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致虚极,守静笃”:人生需静,乃智慧源泉!

“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可以说是《道德经》的灵魂,也是老子修行方法的核心。它就是《金刚经》所说的“

离一切相”,就是六祖所说的“无念”,就是《心经》所说的“观自在”。

“致虚极,守静笃”:人生需静,乃智慧源泉!

"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守静笃",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态度,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最终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所以老子认为事物及运动变化最终都要回到它的根本,也就是归于虚静,也是‘老子’对静的表扬与喜欢。

“致虚极,守静笃”:人生需静,乃智慧源泉!

一、‘静’的赞扬

静是生活的主宰,是智慧的源泉!

“静极生慧”,“静”,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的前提。《功夫熊猫》中有句台词我很喜欢:“你的思想就如同水,当水波摇曳时,一切都难以看清,然而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明朗了。”

古人有许多有关“静”的著名论述。

如《黄帝内经》中的“静则神藏,躁则神亡”;

《道德经》: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庄子》中的“水静犹明,而况心乎”;

《大学》中的“静而后能安,虑而后能虑”,

还有荀子说的“虚壹而静,静能生慧”,

诸葛亮说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这些都是古代大贤者们对‘静’的高度评价!

“致虚极,守静笃”:人生需静,乃智慧源泉!

二、以‘静’制动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处在任何环境之中,都要保持冷静,从容镇定,表现得从容不迫。千万不要心浮气躁,急切慌乱。要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急切慌乱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更加拖延时间,忙中出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品德,拥有其自然的心境,才能成就一生的事业,生活得安详自在。虽然这些事在一定的方面上决定一个人的性格,但也反映了一个人的涵养。

大家还记得,庄子中“呆若木鸡”的故事么

《庄子·达生篇》中有这样一个寓言:古时候人们很喜欢斗鸡的游戏,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专门为国王训练斗鸡,准备参加搏斗。过了十天,国王问纪渻子:鸡已经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这只鸡表面看起来气势汹汹的,其实没有什麽底气。又过了十天,国王再次询问,纪渻子说还不行,因为它一看到别的鸡的影子,马上就紧张起来,说明还有好斗的心理。又过了十天,国王去问但还是不行,因为纪渻子认为这只鸡还有些目光炯炯,气势未消。这样再过了十天,纪省子终于说差不多了,它虽然偶尔还叫几声,已经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鸡一样,说明它已经进入完美的精神境界了。国王于是把这只鸡放进斗鸡场,没想到别的鸡一看到这只“呆若木鸡”的斗鸡,还没有交手就都掉头逃走。

“致虚极,守静笃”:人生需静,乃智慧源泉!

三、去躁留‘静’

外在的世界绚丽多彩,内心的世界念头不断,人的内心就因此比较难保持清静,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但因为心对人而言是君主之官,是告诉个人前行的方向的,所以内心保持清静,才能够不受各种诱惑杂念所影响,才可以保持住清晰的前行方向。

那要如何来保持内心的清静呢?

就是保持清理,清理掉杂念妄想等等,就像是在擦拭镜子上的灰尘,锻炼一段时间内心就会变得更加的清静,也会听到清晰的声音指引自己前行。无欲则无求,人之所以烦恼正是因为欲望太强,不如我们释然一切,坦荡从容。

在这个躁动不安的时代,谁能够静下来,谁就接近了“道”,谁的生命就有了归属,心灵就有了故乡...切勿迷失!

纷扰俗世,学会让自己安静,安静是一种休息,也是一种修行!

佛家说:静生慧,慧生觉,觉生定;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人静心不浮,静心则豁达。在心中辟一块绿地,种植静心,默默培育,有一天,它会开成缤纷的菩提之花,芬芳岁月和生命。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致虚极,守静笃”:人生需静,乃智慧源泉!

四、持‘静’明心

淡泊者心清,心清则志明;奢糜者心浊,心浊则淫乐。无淡泊无以清心寡欲,无奢华无以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故洁由淡泊污由奢。淡泊是高洁人生之源,奢华乃糜烂人生祸根。林则徐曾经说过‘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自我的内心水波摇曳,又如何映照出世界及自我的真实样貌?世间事事无常,变幻万千,虚幻虚实,自己又何须去一一求证呢。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就是说,人不到流动的水面上去照镜子,而到静止的水面上去照镜子。唯有“静”,才能观察和认清,“孰能浊以静之徐清”,“静”之后才能徐清,面对自我,面对外部世界,当看不清楚时,“静”是答案。

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有一颗平常心,远离混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致虚极,守静笃”:人生需静,乃智慧源泉!

人的灵魂灵魂只有在虚静的情况下才能散发智慧的光芒!若是混迹人群人云亦云,灵魂会笼罩一层尘埃,智慧被蒙蔽。虚静...会让灵魂澄明,逐渐清澈,宛如琉璃,自然生出智慧!

“致虚极,守静笃” ,勿忘本心,方得始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