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題記/Preface

李宅屬田市鎮,位於仙居南部山區,距仙居縣城 30 公里,離田市鎮政府所在地約 8 公里。李宅村建村歷史已有 900 多年,傳統民居規模宏大,保存完整,2013年被列入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5年中央電視臺百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以《修身齊家濟天下》為主題播出李宅村的專題紀錄片,向全世界展示了李宅規模宏大的滄桑古宅和“十訓八誡”祖訓薰陶下的淳樸民風。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村莊歷史/ Histroy

《樂安李氏宗譜》記載,李宅建村於宋高宗建炎之初(約1127年),始祖李樸攜兒子李徹自溫州永嘉蒼坡徙居於“赤石”,後世因李氏聚居而改“赤石”為“李宅”,族人還逐漸拓展至周邊幾十裡的地方,西溪、西山、東村、潘巖坦、陳坦頭、胡山、王坑、龍尾巴、谷岙、官田坑等眾多李姓村落,都奉李宅為“赤石李氏”的大宗。

耕讀傳家是“赤石李氏”的傳統。始祖李樸是個飽讀詩書的儒生,遷居李宅不到十年,李樸的長孫李邦(字彥國,號鬱文)登宋高宗紹興乙卯科(1135年)解元。

宋明兩朝,李宅村接連出了六位進士,分別是:李虞卿(字舜臣)登宋理宗嘉熙戊戌科(1238年)進士,授文林郎;李虞卿之子李居霖(又名汝霖、豈潛,字顯甫)由國學內舍登宋度宗鹹淳元年乙丑科(1265年)特奏進士,任浦江縣丞;李居霖的堂弟李居安(字伯定)登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進士,任縉雲邑教,升嵊縣縣丞;李居安的兒子李壎(字淑篪,號彥彬)由國學內舍登宋度宗鹹淳四年戊辰科(1268年)進士,歷官至常德府通判。而李居霖的兒子李應炎(字晦甫)也被授為迪公郎,任永嘉主簿。明洪武十三年(1380),李公儒(字大訓)以“聰明正直”受召赴京對策,授嘉興府同知。嘉靖十七年(1538)李一瀚(字原甫,號景山)進士及第,歷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從三品)。李一瀚之兄李一潮(字信甫,號牛山)考中貢元,先後擔任福建永安司訓、廣東始興教諭。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李宅村航拍全景

傳統建築/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李宅至今完好保存的古建築群基本形成於清道光、咸豐年間,以李氏大小宗祠堂為中心向兩側擴散開來,氣勢恢弘。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傳統民居“三個穿透、九個門堂”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傳統民居四合院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村民在整修傳統民居瓦片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於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東,始建於明正德十一年(1516),現存建築為道光四年(1824)重建,佔地面積1273.7平方米。坐東朝西,四合院式,屋頂硬山造。第一進門廳五開間,三柱五簷,門廳前方兩側置石獅一對,再前方池塘1口,種植荷花。岸植垂柳桂花。門廳正屋後簷建戲臺一座。第二進大殿五開間。第一、二進間南北廂房各四間均二層。 李氏宗祠佈局規整,正殿用材考究,木柱對聯內容豐富。李氏宗祠是仙居赤石李氏族人情感所繫,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文物價值。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李氏宗祠外立面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李氏大宗祠戲臺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李氏大宗祠楹聯

李氏宗祠外牆石板上雕刻有蘭花、荷花、菊花、梅花等圖案

都憲公祠

都憲公祠位於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南,始建於明代隆慶年已巳年(1612),清嘉慶甲子年(1804)年重建。為祀明代都察院副都御史李一瀚而建。祠堂坐東朝西,佔地463.39平方米,四合院式,前後兩進。第一進門樓(牆),正門做成牌坊式建築,門額鐫陽刻楷書“都憲公祠”四字,門額兩端各有一直行小字,分別為“大明隆慶已巳年冬月立”、“大清嘉慶甲子年夏月重建”字樣,門牆兩端各開一偏門。正門前鑿長方形池塘1口。第二進正殿五開間,明次間樑架四柱九檁,五架抬梁前後雙步;次間同明間;梢間用中柱,穿鬥結構。宗祠正前方4米處開有長方形池塘一口。 都憲公祠佈局規整、建築高大、古樸,為李宅村保存較為完整的宗祠建築。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都憲公祠大門口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都憲公祠螭吻造型馬頭 寓意躲避火災、保護家宅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都憲公祠右前方石板牆、石頭牆、鵝卵石鋪地道路

康樂堂

康樂堂民居因歷史宗譜記載有“康樂堂”而得名,位於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中心,清晚期建築,佔地1728.4平方米。坐北朝南,三進二廂,屋頂硬山造。第一進門樓三開間帶二弄,五柱七檁,後重簷。第二進穿堂三開間帶二弄,五柱七檁,前重簷。第三進正屋三開間帶二弄,五柱七檁,前後重簷。第一、二進間,第二、三進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均二層。第二、三進間東西廂房帶二弄。正屋後有小天井,東西后挑軒各二間均二層。 康樂堂臺門佈局規整,整體保存較好,用材考究,牛腿、花窗、木門等構件雕刻精美,外立牆磚牆,石窗做工精緻,圖案內容豐富。門樓、穿堂、正屋與東西廂房各單體之間均築防火牆,各天井均用較小鵝卵石鋪成圖案。該臺門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康樂堂木雕大梁斗拱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康樂堂門堂精美的鵝卵石鋪地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康樂堂居民日常

和親堂

和親堂民居(俗名中央臺臺門)位於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中心,清晚期建築。坐北朝南,佔地1728.4平方米,三進四合院式,二樓磚木結構建築,山牆頂端置六翼馬頭,屋頂均硬山造。第一進門廳三開間帶二弄,明間開大門,後簷置二重簷。第二進穿堂三開間帶二弄,置前後重簷。第三進正屋,三開間帶二弄,明間樑架設中柱帶前後重簷,九柱七檁。正屋後壁置後堂軒。兩側設廂房,均六間。 和親堂臺門佈局規整,保存較好,外門門額及正屋牛腿雕刻獅子圖案較精美,外牆石窗做成鏤空圖案。為該村目前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古民居,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合親堂耕讀文化“勤儉建國”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合親堂牛腿上木雕獅子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中央街 康樂堂與和親堂中間的通道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中央街上精美的石窗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中央街上村民清洗紅薯粉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康樂堂與和親堂北側街道

和樂堂

和樂堂民居位於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中心,清晚期建築。坐北朝南,二進二廂四合院式,屋頂均硬山頂。第一進門樓三開間,五柱五檁後重簷。第二進正屋三開間帶二弄,七柱七檁前重簷。正屋重簷下鋪望磚。第一、二進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均二層。單體建築間設防火牆。

和樂堂臺門佈局規整,用材考究,牛腿、花窗等物件雕刻精美,石窗圖案豐富,該臺門在李宅村諸臺門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較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和樂堂民居

下宅新屋裡

下宅新屋裡民居位於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北,據住戶介紹,為清晚期建築。自北向南,兩進兩廂四合院式,屋頂硬山造。第一進門牆,中開大門(略偏西),兩側開偏門,門牆內側建單邊披遊廊。第二進正屋(座樓)三開間帶二弄,七柱七檁,前後重簷。第一、二進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均二層,東西廂房均帶一弄。正屋後有小天井,小天井有防火池一眼,東西廂房後挑軒各二間均二層。外牆下檻石板構建。 下宅新屋裡臺門佈局規整,整體保存一般。建築用材考究,花窗、木門、石門楣等構件雕刻精美,做工精細。外立牆磚牆,簷下彩繪動物花草,精美生動。該民居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下宅新屋裡古民居條石門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下宅新屋裡古民居馬頭牆和裝飾牆畫

聚奎亭

明嘉靖年間,李一潮、李一瀚兄弟為了“毓人文,振家聲”,牽頭在村口過往道路上壘石做臺建樓,取名為“聚奎亭”,作《聚奎亭記》,以為“人文之著始於今日”,希望這座坐落於盤谷口的文昌閣守住家族的文脈。現存的聚奎亭建築是清朝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重建的,石頭高臺的樓裡的頂層供著一位木雕奎星神像,神像裱著金,栩栩如生,甚是傳神,可惜在2017年整修時遺失。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聚奎亭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聚奎亭供著的木雕奎星神像

望星橋

望星橋。大型石拱橋,位於谷岙村,李宅人李起文、李學林當盡家中全部田產支付工錢,於1938年建成。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望星橋

摩崖牌坊

李宅摩崖牌坊位於仙居縣田市鎮李宅村北約500米處的下宅眠牛山,據《李氏宗譜》記載,刻鑿於清晚期。坐西北朝東南,為四柱三開間樓閣式牌坊。通面寬3.0米,高3.0米。額枋鐫陽刻行書“節孝”二字,旁有小字,因崖體風化而難以辨識,額枋與四柱邊角處雕刻條形圖案,四柱底部均雕柱礎,四柱上均鐫陽刻楷體楹聯:“清節山前水,貞心泉下知。”“青年克稟青松操,白髮尚留白璧姿”。 李宅摩崖牌坊為一種特殊形制的牌坊,體量較小,雕刻簡樸,保存較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2006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點。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摩崖牌坊

“十訓八誡”/ Family Precepts

“十訓八誡”記載在《樂安李氏宗譜》中,是李氏族人的祖訓。至2004年,《樂安李氏宗譜》總計修編了12次,“十訓八誡” 祖訓始終代代相傳,成為家族成員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

“十訓”中,“訓為子、訓兄弟、訓夫婦、訓交友”四訓,要求家族成員順父母、敬祖宗,兄長關愛弟弟,弟弟順從兄長。“訓為士、訓為農、訓為工、訓為商”四訓,則是對子孫從事職業的教導,歸結起來就是:“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訓持家”,告誡一家之主不能把錢看得太重,不能為富不仁,要寬以待人,樂善好施。“訓為官”強調“職無虛設,祿豈妄幹”,告誡家族中的佼佼者為官要“忠”、 “勤”、“廉”、“寬”。“八誡”指:“誡不孝、誡不悌、誡姦淫、誡竊盜、誡賭博、誡酗酒、誡匹配非藕(偶)、誡身充賤役”。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樂安李氏宗譜》“十訓八誡”

歷史人物 / Great Names in History

李於銘孝心至純

明初,李公儒(字大訓)赴嘉興任府同知,途中病故於天台。長子李廷玉聞訃奔喪,哀痛欲絕,扶運父親靈柩水陸兼程,辛勤萬狀,回到家鄉,須鬢盡白,不久即亡故,時年方三十二歲。李廷玉的棺柩還停放在家時,突發大火,才十幾歲的長子李於銘(字克明)不顧家財,冒火挾者父親的棺柩跑出,使父親的遺體得免焚燬。鄉民都嘖嘖稱奇:一人之力怎麼可能搶出棺柩呢?完全是因為孝心至純,激發出超人力量。

李若霖庇廕鄉里

李若霖,字仲起,號松石,元末明初人。此人天性灑落,讀書好禮,不肯應舉當元朝的官,四處遊歷,喜歡結交四方名士,其中就有後來佔據臺、溫、處三州,與朱元璋抗衡的方國珍。方國珍派人找到李若, “饋以萬金,餌以偽職”。李若霖告訴方國珍:“李某人才疏學淺,不堪大用。如果您還記得我們當年的交情,請約束部下不要騷擾我的父老鄉親,就是您對我的恩賜了。”此後浙東南一帶戰亂不斷,兵患不止,仙居一境果然宴然無事。朱元璋一統天下,對方國珍舊部進行處罰,官民或被流放,或服苦役,而仙居鄉民因不屬方氏之黨而全部泰然無事,眾人無不感恩戴德,交口稱頌李若霖的高義不衰。至今橫溪河塘一帶還流傳著李若霖斬蛇救民,壯烈犧牲的故事,位於河塘的李若霖墳頭還刻著“英烈千秋”四個大字,墓碑刻有文字,經仔細辨認,是這樣的:“明洪武處士李啟三公,諱若霖,字仲起,號松石,故居十八都李宅。素善武術,英勇斬蛇,庇廕鄉里,高義不衰。生元至大庚戊,卒明洪武已巳。”

世代賠錢糧長

明初賦稅繁重,朱元璋實行了“糧長制”,每個納稅區由當地富戶中最有實力者擔任糧長,以負責稅糧的催徵輸解。李家的每一任“糧長”都是賠錢的差使,藉機盤剝之類的事聞所未聞。

第十三代裔李於銘擔任糧長,遇交不起糧食的,儘管自己也不很寬裕,還是主動替人家墊付了,以免鄉民受到流放的懲罰。

李於銘之子李良平,性格寬厚謙抑,不與人爭執,人有冒犯從不與計較,有人無力償還欠債而離家躲避,他乾脆當眾把欠條燒掉,讓人家放心回家,不要長期淪落他鄉。

李良平之子李震,遇到困難家庭不論欠租多少都自己出糧貼補。撿到周某丟失的十餘兩銀子,馬上派人把失主請到家裡,一文不少歸還。當時富裕人家給窮人放貸,都準備兩個鬥,放糧時用小鬥,收糧時用大斗,李震放糧收糧都用同一個鬥,遇上實在困難的人,還送糧救濟。

李震子李鑺,同族兄弟叔伯交不起賦糧,都拿自家的糧食幫他們代交,久而久之,堂兄叔伯都習以為常了,而他從不放在心上,下次誰有困難,他還是會盡其所有的去幫助。有個族叔祖窮得要賣妻,李鑺給糧給錢,讓族叔祖把妻子領回來。有一年糧食歉收,一斗米賣到銀二錢,富戶皆爭著糶糧而不願意借貸給鄉民。李鑺只有數十石稻穀,卻只以平常的利息借貸,一顆稻穀都不糶。

李能家裡抓住小偷,他說:“這個人也是為貧困所迫在走到這一步的,我怎能忍心傷害呢?”對小偷再三誡諭後,把他所偷的財物全部送給他,放他走了,當時鄉民都稱他為忠厚長者。

鐵面冰心李一瀚

李一瀚(1505-1567),字源甫,號景山,嘉靖七年(1528年)鄉試中舉,十七年(1538年)進士及第,歷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一瀚一生經歷,其子李維林在為病故的父親奏請朝廷“給予祭葬贈諡”待遇的陳情裡有完整記載:“嘉靖十七年進士,授江西吉安府安福縣知縣,歷任雲南道試監察御史,江西道監察御史,江西按察使僉事,山東布政使司右參議,山西按察使副使、整飭井陘兵備,四川按察使副使、整飭威茂道兵備,陝西布政使司左參政,陝西按察使司,山東布政司右布政使,應天府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病逝於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途中。”

李一瀚入仕為官,初封為江西安福縣令。李一瀚到任後,對於普通百姓,總是“與民溫溫,若家人父子然”;對於世家豪族,只要他們謹守禮法,也彬彬有禮,誠如子弟。但是對於怙惡枉法之徒,李一瀚採取鐵腕手段,予以嚴厲打擊,決不寬宥,一時之間“豪右為之摒跡”。當時一些官紳之家為逃避田賦而瞞報田畝風氣很嚴重,他們的賦稅因此轉嫁到窮苦百姓的頭上。李一瀚頂住重重壓力,下令重新全面如實丈量耕地,“巨戶細民一體,不少假借”,限期完成。他把官宦之家的資料另造一冊,親自批閱,士大夫該享受的優免照例享受,但不允許重複享受,任誰也不敢搗鬼,長期冒濫積弊一朝根除,百姓的負擔從此大大減輕。

擔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期間,延邊諸郡百姓吃土產小鹽,很方便實惠,巡鹽御史上奏朝廷,要求禁止土鹽,全部改吃官方的池鹽。李一瀚上疏力止:邊郡崇山峻嶺,池鹽遠道運來,價格上漲五倍,百姓窮苦,誰吃得起啊?此事終於沒有實行,邊民編了歌曲來感謝他。

擔任任江西按察司僉事時,民間有一湖,百姓一貫享採蓮捕魚之利,後來被當地的皇族宗藩強奪佔有,百姓無可奈何。李一瀚一到任,立即把湖判還給當地百姓。南昌以前有個劉某,疏浚河道幾百裡,使兩岸田地得到灌溉,沿岸百姓大收恩惠,為他立祠紀念。有熊姓豪族仗勢奪河為田,並毀壞了劉祠。河道堵塞,百姓的禾苗得不到灌溉,成為一方之患。李一瀚痛下決心,抑制豪強,使河道暢通如舊。當地有很多盜賊日夜作案,百姓不得安寧,他嚴厲打擊,抓捕判決,決不手軟,社會治安大為改觀。所有的訴訟審判,他必親力親為,細細剖析案情,秉公依法作出判決,使人心甘情願接受。

升任山東布政司參議時,恰逢大旱,蝗災爆發。李一瀚親自上陣,率領民眾捕蝗,幾日而蝗滅。接著又發大水,淹沒民房數千家。李一瀚親自乘坐小艇實地查看,瞭解災情,根據受災程度予以救濟。

任陜西按察使時,遇上當地藩王府與民爭訟田產的案子,他秉公判決,將百姓的田產全部判還。藩王城牆外的渠河是百姓用於灌溉土地的命根子,王府擴張城牆,居然把河道也圈佔了據為己有,李一瀚一併把擴出來的城牆拆了,把被霸佔的河道還給百姓。懾於李一瀚的廉威,不可一世的藩王也服服帖帖不敢妄動。

李一瀚任職十幾任,大部分時間擔任的“言官”,又稱“諫官”, 專司對君主的過錯規勸之職。他屢屢犯顏進諫,敢於“逆龍鱗、撩虎鬚”,踐行了“職無虛設,祿豈妄幹”的祖訓。族譜中還留存《諫止南關城壕疏》和《開言路疏》兩篇諫疏,字裡行間,其為民請命、謀國盡忠的膽識和遠見躍然紙上。

更為人稱道的是,其為官三十年,廉潔之操“一塵不滓”,至死“囊無長物”,“室廬田產無所增益,妻子婢僕身無美衣”。明穆宗在李一瀚的諭祭文中評價他“性資剛毅,操守清嚴”。李一瀚的連襟、時任惠州府同知的林應麒稱頌他“鐵面冰心,何知避忌;忠肝義膽,不憚批鱗”,由此“鐵面冰心”成為李一瀚的蓋棺之論,傳頌至今。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李一瀚墓座落於今白塔鎮東村村 圖為墓前石像、石獸


李鍾侯“康樂和親”

清道光年間,李鍾侯發家成邑內鉅富,“置地數千畝,構屋百餘楹”, 李鍾侯五代同堂,還接回寡居的妹妹及外甥一家同住,同自己家族一樣分給一個院子,家庭和睦井井有條。前後兩任知縣曾承禧、曹個臣分別為其親書“康樂和親”、“德厚流光”匾額,家聲大振。

特別鳴謝:“圖文浙江”工作室對千村檔案系列專題的大力支持

「千村檔案」一門六進士,散落仙居鄉間的一顆明珠,全國非物質遺產名村李宅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