03.29 泰山之子王璟:多年鑽研對抗“眩暈病”,熱心醫學科普

泰山之子王璟:多年鑽研對抗“眩暈病”,熱心醫學科普

泰山之子王璟:多年鑽研對抗“眩暈病”,熱心醫學科普

本期嘉賓:王璟

王璟,山東省泰安人,博士,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內科主任。擅長眩暈、耳鳴、耳聾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研究方向為前庭和聽覺醫學。現任國家衛生計生委能力建設和培訓中心耳鼻喉科專家委員會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耳鼻喉科分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眩暈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上海中西醫結合學會眩暈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耳鼻喉科分會聽力學組委員等。

泰山之子王璟:多年鑽研對抗“眩暈病”,熱心醫學科普

“人為什麼能聽到聲音?常掏耳朵也能致瘤?鼻子的神奇功能……”這些出自公眾號“耳科王璟醫生”裡的科普文章,已經吸引了大批粉絲,也讓大批耳鼻喉病患者受益。

在這個公眾號的背後,正是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耳內科主任王璟在耳鼻喉和眩暈領域研究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正是通過她的堅持創新、銳意進取,才帶領著團隊撰寫了百餘篇科普文章,為醫學科普儘自己的一份力,為祖國的健康事業盡力。

眩暈可能是耳朵“惹禍”

在生活中,也許很多人會出現眩暈的症狀,而眩暈病在臨床上其實是一種高發病率的疾病,它的發病機理比較複雜,發作原因有很多,並且有絕大部分人很難區分眩暈和頭暈,將兩者混為一談,在現實生活中,甚至有的眩暈患者無法找到患病根源,每天都生活在惶恐中,下地行走都會經常“失去重心”。

而研究眩暈,治療和攻克眩暈症狀,成了王璟熱愛的事業。“在我大學選擇專業時,我就選擇了熱門的醫學,因為這作為一項技術相對實用,後來我對於醫學的鑽研可以說到達了痴迷甚至是瘋狂的狀態,也逐漸對結構比較複雜的耳朵產生了興趣。”

作為土生土長的泰安人,王璟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考入青島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即進入泰安市中心醫院耳鼻喉科工作,在之後五年裡,她除了熟練掌握扁桃體、腺樣體、鼻息肉、鼻竇炎、聲帶息肉等常規耳鼻喉科手術外,陸續學習和開展了氣管異物、食管異物、頸外傷、中耳炎、喉癌等手術,奠定了紮實的耳鼻喉科專業基礎。

2001年,王璟考取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開始了為期五年的碩博連讀,2006年獲得博士學位並留在該院工作。

“在泰安的臨床工作中,標本其實是很稀有,所以我會加倍珍惜各種機會,去了解和學習耳朵的結構和一些病例的情況,找到攻克病變的路子。”王璟說,一般臨床上的大多數眩暈患者都與耳朵的前庭系統疾病有關。

根據眩暈病變部位臨床上多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周圍性眩暈在急性發作期會表現為較為嚴重的眩暈症狀,常伴有噁心、嘔吐、出冷汗等;除此之外,還可能會有耳鳴、耳悶、聽力下降等聽神經受累症狀;有的患者會有瀕死感,但一般不會有生命危險。而中樞性眩暈主要是與腦部病變有關,有時會危及生命,需及時鑑別診斷;它除了眩暈和耳部症狀之外,還可能有其他神經受累的症狀。有時兩者並不一定好鑑別,如孤立性中樞性眩暈與周圍性眩暈就非常像,需要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並行全面客觀檢查,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才可能最終鑑別出來。

而就在不久前,一個倍受眩暈困擾的患者找到了王璟。“患者的眩暈症狀已經完全影響了她的正常生活,平日在沒人攙扶的情況下根本不敢下床走動,而且曾經因為眩暈多次摔倒後,心理上也蒙上了陰影,產生了心理障礙。”

王璟的諸多病人裡,因為眩暈而產生心理障礙的為數不少,因此,她在為病人解決眩暈症狀的同時,還要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戰勝眼前的困難。

最終,通過對前庭系統性的治療和對患者平衡性的訓練恢復,每隔兩週根據患者前庭部位受損恢復的評估,調整一次方案,最終用兩個月的時間幫助患者擺脫了眩暈的困擾,完全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礙,重獲健康。

一直以來,作為耳鼻喉科醫生的王璟主攻耳科,尤其擅長眩暈病的診治。從攻讀博士學位起,她就專注於眩暈方面的研究,加上之前五年的工作經驗,形成了她耳鼻咽喉科既全面又有專長的臨床技術特色,逐漸成為了國內知名的眩暈領域專家。

王璟與眩暈對抗久了,對眩暈也有了更深的認知。她說,由於眩暈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高,有著廣泛的受累人群,而50-70%的眩暈疾病是由耳鼻喉科的外周前庭系統功能障礙引發。

前庭功能障礙會引起患者眩暈和平衡失調,使患者產生極大的恐懼感,因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由於眩暈、跌倒會導致骨折、腦外傷等併發症,每年會增加大量的醫療費用支出,還增加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前庭系統解剖結構和神經聯繫複雜,既往很難對前庭系統的疾病進行準確的評估。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自2006年起,王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眩暈疾病的臨床和科研工作上,在眩暈疾病精確化診斷、個性化治療和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被譽為中國耳鼻喉科屆的“航母”,一直處於國內的龍頭地位。基於這個優秀的平臺,王璟全方位開展了視頻眼震電圖、動靜態姿勢平衡臺、頭脈衝試驗、自旋轉試驗、前庭肌源誘發電位、全自動耳石儀等一系列的臨床研究工作,通過對數萬例眩暈患者進行精細化功能評估,做到了前庭疾患的準確定位診斷、病損的精確定量分析,並將這些診治技術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

2012年至2013年,王璟前往眩暈病診治國際領先的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訪學,在那裡,她一方面瞭解了耳、眼、神經等交叉學科相關的眩暈診治方法,另一方面瞭解了病例眾多所帶來的科研優勢。

回國以後,王璟醫生開始厚積薄發,在原有準確前庭功能評估、病損定位及損害嚴重程度定量分析的基礎上,對於難治性眩暈患者制定個性化治療以及療效評估隨訪方案,率先在國內開展規範化的前庭康復治療。

不論任何原因引起的前庭功能障礙,前庭康復都是一個至關重要而又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既可以訓練患者前庭眼動反射通路(包括半規管眼動通路和耳石眼動通路)、提高患者視覺穩定和定向功能;又可以訓練患者前庭脊髓反射通路、提高患者的平衡功能。對於雙側前庭功能喪失的患者,還能訓練患者掃視、視追蹤以及踝關節和髖關節維持平衡的策略,提高視覺和本體覺維持平衡的能力。

通過對數百例嚴重影響生活質量的難治性眩暈和平衡障礙的患者進行個體化方案的精確康復治療和隨訪,患者眩暈、平衡不穩的程度和發病頻率均有明顯改善,全部恢復了生活自理能力,明顯提高了生活質量。對於頑固性眩暈的患者,還可以採取鼓室慶大黴素注射行患側化學迷路切除的微創方法進行治療。

但如何控制慶大黴素的用量,做到既能理想控制眩暈的發作、又能避免慶大黴素的耳毒性一直是個難題。為此,王璟通過採用前庭誘發性肌源性電位嚴密監測用藥後外周前庭的功能損害,使患者的有效治療可以使用最小的藥物劑量,從而起到最大程度減輕藥物聽力損害的作用。

醉心科研、熱心科普

王璟醉心科研,她立足於眩暈病和平衡器官生理病理機制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主持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上海市科委項目、上海市衛健委項目等,並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在教學方面,除了帶教研究生獲得國家一等獎學金,給本科生上課獲得教案獎以外,她還數十次在國內各大醫學學會年會上講課,贏得了很高的人氣。

作為醫生、科學家和教師,她都是當之無愧的骨幹,也是眩暈方向上國內領先的專家,為此她獲得了中國醫師協會頒發的全國優秀青年醫師和復旦大學研究學者稱號。

此外,擔任各種學術職務的王璟醫生,還主編、主譯或參編了多部論著。其中,最主要的當屬作為副主編編寫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耳鼻咽喉科分冊示範案例》和《醫師考核培訓規範教程耳鼻咽喉科分冊》。

上海是全國基地醫生和專科醫生規範化培訓的先行者和樣板地區,現在這兩部論著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的基地規培醫生教材,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同時,王璟還熱心科普事業,除多次參加電視節目進行科普宣傳外,她還帶領團隊撰寫了百餘篇科普文章,公眾號“耳科王璟醫生”中推送的各種科普文章,為醫學科普盡獻了一份力量。

王璟說,“我是泰安人,也是泰安市中心醫院走出來的醫生,我深耕眩暈這一領域,堅持創新、銳意進取,一步一個腳印,正在向著更遠更高處前進,這是一份踏實和自豪。”

泰山之子王璟:多年鑽研對抗“眩暈病”,熱心醫學科普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張隆德 徐興霖 陳逸天 晁彤彤 編輯 李孌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