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乾隆年年去蒙古打獵,小販和乾隆做生意,為啥每次賺得盆鉢滿滿

清朝初期,康熙皇帝在蒙古中心地帶建立了一個皇家獵苑——“木蘭圍場”;並下令子孫後代每年秋季都要過來打獵,強軍的同時也藉機和蒙古交流;“木蘭秋獮”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它發展成不光是皇室和貴族們的活動,也有不少蒙古平民參與,而且他們年年收穫頗豐!皇家獵苑為什麼會有平民過來?他們來幹什麼呢?下面我們來看看!

乾隆年年去蒙古打獵,小販和乾隆做生意,為啥每次賺得盆缽滿滿

​“木蘭秋獮”中的“木蘭”是滿族語,漢語意思是“哨鹿”,即捕鹿,代指“打獵”;“木蘭秋獮”是清朝時期康熙制定的,皇室貴族在蒙古“木蘭圍場”的秋季圍獵盛事;當年康熙皇帝慧眼相中了蒙古地區這塊寶地,他在此舉辦“木蘭秋獮”的用意深遠:一方面能夠俯控蒙古;一方面可以軍事演習;另外這塊地還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木蘭秋獮”最興盛的時期是在乾隆朝;

乾隆年年去蒙古打獵,小販和乾隆做生意,為啥每次賺得盆缽滿滿

​據《清史稿》記載,“自舊藩四十九旗……青海諸部分班從圍……洎平西域, 遠藩……朝謁踵集, 唯恐後時……部眾越數萬裡來庭;”意思是,各個蒙古部落,還有西域諸國都早早準備,不遠萬里來木蘭圍場朝見乾隆皇帝,生怕耽誤了時辰;在圍場,乾隆就接見了不少來自四面八方的使節,為民族團結作出很大貢獻,這其中最主要的蒙古族;在行圍期間,乾隆與蒙古王公禮宴往來, 席間還進行號稱“塞宴四事”的活動,指的是“詐馬” 、“什榜” 、“相撲” 、“教駣” 四項,翻譯過來是“賽馬”、“蒙古傳統演奏 ”、“摔跤”還有“訓馬”;活動極富有民族特色,宴會情趣盎然、氣氛熱烈。

乾隆年年去蒙古打獵,小販和乾隆做生意,為啥每次賺得盆缽滿滿

​“木蘭秋獮”不光是皇室和貴族之間的交往,也有大量平民參與進來;蒙古是遊牧民族,他們的遊牧經濟不同於中原地區的農耕經濟可以“自給自足”;遊牧經濟有較明顯的“依賴性”,很大程度上需要“交換”:用畜產品與農耕民族交換獲得遊牧民族生活所必需的糧食、茶葉及紡織原料;木蘭秋獵的舉行為這樣的貿易活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乾隆年年去蒙古打獵,小販和乾隆做生意,為啥每次賺得盆缽滿滿

​據《清史稿》記載,乾隆朝時每逢秋獮期間,蒙古的大批商賈小販以及各類手藝人,會隨圍行商貿易:參加秋獮的人馬安營紮寨後,商人們就在行營附近組織市肆,蒙古人稱之為“那達慕”, 它與內地的集市、“騾馬大會”相似;這種非正式的集市既是軍需集散地, 又是自由貿易市場;

乾隆年年去蒙古打獵,小販和乾隆做生意,為啥每次賺得盆缽滿滿

​每年秋季的“那達慕”熱鬧非凡,蒙古商販不僅出售牲畜,還有各種中原地區沒有的稀奇物;而手藝人都使出各自的絕活吸引顧客,讓皇室貴族們眼花繚亂;整個活動成交額相當可觀;清朝皇室北巡和秋獮的路線實際上也是一條內地與蒙古地區的貿易走廊,所以說木蘭秋獮從客觀上促進了塞外地區的商品經濟發展。

乾隆年年去蒙古打獵,小販和乾隆做生意,為啥每次賺得盆缽滿滿

​乾隆時期是清朝最繁榮昌盛的時候,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頂峰;當時社會穩定、天下太平,多民族繁榮發展;乾隆是一位值得稱讚的好皇帝,他為民族團結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我國民族構成的多樣化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高宗實錄》《承德府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