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李白筆下的古蜀國神秘而令人嚮往。1929年三星堆遺址的橫空出世,直到將近一百年後的今天,這個隱藏在傳說裡的王國有多少神秘的面紗被我們揭開了呢?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三星堆文化溯源

公元前3000年左右,整個中華大地進入了文化大變革時期,中原地區輝煌的仰韶時代走向衰亡,中原大地各個文化勢力迅速對仰韶的勢力範圍進行了瓜分,關中地區原有的半坡文化死灰復燃後進一步分化成西王村文化和泉戶文化,北方地區出現了強勢的老虎山文化和阿善文化。遼西地區曾經極度輝煌的紅山文化過渡為小河沿文化,良渚文化迅速崛起並將整個太湖流域和寧紹平原分裂的崧澤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整合在一起。淮河中游多個文化勢力滋生出來的凌家灘文化穩步發展,原有的薛家崗文化走向了巔峰,長江中游及漢水流域,屈家嶺文化以勢不可擋的強大影響力,對長江中游及漢水東西兩側的文化進行了重新整合。山東地區大汶口文化如日中天,向四周強勢擴張。中原地區各個文化勢力割據一方,呈一片混戰之勢。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公元前3000年中華大地上文化勢力分佈

渭河上游隴東地帶的馬家窯文化廟底溝文化瓦解之後卻開始走向強盛,擴張的同時分化成幾種類型,其中一支馬家窯人毅然而然翻越隴山,沿著岷江河谷一路向南到達茂縣後分成兩支,一支向東沿著河谷下山到達現今北川縣附近,沿途留下了下關子、大水洞、邊堆山等遺址。另一支繼續沿著岷江向南也到達成都平原的邊緣,沿途留下了白水寨、營盤山、姜維城、芒城、雙河等遺址。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營盤山文化來自馬家窯文化

不過也有學者估計東路這群人是沿著嘉陵江南下的,沿途與峽江地區的文化有過交流。這些文化遺址目前被統一劃分成營盤山文化,其文化面貌與隴山地區的馬家窯文化非常接近,但同時還有峽江地區的文化特徵。多數學者認為營盤山文化的來源是馬家窯文化,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是屈家嶺文化崛起,原來在峽江地區的大溪人逆長江而上進入四川盆地,並溯沱江北上進入了成都平原。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來自長江中游示意

本文比較支持營盤山來源於馬家窯文化南下,原因其實很簡單,5000年前的成都平原潮溼陰暗,按照學者推測,這個時候的成都平原叢林密佈、江河氾濫,並不適合古人生存。所以5000年前的成都平原並沒有發現新石器時期的文化。而從隴山來的馬家窯人也只是生活在川北丘陵地帶。而這段時期表現出來的峽江地區文化特徵也很好理解,在大溪之前的城背溪時期,峽江地區的文化就越過漢水進入過關中盆地,影響到老官臺文化。更加強大的大溪文化與秦嶺一帶的文化有過交流並不奇怪。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城背溪時代文化勢力分佈圖

按照我們之前對中國考古文化的解讀,馬家窯文化屬於仰韶時代的周邊文化,所以此時四川盆地的文化分類應該是可以劃分為中原文化的分支文化的。北下的馬家窯人自然也會將祖先遙遠的記憶帶過來,這些祖先的記憶,最後匯聚成中華民族遠古的諸多傳說。追根溯源之下,並不難理解為什麼多個地方會有著相同的傳說故事。

三星堆文化的形成

三星堆文化的分期從考古學上來看,大體有三期和四期之說,本文對孫華先生的三期說比較認同。而第一期的寶墩文化上限為4500年這個時間點也同樣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同。按照孫先生的劃分,4500年-3700年為第一期的寶墩文化,3700年-3200年為第二期的三星堆文化,而3200年以後可以下探到春秋時代為第三期的十二橋文化。孫先生按照遺址文化的變遷做的分期是比較合理的。其他諸多分期說主要是集中在器物類型上。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三星堆文化脈絡

上節我們講到了營盤山文化,這些來自西北高原的人群是成都平原的第一批開發者,大概經過了500多年的發展,成都平原的人群出現多元化的趨勢,這個期間有不同的族群來到了成都平原,形成了成都平原地區文化的最初締造者。隨著族群的增多,對土地和資源的爭奪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時候,考古學上的寶墩文化誕生了,這個時期在成都平原上形成了諸多的聚落,這些聚落互相攻伐,於是一些有實力的聚落開始用土夯築城牆來防禦外族的入侵

。這裡面最著名的就是我們發現的三星堆大城。不過第一期也就是寶墩文化時期並沒有修建城牆,只修建了一些防禦性的措施。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三星堆大城

其實我們如果將視角放在此時的中華大地上,4500年前這個時期正是中原地帶的龍山時代,無論黃河流域還是長江流域乃至北方的遼河流域,同樣在這個時期進入古國林立的時代,各類具有防禦性質的古城也是應運而生

。這應該是王朝時代來臨的前夜,而地緣位置最好的中原地區率先進入了王朝時代也是不難理解的。我們還是將視線回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的文化在各個古國的兼併與紛爭中艱難的向前發展著,在公元前1700年的時候迎來了一次重大的轉變。有一群從二里頭文化區域來的族群來到了三星堆這個地方,這群人來的方向大多認為是從峽江地區過來的。有學者的看法是來自關中和天水地區,這樣應該與上節講到的營盤山人群是一條路線。不過從峽江地區過來的可能性比較大。這個時期應該是在夏朝末年,這個帶著先進文化的族群是誰呢?我們後面會做下初步推斷。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二里頭文化族群進入四川盆地,遷徙路線有兩種說法

這群擁有先進文化的二里頭人來到成都平原,並加入到三星堆這個族群裡,本來處於成都平原北部邊緣地帶的三星堆族群在成都平原古國紛爭的過程中常常是旁觀者的角色,這也讓離戰爭較遠的三星堆人獲得了更多的發展。而二里頭族群的到來讓三星堆人從成都平原的諸國中脫穎而出。並迅速統一了成都平原,成為了成都平原上唯一的一個“國家”。這應該是文獻上“古蜀國”真正建立的時間,在中原地區,這個時間點是夏商交界的時段。古蜀國從考古上是怎樣的呢?

三星堆王國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三星堆王國北部示意-圖片來自孫華《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按照孫華先生分析,三星堆王國由兩個族群構成,在器物坑出土的青銅人像上也能夠看出來一些端倪,這些人像分成了兩類,一類是帶著髮辮的人群,另一類是“笄發”的人群。辮髮人群應該是成都平原最早的那批定居者,也就是上節講到的“寶墩文化”人群。而“笄發”人群明顯是來自中原地區,保留了中原文化笄發的傳統,也就是上節說到的二里頭族群。而笄發人群構成了三星堆王國的“神權貴族”,辮髮人群構成了三星堆王國的平民及“世俗貴族”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一類是帶著髮辮的人群,另一類是“笄發”的人群-圖片來自孫華《三星堆遺址與三星堆文化》

按照學者分析的結論,三星堆王國事實上是一個比較落後的早期國家,他的青銅冶煉技術並不發達,所以才會出現那兩個器物坑,而這兩個器物坑出土的青銅器物的年代在殷墟的中後期。

此時的中原王朝商王朝的青銅文化已經處於巔峰狀態,這個時候的三星堆王國實際上是成都平原先秦文化的低谷期,人們過高的想象來自那兩個器物坑的青銅器,而這兩個器物坑的年代按照學者推測是在殷墟中期以後,有學者還曾推測為商周交界時期。除了這兩個器物坑,同時期其他遺存中還沒有見到青銅器物。而三星堆文化站在考古學的視角上,無論遺址的數量和密度遠遠少於先前的寶墩文化和之後的十二橋文化。本文認為,這與三星堆王國處於亂世後的修復期以及地理環境的相對閉塞是有關的。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四川盆地地形示意

這個時候如日中天的商王朝也並沒有放過偏遠的“古蜀國”,在甲骨文中有出現“徵蜀”“伐蜀”這樣的文字,有學者根據器物坑出土的器物都經過火燒過的現象推測這兩個器物坑是“商王朝滅蜀”的結果。這個我們的確無法得到確證。不過當做一種推測也有其根據。

按照學者對三星堆文化的分析,三星堆時期兩級分化非常嚴重,普通民眾的生活水準甚至比不上之前的寶墩文化。而這也是三星堆社會崩潰的重要原因。這之後出現的十二橋文化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從三星堆古城的廢棄到十二橋文化的崛起,這中間應該有非常大的事件發生。我們知道武王伐紂時候的牧誓八國中是包括“蜀”的。與先周交往密切的古蜀國,在周王朝受到厚待想必是正常的,在周人的幫助下,十二橋文化也表現出來了興旺發達之象,一掃三星堆時期的蕭條。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四川盆地文化發展示意

古蜀國的傳說

按照古史的記載,蜀地上古有蠶叢、柏濩、魚鳧三位帝王,與中原文化的傳說一樣,這三位帝王也是比較神奇的。李白詩云:“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我們上文通過考古文化有過推算,古蜀國建立的時間應該是在3700年的“三星堆王國”時期。根據古史推算,這個建立者應該為“蠶叢”。蠶叢“始稱王,其目縱,始居岷山石室中”。按照《蜀王本紀》所載,“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曰柏濩,又次者名曰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這個明顯是後世附會出來的,但我們的觀點始終認為歷史傳說來自先民對祖先的記憶。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我們上文有過講述,這個時期處於夏朝末年,有一支來自二里頭文化區域的人群進入了蜀地,與本地文化融合成三星堆文化,這支二里頭人是誰呢?我們不妨從先秦文獻上看下那個時期發生了什麼事情。

《史記》“桀為有仍之會,有緡叛之”

《左傳》“桀克有緡而喪其國”

夏朝末年,夏桀因為“有仍之會”有緡氏的背叛,而“克有緡而喪其國”。也就是夏桀出兵滅亡了有緡氏,有緡氏地望據《讀史方輿紀要》所推測,應該在春秋時期的“宋國”地域,也就是在豫東地區。與“有仍之會”後商湯伐夏的推測地域相符。這段歷史可以詳見筆者這篇文章。

所以我們推測來到三星堆的那支二里頭文化人群就是與夏王朝關係密切的

“有緡氏”族群。被夏桀滅國後,有緡氏一族輾轉進入峽江地區,並進一步來到四川盆地的三星堆族群所處區域,與寶墩時代的三星堆人融合出來了三星堆文化,並統一了成都平原上諸多寶墩時代的“古國”,創建了“古蜀國”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有緡氏進川

後來經過商人的“徵蜀”“伐蜀”加上古蜀國兩極分化嚴重,內部鬥爭導致第一代古蜀國滅亡,峽江地區的文化勢力進入蜀地,相當於中原王朝的改朝換代,第二代古蜀國誕生,也就是“十二橋文化”。這個時期的古蜀國與周人關係密切,參與了武王伐紂的戰爭,並在周人的協助下,進入了興旺發達時期,實力甚至能夠超過前期秦國。不過隨著秦國崛起,秦國制定了先取蜀地的戰略,並趁機出兵滅亡了蜀國。蜀地民眾徹底融入華夏族群。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秦國伐蜀示意

以上這些是根據先秦文獻和考古的一些推測,有些推測是沒有辦法得到實證的。權當一些思索罷了。我們還是重點看下三星堆文化賴以成名的器物坑青銅器吧。

三星堆器物坑青銅器的來源分析

上文我們談到有學者將器物坑歸結到商伐蜀的事件中,本文認為此說疑點還是頗多的,商人擴張的過程中的確可能對蜀地有過征伐,但此地離商人的核心區相去甚遠,商的勢力應該不會擴張到這裡。而商王朝中期以後明顯將王國重心遷至豫東及漳河流域,以對付日益強盛的東夷族群。當不會對遙遠的蜀地採取大規模的滅國戰爭。那麼這兩個埋藏著國家重器的器物坑來自哪裡呢?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器物坑位置,圖片來自孫華《三星堆器物坑的埋藏問題_埋藏年代_性質_主人和背景》

更大的可能是三星堆王國內部發生了權力的爭奪,也就是原有的掌管祭祀的“笄發人群”與掌管著國家權力的“辮髮人群”發生了鬥爭。而辮髮人群聯合了外部勢力,最終戰勝了笄發人群,摧毀了笄發人群控制的神廟,並付之一炬,所以器物坑內的青銅器具都不同程度出現了被火焚燒過的跡象。

按照孫華先生所言,三星堆王國給人的印象是靠殺掠而不是靠徵集貢稅來進行國家管理的。體現在三星堆古城規模宏大,但整個三星堆文化時期,成都平原及四川盆地聚落稀疏,並且缺少次及城邑。而在三星堆古城被摧毀以後,嚴酷的武力管制消失,青銅製造也不再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從考古上就是十二橋文化代替了三星堆文化,而無論聚落還是青銅器物也開始大規模出現,同時十二橋文化的影響範圍也擴張到秦嶺一帶,這同時也能夠再次驗證周王朝與古蜀國關係之密切。

三星堆王國的前生後世,從考古上我們都看到了什麼?

結語:從公元前1700年三星堆文化興起,到公元前316年秦國滅亡蜀國,持續了1000多年的古蜀國走進了歷史。但輝煌燦爛的古蜀文明在中國先秦文化的偉大篇章上書寫了濃濃的一筆。隨著秦滅蜀的戰爭,古蜀國的一些文化也同時被秦人帶到了中原王朝。古蜀文化與中華大地上的諸多古文化一起構成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