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题记/Preface

李宅属田市镇,位于仙居南部山区,距仙居县城 30 公里,离田市镇政府所在地约 8 公里。李宅村建村历史已有 900 多年,传统民居规模宏大,保存完整,2013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5年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修身齐家济天下》为主题播出李宅村的专题纪录片,向全世界展示了李宅规模宏大的沧桑古宅和“十训八诫”祖训熏陶下的淳朴民风。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村庄历史/ Histroy

《乐安李氏宗谱》记载,李宅建村于宋高宗建炎之初(约1127年),始祖李朴携儿子李徹自温州永嘉苍坡徙居于“赤石”,后世因李氏聚居而改“赤石”为“李宅”,族人还逐渐拓展至周边几十里的地方,西溪、西山、东村、潘岩坦、陈坦头、胡山、王坑、龙尾巴、谷岙、官田坑等众多李姓村落,都奉李宅为“赤石李氏”的大宗。

耕读传家是“赤石李氏”的传统。始祖李朴是个饱读诗书的儒生,迁居李宅不到十年,李朴的长孙李邦(字彦国,号郁文)登宋高宗绍兴乙卯科(1135年)解元。

宋明两朝,李宅村接连出了六位进士,分别是:李虞卿(字舜臣)登宋理宗嘉熙戊戌科(1238年)进士,授文林郎;李虞卿之子李居霖(又名汝霖、岂潜,字显甫)由国学内舍登宋度宗咸淳元年乙丑科(1265年)特奏进士,任浦江县丞;李居霖的堂弟李居安(字伯定)登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进士,任缙云邑教,升嵊县县丞;李居安的儿子李埙(字淑篪,号彦彬)由国学内舍登宋度宗咸淳四年戊辰科(1268年)进士,历官至常德府通判。而李居霖的儿子李应炎(字晦甫)也被授为迪公郎,任永嘉主簿。明洪武十三年(1380),李公儒(字大训)以“聪明正直”受召赴京对策,授嘉兴府同知。嘉靖十七年(1538)李一瀚(字原甫,号景山)进士及第,历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从三品)。李一瀚之兄李一潮(字信甫,号牛山)考中贡元,先后担任福建永安司训、广东始兴教谕。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李宅村航拍全景

传统建筑/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李宅至今完好保存的古建筑群基本形成于清道光、咸丰年间,以李氏大小宗祠堂为中心向两侧扩散开来,气势恢弘。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传统民居“三个穿透、九个门堂”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传统民居四合院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村民在整修传统民居瓦片

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位于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东,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现存建筑为道光四年(1824)重建,占地面积1273.7平方米。坐东朝西,四合院式,屋顶硬山造。第一进门厅五开间,三柱五檐,门厅前方两侧置石狮一对,再前方池塘1口,种植荷花。岸植垂柳桂花。门厅正屋后檐建戏台一座。第二进大殿五开间。第一、二进间南北厢房各四间均二层。 李氏宗祠布局规整,正殿用材考究,木柱对联内容丰富。李氏宗祠是仙居赤石李氏族人情感所系,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文物价值。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李氏宗祠外立面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李氏大宗祠戏台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李氏大宗祠楹联

李氏宗祠外墙石板上雕刻有兰花、荷花、菊花、梅花等图案

都宪公祠

都宪公祠位于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南,始建于明代隆庆年已巳年(1612),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重建。为祀明代都察院副都御史李一瀚而建。祠堂坐东朝西,占地463.39平方米,四合院式,前后两进。第一进门楼(墙),正门做成牌坊式建筑,门额镌阳刻楷书“都宪公祠”四字,门额两端各有一直行小字,分别为“大明隆庆已巳年冬月立”、“大清嘉庆甲子年夏月重建”字样,门墙两端各开一偏门。正门前凿长方形池塘1口。第二进正殿五开间,明次间梁架四柱九檩,五架抬梁前后双步;次间同明间;梢间用中柱,穿斗结构。宗祠正前方4米处开有长方形池塘一口。 都宪公祠布局规整、建筑高大、古朴,为李宅村保存较为完整的宗祠建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都宪公祠大门口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都宪公祠螭吻造型马头 寓意躲避火灾、保护家宅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都宪公祠右前方石板墙、石头墙、鹅卵石铺地道路

康乐堂

康乐堂民居因历史宗谱记载有“康乐堂”而得名,位于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中心,清晚期建筑,占地1728.4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二厢,屋顶硬山造。第一进门楼三开间带二弄,五柱七檩,后重檐。第二进穿堂三开间带二弄,五柱七檩,前重檐。第三进正屋三开间带二弄,五柱七檩,前后重檐。第一、二进间,第二、三进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二层。第二、三进间东西厢房带二弄。正屋后有小天井,东西后挑轩各二间均二层。 康乐堂台门布局规整,整体保存较好,用材考究,牛腿、花窗、木门等构件雕刻精美,外立墙砖墙,石窗做工精致,图案内容丰富。门楼、穿堂、正屋与东西厢房各单体之间均筑防火墙,各天井均用较小鹅卵石铺成图案。该台门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康乐堂木雕大梁斗拱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康乐堂门堂精美的鹅卵石铺地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康乐堂居民日常

和亲堂

和亲堂民居(俗名中央台台门)位于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中心,清晚期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728.4平方米,三进四合院式,二楼砖木结构建筑,山墙顶端置六翼马头,屋顶均硬山造。第一进门厅三开间带二弄,明间开大门,后檐置二重檐。第二进穿堂三开间带二弄,置前后重檐。第三进正屋,三开间带二弄,明间梁架设中柱带前后重檐,九柱七檩。正屋后壁置后堂轩。两侧设厢房,均六间。 和亲堂台门布局规整,保存较好,外门门额及正屋牛腿雕刻狮子图案较精美,外墙石窗做成镂空图案。为该村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民居,有一定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合亲堂耕读文化“勤俭建国”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合亲堂牛腿上木雕狮子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中央街 康乐堂与和亲堂中间的通道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中央街上精美的石窗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中央街上村民清洗红薯粉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康乐堂与和亲堂北侧街道

和乐堂

和乐堂民居位于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中心,清晚期建筑。坐北朝南,二进二厢四合院式,屋顶均硬山顶。第一进门楼三开间,五柱五檩后重檐。第二进正屋三开间带二弄,七柱七檩前重檐。正屋重檐下铺望砖。第一、二进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二层。单体建筑间设防火墙。

和乐堂台门布局规整,用材考究,牛腿、花窗等物件雕刻精美,石窗图案丰富,该台门在李宅村诸台门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和乐堂民居

下宅新屋里

下宅新屋里民居位于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北,据住户介绍,为清晚期建筑。自北向南,两进两厢四合院式,屋顶硬山造。第一进门墙,中开大门(略偏西),两侧开偏门,门墙内侧建单边披游廊。第二进正屋(座楼)三开间带二弄,七柱七檩,前后重檐。第一、二进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均二层,东西厢房均带一弄。正屋后有小天井,小天井有防火池一眼,东西厢房后挑轩各二间均二层。外墙下槛石板构建。 下宅新屋里台门布局规整,整体保存一般。建筑用材考究,花窗、木门、石门楣等构件雕刻精美,做工精细。外立墙砖墙,檐下彩绘动物花草,精美生动。该民居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下宅新屋里古民居条石门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下宅新屋里古民居马头墙和装饰墙画

聚奎亭

明嘉靖年间,李一潮、李一瀚兄弟为了“毓人文,振家声”,牵头在村口过往道路上垒石做台建楼,取名为“聚奎亭”,作《聚奎亭记》,以为“人文之著始于今日”,希望这座坐落于盘谷口的文昌阁守住家族的文脉。现存的聚奎亭建筑是清朝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重建的,石头高台的楼里的顶层供着一位木雕奎星神像,神像裱着金,栩栩如生,甚是传神,可惜在2017年整修时遗失。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聚奎亭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聚奎亭供着的木雕奎星神像

望星桥

望星桥。大型石拱桥,位于谷岙村,李宅人李起文、李学林当尽家中全部田产支付工钱,于1938年建成。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望星桥

摩崖牌坊

李宅摩崖牌坊位于仙居县田市镇李宅村北约500米处的下宅眠牛山,据《李氏宗谱》记载,刻凿于清晚期。坐西北朝东南,为四柱三开间楼阁式牌坊。通面宽3.0米,高3.0米。额枋镌阳刻行书“节孝”二字,旁有小字,因崖体风化而难以辨识,额枋与四柱边角处雕刻条形图案,四柱底部均雕柱础,四柱上均镌阳刻楷体楹联:“清节山前水,贞心泉下知。”“青年克禀青松操,白发尚留白璧姿”。 李宅摩崖牌坊为一种特殊形制的牌坊,体量较小,雕刻简朴,保存较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2006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点。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摩崖牌坊

“十训八诫”/ Family Precepts

“十训八诫”记载在《乐安李氏宗谱》中,是李氏族人的祖训。至2004年,《乐安李氏宗谱》总计修编了12次,“十训八诫” 祖训始终代代相传,成为家族成员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十训”中,“训为子、训兄弟、训夫妇、训交友”四训,要求家族成员顺父母、敬祖宗,兄长关爱弟弟,弟弟顺从兄长。“训为士、训为农、训为工、训为商”四训,则是对子孙从事职业的教导,归结起来就是:“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训持家”,告诫一家之主不能把钱看得太重,不能为富不仁,要宽以待人,乐善好施。“训为官”强调“职无虚设,禄岂妄干”,告诫家族中的佼佼者为官要“忠”、 “勤”、“廉”、“宽”。“八诫”指:“诫不孝、诫不悌、诫奸淫、诫窃盗、诫赌博、诫酗酒、诫匹配非藕(偶)、诫身充贱役”。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乐安李氏宗谱》“十训八诫”

历史人物 / Great Names in History

李於铭孝心至纯

明初,李公儒(字大训)赴嘉兴任府同知,途中病故于天台。长子李廷玉闻讣奔丧,哀痛欲绝,扶运父亲灵柩水陆兼程,辛勤万状,回到家乡,须鬓尽白,不久即亡故,时年方三十二岁。李廷玉的棺柩还停放在家时,突发大火,才十几岁的长子李於铭(字克明)不顾家财,冒火挟者父亲的棺柩跑出,使父亲的遗体得免焚毁。乡民都啧啧称奇:一人之力怎么可能抢出棺柩呢?完全是因为孝心至纯,激发出超人力量。

李若霖庇荫乡里

李若霖,字仲起,号松石,元末明初人。此人天性洒落,读书好礼,不肯应举当元朝的官,四处游历,喜欢结交四方名士,其中就有后来占据台、温、处三州,与朱元璋抗衡的方国珍。方国珍派人找到李若, “馈以万金,饵以伪职”。李若霖告诉方国珍:“李某人才疏学浅,不堪大用。如果您还记得我们当年的交情,请约束部下不要骚扰我的父老乡亲,就是您对我的恩赐了。”此后浙东南一带战乱不断,兵患不止,仙居一境果然宴然无事。朱元璋一统天下,对方国珍旧部进行处罚,官民或被流放,或服苦役,而仙居乡民因不属方氏之党而全部泰然无事,众人无不感恩戴德,交口称颂李若霖的高义不衰。至今横溪河塘一带还流传着李若霖斩蛇救民,壮烈牺牲的故事,位于河塘的李若霖坟头还刻着“英烈千秋”四个大字,墓碑刻有文字,经仔细辨认,是这样的:“明洪武处士李启三公,讳若霖,字仲起,号松石,故居十八都李宅。素善武术,英勇斩蛇,庇荫乡里,高义不衰。生元至大庚戊,卒明洪武已巳。”

世代赔钱粮长

明初赋税繁重,朱元璋实行了“粮长制”,每个纳税区由当地富户中最有实力者担任粮长,以负责税粮的催征输解。李家的每一任“粮长”都是赔钱的差使,借机盘剥之类的事闻所未闻。

第十三代裔李於铭担任粮长,遇交不起粮食的,尽管自己也不很宽裕,还是主动替人家垫付了,以免乡民受到流放的惩罚。

李於铭之子李良平,性格宽厚谦抑,不与人争执,人有冒犯从不与计较,有人无力偿还欠债而离家躲避,他干脆当众把欠条烧掉,让人家放心回家,不要长期沦落他乡。

李良平之子李震,遇到困难家庭不论欠租多少都自己出粮贴补。捡到周某丢失的十余两银子,马上派人把失主请到家里,一文不少归还。当时富裕人家给穷人放贷,都准备两个斗,放粮时用小斗,收粮时用大斗,李震放粮收粮都用同一个斗,遇上实在困难的人,还送粮救济。

李震子李鑺,同族兄弟叔伯交不起赋粮,都拿自家的粮食帮他们代交,久而久之,堂兄叔伯都习以为常了,而他从不放在心上,下次谁有困难,他还是会尽其所有的去帮助。有个族叔祖穷得要卖妻,李鑺给粮给钱,让族叔祖把妻子领回来。有一年粮食歉收,一斗米卖到银二钱,富户皆争着粜粮而不愿意借贷给乡民。李鑺只有数十石稻谷,却只以平常的利息借贷,一颗稻谷都不粜。

李能家里抓住小偷,他说:“这个人也是为贫困所迫在走到这一步的,我怎能忍心伤害呢?”对小偷再三诫谕后,把他所偷的财物全部送给他,放他走了,当时乡民都称他为忠厚长者。

铁面冰心李一瀚

李一瀚(1505-1567),字源甫,号景山,嘉靖七年(1528年)乡试中举,十七年(1538年)进士及第,历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李一瀚一生经历,其子李维林在为病故的父亲奏请朝廷“给予祭葬赠谥”待遇的陈情里有完整记载:“嘉靖十七年进士,授江西吉安府安福县知县,历任云南道试监察御史,江西道监察御史,江西按察使佥事,山东布政使司右参议,山西按察使副使、整饬井陉兵备,四川按察使副使、整饬威茂道兵备,陕西布政使司左参政,陕西按察使司,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应天府府尹,都察院左副都御使。病逝于赴任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途中。”

李一瀚入仕为官,初封为江西安福县令。李一瀚到任后,对于普通百姓,总是“与民温温,若家人父子然”;对于世家豪族,只要他们谨守礼法,也彬彬有礼,诚如子弟。但是对于怙恶枉法之徒,李一瀚采取铁腕手段,予以严厉打击,决不宽宥,一时之间“豪右为之摒迹”。当时一些官绅之家为逃避田赋而瞒报田亩风气很严重,他们的赋税因此转嫁到穷苦百姓的头上。李一瀚顶住重重压力,下令重新全面如实丈量耕地,“巨户细民一体,不少假借”,限期完成。他把官宦之家的资料另造一册,亲自批阅,士大夫该享受的优免照例享受,但不允许重复享受,任谁也不敢捣鬼,长期冒滥积弊一朝根除,百姓的负担从此大大减轻。

担任山西按察司副使期间,延边诸郡百姓吃土产小盐,很方便实惠,巡盐御史上奏朝廷,要求禁止土盐,全部改吃官方的池盐。李一瀚上疏力止:边郡崇山峻岭,池盐远道运来,价格上涨五倍,百姓穷苦,谁吃得起啊?此事终于没有实行,边民编了歌曲来感谢他。

担任任江西按察司佥事时,民间有一湖,百姓一贯享采莲捕鱼之利,后来被当地的皇族宗藩强夺占有,百姓无可奈何。李一瀚一到任,立即把湖判还给当地百姓。南昌以前有个刘某,疏浚河道几百里,使两岸田地得到灌溉,沿岸百姓大收恩惠,为他立祠纪念。有熊姓豪族仗势夺河为田,并毁坏了刘祠。河道堵塞,百姓的禾苗得不到灌溉,成为一方之患。李一瀚痛下决心,抑制豪强,使河道畅通如旧。当地有很多盗贼日夜作案,百姓不得安宁,他严厉打击,抓捕判决,决不手软,社会治安大为改观。所有的诉讼审判,他必亲力亲为,细细剖析案情,秉公依法作出判决,使人心甘情愿接受。

升任山东布政司参议时,恰逢大旱,蝗灾爆发。李一瀚亲自上阵,率领民众捕蝗,几日而蝗灭。接着又发大水,淹没民房数千家。李一瀚亲自乘坐小艇实地查看,了解灾情,根据受灾程度予以救济。

任陜西按察使时,遇上当地藩王府与民争讼田产的案子,他秉公判决,将百姓的田产全部判还。藩王城墙外的渠河是百姓用于灌溉土地的命根子,王府扩张城墙,居然把河道也圈占了据为己有,李一瀚一并把扩出来的城墙拆了,把被霸占的河道还给百姓。慑于李一瀚的廉威,不可一世的藩王也服服帖帖不敢妄动。

李一瀚任职十几任,大部分时间担任的“言官”,又称“谏官”, 专司对君主的过错规劝之职。他屡屡犯颜进谏,敢于“逆龙鳞、撩虎须”,践行了“职无虚设,禄岂妄干”的祖训。族谱中还留存《谏止南关城壕疏》和《开言路疏》两篇谏疏,字里行间,其为民请命、谋国尽忠的胆识和远见跃然纸上。

更为人称道的是,其为官三十年,廉洁之操“一尘不滓”,至死“囊无长物”,“室庐田产无所增益,妻子婢仆身无美衣”。明穆宗在李一瀚的谕祭文中评价他“性资刚毅,操守清严”。李一瀚的连襟、时任惠州府同知的林应麒称颂他“铁面冰心,何知避忌;忠肝义胆,不惮批鳞”,由此“铁面冰心”成为李一瀚的盖棺之论,传颂至今。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李一瀚墓座落于今白塔镇东村村 图为墓前石像、石兽


李钟侯“康乐和亲”

清道光年间,李钟侯发家成邑内巨富,“置地数千亩,构屋百余楹”, 李钟侯五代同堂,还接回寡居的妹妹及外甥一家同住,同自己家族一样分给一个院子,家庭和睦井井有条。前后两任知县曾承禧、曹个臣分别为其亲书“康乐和亲”、“德厚流光”匾额,家声大振。

特别鸣谢:“图文浙江”工作室对千村档案系列专题的大力支持

「千村档案」一门六进士,散落仙居乡间的一颗明珠,全国非物质遗产名村李宅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