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据说咸丰临死之前,其实已经动了要除掉慈禧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

龙乔珍


古今帝王最不甘心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快死了,接班人却保不住皇位。比如说,汉武帝时期的“子弱母壮”,明太祖时期的“权臣当道”,咸丰皇帝临死前最不甘的,无疑是前者。

子弱,意味着皇位不稳,容易受到权臣的左右;母壮,意味着外戚干政,皇帝的权力依旧被架空。

不论哪种情况,都是皇帝不愿看到的结果。

咸丰只有一个儿子(即同治帝),1861年,咸丰驾崩这年,此子年仅5岁。不要说治理国家,三天不尿炕都算奇迹了!无奈的是,咸丰只能将皇位传给这个“还在尿炕”的皇子,别无他选。

因为只有一个继承人,咸丰还面临着之前所有清帝都未曾面临过的情况——他还没死,权臣(顾命八大臣)就已开始争权夺势,斗争的目标非常明确:将小皇帝的生母除掉,这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对他们来说是极大的威胁。

小皇帝的生母,就是日后驾驭大清国长达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

这样的对手你不怕?跟着咸丰一路逃到承德避暑山庄的顾命八大臣,都是人精堆里选出来的精华,看人非常精准。

因此,他们非常害怕慈禧,即便当时的慈禧只是准母后。

于是,顾命八大臣拼命向咸丰诉说慈禧的坏话,欲使咸丰疏远慈禧。甚至,顾命八大臣还向咸丰上了一道密奏,里面只写了四个字:“钩弋夫人”。

慈禧从咸丰身边的小太监那里打探到这个消息之后,惊出一身冷汗,她一辈子都没有这么怕过。

钩弋夫人何许人也?为何会让慈禧如此恐惧?

钩弋夫人是汉武帝的接班人刘弗陵的生母,汉武帝死前,刘弗陵和同治一样年仅5岁,而钩弋夫人才26岁。汉武帝为了防止钩弋夫人乱政,同时还防着她给自己戴绿帽,就在临死前将钩弋夫人赐死。

顾命八大臣的上书,是想要慈禧的命,怪不得她会惊出一身冷汗!

咸丰帝对这一封密奏,颇为烦恼。

一方面,自他1850年即位以来,几乎没有过过一天消停日子,不是这里起义,就是那里造反;另一方面,他是第一位“蛮夷”赶出京城的皇帝,而且还被迫与这帮“蛮夷”签署屈辱的条约。

好不容易借着“木兰秋狝”的由头逃出京城,来到避暑山庄放松心情,身体像是被掏空一般地垮掉了。

要知道,咸丰才31岁呀!大好人生才刚刚开始,就病入膏肓,得立遗嘱?不论是谁,恐怕都不会甘心吧!

最让他不甘心的是,儿子是亲生的,皇权却不是“亲生”的。因为,儿子太小根本保不住皇位。不论他处理了哪一方,另一方都会趁机侵蚀皇权,以致大权旁落。

故,咸丰对顾命八大臣的这封密奏,虽然看了又看,却又不得不将它一把火点了。

为了排解烦恼,咸丰帝在承德避暑山庄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看戏。据说,咸丰的寝宫烟波致爽殿每三天就要演一出戏,每天还有各种老戏骨给他唱段子。皇帝为了专心看戏,下了一道谕旨:朕看戏时,不许打扰。

这般做法,真真无奈之举也。

咸丰没有对慈禧动刀子,也没有对顾命八大臣动刀子。深谙帝王之道的他,非常清楚,这种权力上的平衡,才是儿子日后重掌皇权的最有效的方法。

就好比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一样,不论长毛(太平军)如何折腾,只要汉人团练(曾国藩的湘军等汉人武装)没有彻底覆灭,他们就攻不到北京,影响不到他看戏。

此时,什么都不做,才是他最应该做的;而他力之所急能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等死。

1861年8月20日,咸丰病入膏肓,大抵知道自己快要咽气了,就将顾命八大臣和慈禧慈安等人召入烟波致爽殿,亲口下了一道谕旨:

“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这道口谕,明确了顾命八大臣的身份。

与此同时,咸丰鉴于清初康熙帝在位时的四位辅政大臣侵蚀皇权、以致皇权旁落的前车之鉴,将两枚随身携带的印章”御赏“和”同道堂“赐给慈安皇后和即将继位的同治,因为同治年幼,”同道堂“因由生母慈禧代为掌管。

如此,权臣有了掣肘,而外戚也有了制约。

咸丰帝的这一步棋,不可谓不精妙!

尽管咸丰帝的妙计能够平衡两股势力,让他千算万算没想到的是,慈禧仅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打破了平衡,彻底肃清了八大臣。想必,这也是顾命八大臣万万没想到的。

可悲可叹!咸丰帝泉下有知,不知甘不甘心?


祗树


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死于热河行宫!

据说,咸丰皇帝临死前,已经动了除去慈禧这个后患的念头,为何最终没有实施,真相就是,咸丰即便想除也除不了,最佳机会早就丧失,如今的慈禧,羽翼渐丰,党羽众多,临死前再动杀机,为时已晚!好吧,既然有了杀心,只是未付诸于实质,成功不成功另说,我们单看咸丰皇帝为什么没有具体实施的原因吧!

一,咸丰和慈禧这对夫妻还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因此虽然早有杀意,但是迟迟未动

咸丰二年,17岁的慈禧少女初长成,亭亭玉立,美貌绝伦,而正是这一年,皇太后为咸丰帝全国海选秀女,正巧又被选中,凭借着美貌和家族优势,被封为兰贵人。显然,仅仅是贵人的头衔远远满足不了慈禧的野心的,权利的欲望加上后宫的纷争使年轻的慈禧心里明白,要想再后宫站稳脚跟,必须手上有权,必须笼络住皇帝这个靠山,就这样,慈禧一步步,利用自己的美色,加上一些运气,一步步的套住了咸丰,并且得到了咸丰的宠信宠爱,短短五年之内,提升为懿贵妃。

有两段描述可以说明咸丰对慈禧的宠爱:

《十叶野闻》记载了咸丰帝迷恋那拉氏的情景:“当文宗(咸丰帝)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

《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仿佛似之”。

二,慈禧聪明伶俐,善解人意,善于揣摩,而且,帮咸丰分担了很多政务上的事。

年轻的慈禧能这么快得到咸丰皇帝的宠信信任,单单靠着美貌,靠着些许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慈禧更多的依靠着自身的能力,聪明才智加上运气,以及咸丰皇帝的信任,才渐渐走上政治舞台,从起初的枕边建议开始,再到咸丰口授代批奏章,再到自己相机而断,权利越来越大。

再看看两篇描述说明慈禧的权利政治欲望:

《剑桥中国晚清史》说:“叶赫那拉(懿贵妃)过去曾为先帝整理过奏折。”

《慈福传信录》说:“迨武汉再失,回捻交作,帝以焦忧致疾,遂颇倦勤,后(慈禧)窥状渐思盗柄,时于上前道政事。”

三,咸丰临死前,也是做了一番安排的,安排了顾命八大臣辅佐新帝

咸丰在临死前,为了让自己儿子顺利登位,也为了挟制慈禧的权限,安排了八位顾命大臣来辅佐新帝,同时挟制慈禧的权限,正因为太相信八位顾命大臣的能力,因此,虽然临死前有杀念,但是还是顾及的夫妻之情而未下杀手。

要说咸丰不知道慈禧心存野心那是假的,本身,女子不得干预政事这个事祖训,可是慈禧代批奏章,甚至直接干预政事已经习以为常,况且夫妻一场十几年,咸丰怎么会不知道慈禧的为人,或许各种原因吧,咸丰性格上的懦弱,非常依赖于慈禧,夫妻两人却确实有感情基础,在明知慈禧一步步的权利熏天时,未掌握最佳时机诛杀,而是拖到了临死前,即便临死前有了杀念,或许已经不是最佳时机。终于,咸丰皇帝的担心成了真,在他去世不久之后,慈禧便联合了恭亲王奕訢,成功发动了政变,一举诛杀了八位大臣,成功的夺去了清朝的政权,垂帘听政!


唯恋无名


咸丰号称历史上“四无”皇帝,即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无远见。

“四无”高度概括了咸丰的一生,可谓实至名归。这在他临终前欲效仿汉武帝“立子杀母”一事体现的淋漓尽致。



“立子杀母”是汉武帝刘彻在去世前做的一件事。

刘彻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为接班人,当时刘彻已经是耄耋老人了,而他的儿子才6岁。刘弗陵的生母钩戈夫人才26岁,正值壮年。汉武帝害怕自己死后钩戈夫人乱政,在去世前把她杀了。

咸丰在临时前也想把壮年(27岁)的慈禧杀死,咸丰治国本领没有,但“搞女人”的本事不小,30岁就被“刮骨钢刀”(女人)整的病入膏肓。此时他和慈禧唯一的儿子同治才5岁。

临死前咸丰想到“秦皇汉武”——秦始皇和汉武帝。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秦始皇的老爸庄襄王34岁就挂了,留下年幼的儿子嬴政和年轻漂亮的老婆赵太后。





老爸死后,8岁的嬴政继位,母亲赵太后专权。她和假太监嫪毐通奸生下了两个儿子,之后预谋篡夺嬴政的皇位,想让私生子继位。

秦始皇亲政后,用雷霆手段处死了赵太后和嫪毐的两个儿子,诛杀嫪毐,随后把母亲关进了冷宫。

前车之鉴,庄襄王没有杀赵太后,引出了许多麻烦,而汉武帝就高明多了,临死前杀了钩戈夫人,为儿子刘弗陵扫清了障碍。

咸丰心想:“自己的儿子同治没有秦始皇和刘弗陵的能力,我要效仿汉武帝杀死慈禧,也为儿子扫清障碍。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没有杀死慈禧,否则也就没有慈禧当权47年的历史了。咸丰当初为何改变主意没杀慈禧呢?

一、咸丰大道理都懂,但在关键时候下不了手。慈禧是个冷静而有谋略的女人,可以说把咸丰玩弄于股掌之上。

在咸丰病重期间,慈禧衣不解带,头不枕席伺候在他的身边,目的就是感动咸丰。

只要熬死了咸丰,剩下的就是自己说了算。皇后慈安仁慈宽厚,没有主见也没有野心,对自己构不成威胁。



咸丰看到慈禧一副柔弱的样子,想起过往甜蜜生活,慈禧为他叠纸飞机,叠小老鼠,颐和园“天地一春”的情景历历在目……

咸丰不禁心生爱怜,始终下不了杀慈禧的决心。假如皇宫评选最佳表演奖,慈禧当仁不让。

二、咸丰在10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深深知道“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的道理。没人疼,没人关爱。

想到自己的身世,联想自己5岁的儿子同治,如果杀了慈禧,我儿子的命运重蹈我的覆辙,我受了苦,难道还要我的儿子受苦吗?

咸丰心软了,于是放过了慈禧。

三、咸丰没有杀慈禧,但在随后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为儿子保驾护航。他偷偷写了一封诏书交给慈安皇后,内容是:“假如慈禧专权,皇后持诏书诛杀慈禧”。

可以说这份诏书,是悬在慈禧头上的一把利剑。

接下来咸丰选择了八位股肱之臣来辅佐儿子,这就是历史上的“顾命八大臣”。为了以示庄重和正统,“顾命大臣”四个字是咸丰的御笔朱批。


为了平衡权臣和帝后之间的关系,咸丰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一枚,授予皇子载淳(同治)“同道堂”印章一枚(由慈禧掌管)。



意思是,当顾命八大臣制定了政策后,必须有皇后和皇子的印章方能生效,否则等同一张废纸。

我感叹咸丰考虑的十分周到,互相制约,谁也不能专权。把这一切安排好后,咸丰溘然长逝,终年31岁。

历史告诉我们,咸丰看似完美的布局,当慈禧把咸丰尸体从避暑山庄运回北京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击破和颠覆了这一切:顾命八大臣或被诛杀或被下狱,慈安手中的诏书被慈禧骗皇后烧了,慈禧扫清了一切障碍,从此开始了她成为大清无冕女皇的历史。


秉烛读春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肃顺早就看出慈禧野心勃勃、心肠毒辣且无知无见识。

他认为如果同治皇帝继位,因为年龄很小,一定会让慈禧实际操纵权力。

而肃顺他们虽然是顾命大臣,毕竟只是臣,不容易和慈禧对抗。

所以肃顺建议咸丰将慈禧杀掉,以绝后患,防止国家大权被这种女人控制。

但咸丰犹豫后,拒绝了。

原因如下:

第一,咸丰对慈禧多少有些感情。

咸丰一生只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其中女儿生下来就夭折,只剩下一个儿子同治。

而这个儿子,就是慈禧生的。

这说明,咸丰和慈禧的性生活是比较多的,客观说明了当年慈禧是很受宠的。

人家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咸丰同慈禧肯定是有感情的。

慈禧在当年又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咸丰难以随便将她杀掉。

第二,咸丰认为慈禧的威胁不大。

大家注意,咸丰采用了一个权力分散的制度。

具体议事由顾命大臣负责,但最终需要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批准才能生效。

在咸丰看来,顾命大臣实际上在处理政务,掌握大权。而如果他们要对付慈禧、慈安,后者又可以通过最终决定权制约他们。

这样一来,他们互相牵制,还必须互相依赖。

顾命大臣必须一定程度考虑太后们的意见,不然决策无法生效。

而太后们没有什么政治、军事能力,具体的事情要靠顾命大臣处理。

咸丰想象的很完美,但他低估了慈禧的手腕。

咸丰刚刚死,慈禧就趁着顾命大臣尚且没有掌握朝政、扶持党羽的时候,联合鬼子六奕䜣等人,发动政变。

干掉顾命大臣以后,由奕䜣等盟友代替他们做具体政务,稍后又把奕䜣干掉,把权力彻底掌握在手中。

在这种政治布局下,顾命大臣就没有实际的意义,被杀了也就杀了。


萨沙


清末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历经三朝,在同治、光绪两朝把持朝堂数十年,将原本就风雨飘摇的清朝江山弄得更加千疮百孔。相传当年咸丰帝奕詝生前就觉得叶赫那拉氏不是省油的灯,将来必定生事,也曾动过杀心,但最终却并没有动手,留下了慈禧。

其实奕詝没有动手也是出于无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奕詝逃往热河,驾崩得仓促,当时清朝内忧外患不断,而奕詝唯一的皇子载淳尚且年幼,若无辅佐实在难稳皇位。留下叶赫那拉氏一因情分,二因朝政平衡。



历朝历代对于后妃干政,一直都非常忌惮,毕竟在古人看来这不是什么好事。汉武帝时期与北魏时实行立子去母,明朝更严格约束后妃的出身与其母家的地位。不过,古代仍旧还是有许多后妃干政为祸的事发生,比如东汉外戚乱政、晋朝贾南风乱政等。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本出身不高,咸丰朝入宫侍奉深受恩宠,更因生育了咸丰皇帝膝下唯一男嗣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载淳,而晋封懿贵妃,成为当时后宫地位仅次于正宫皇后钮钴禄氏的众妃之首。奕詝流连春色,所以也向来身体不好,咸丰朝懿贵妃就打破规制,私下代皇帝批阅奏折染指朝政,如当年唐高宗时,其皇后武则天一般。



后妃染指朝政,历朝都是个不小的问题,叶赫那拉氏有心思也有手段,刚开始咸丰帝奕詝只不过为了躲懒,也的确因为自己身子不行。而后虽也觉得不妥,但咸丰皇帝并没有加以遏制,懿贵妃仍旧朱批在手。虽说奕詝的能力在清朝掌握实权的皇帝里算不上杰出,但自恃却不低,并不觉得懿贵妃能翻了天去。

何况,两人之间的确有真情分在。咸丰朝,懿贵妃得宠是人尽皆知的事,尤其懿贵妃生育了载淳以后,恩宠更是越过了比其更早晋封嫔位的他他拉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丽妃。奕詝是个心软之人,肃顺曾劝说其除掉懿贵妃他却不忍下手,懿贵妃始终是枕边之人侍奉多年,又是载淳的生身之母。



英法联军攻来之际,咸丰帝奕詝仓惶出逃热河行宫最终突然驾崩,他的唯一继承人载淳只有6岁。对奕詝来说,留下懿贵妃也是不得已。当时的清朝忧患不绝,内有各地烽火四起,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就算自己也是无力回天,更何况载淳年幼尚未成人,如何执掌江山。

咸丰帝也知道,自己死后比懿贵妃更棘手的是帝胤势力与满殿朝臣。肃顺等手持权柄实力不小,而亲兄弟奕訢能力很强还被自己弹压多年,未必就没有野心。中宫皇后钮钴禄氏一向心慈手软,也没有母家仪仗,孤儿寡母家很难维持朝纲。若是不安排妥当,皇位恐怕就要落入旁人手中,懿贵妃终究是载淳生母也有手段能力,比之旁人相对可靠。

除了传位载淳,咸丰还安排了八位辅政大臣,留下御赏、同道堂印玺分别给钮钴禄氏与载淳,同道堂玺由叶赫那拉氏保管。奕詝以为自己的安排还算周祥平衡,却没相当自己身后慈禧太后能迅速铲除八大臣,成为清王朝主宰。


澹奕


咸丰作为满清帝国最后一位掌握实权的皇帝,其一生命运多舛。

未满十岁母亲病逝,长大之后,历尽艰辛万苦终于问鼎至尊,然而老爹道光传给他的天下,并非太平盛世,而是内忧外患,随时有倾覆之险的帝国。

本就资质平庸的咸丰皇帝,根本无力应对日趋艰难的朝政,但其又一心想要成为中兴之主,正因为能力与野心的不匹配,使得咸丰内心极度的痛苦,为了麻痹自己,贵为天子的咸丰,染上了毒瘾,又夜夜纵欲无度。

毫无节制的鸦片和美色,令本就身体羸弱的咸丰皇帝,年仅三十岁便病入膏肓,受咸丰体质的限制,其精子的成活率很低,所以其膝下子嗣亦非常少,已经年过三十岁的咸丰皇帝,仅生育了一儿一女。

被英法联军给撵到热河的咸丰,在弥留之际,把皇位传给了他唯一的儿子载淳,但载淳只有六岁,根本无法佐理朝政,所以咸丰皇帝开始了他临终之际的最大一场权利布局。



咸丰为了将来儿子载淳能够顺利的亲政,不至于出现类似于吕后或者鳌拜专权欺君的现象,其将皇权一分为三,首先是军国大事交于肃顺等八人来共同处置,是为顾命八大臣,为此咸丰亲书了“顾命大臣”四个字赐予他们。

其次是赐予皇后慈安一枚“御赏”的印章,其三是授予新皇帝载淳一枚“同道堂”的印章,由于载淳年幼,该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


在载淳亲政之前,但凡军国大事的颁行,必须由这三枚印章同时刊上,方为有效。咸丰做此安排,可谓是煞费苦心,若他们真的能按照咸丰的遗愿行事,则大清之幸,百姓之福了。

作为咸丰的心腹之臣,肃顺深知慈禧绝非等闲之辈,非常担心咸丰龙驭宾天之后,慈禧凭借皇帝生母的身份,成为第二个吕后,所以再三的向咸丰进言,希望他能像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一样处置了慈禧。

咸丰不是汉武帝,他没有汉武帝那样的雄才伟略,当然不可能像汉武帝一样杀伐果断,所以他没有听从肃顺之言处死慈禧亦属正常,这也使得咸丰驾崩没几天,其若精心布置的权利格局,便被慈禧与恭亲王奕忻给打破了。

可悲的是,咸丰岁不是汉武帝,但慈禧却是第二个吕后,甚至比吕后还要厉害,自咸丰龙驭宾天之后,其执掌大清帝国的最高权杖,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可谓是穷尽大清之所有,来供其一人享用。


清史宴


说起慈禧太后可谓是人人都咬牙切齿,清朝后期若不是慈禧独揽大权,贪权享乐,又怎么会让我们中国的历史一直停滞一百年之久,慈禧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子掌权,而慈禧乃是咸丰皇帝的妃子。


自打咸丰接手大清朝的就已经是风雨飘摇,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军谋反作乱,这就让咸丰帝极为头疼,整日沉迷于酒色,寻欢作乐,咸丰帝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权力便渐渐的偏向于慈禧一方。自此之后便是慈禧管理政事,慈禧也渐渐的享受到了权力的诱惑,自然是无法放手的,所以咸丰皇帝就逐渐成为了一个“废皇帝”。



那咸丰皇帝为何要拉慈禧殉葬?

当时虽然说咸丰皇帝已经没有了实权,可是名义之上还依然是一个皇帝,所以当时还是有大臣避开了慈禧秘密的觐见了咸丰,向他诉说慈禧的野心,并阐述了女子干政的危害。慈禧可能会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武则天,咸丰皇帝深知这种危害极大,每天大烟为伴的咸丰皇帝也相当的苦恼。甚至曾经想过将慈禧拉去殉葬。



可是咸丰皇帝虽然有想法却不能付诸于行动,慈禧当时的权力早已远远的超过了咸丰,更何况慈禧对权力的向往也是远远的大于了亲情,后来慈禧畏于世俗和政治的原因只得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一个傀儡皇帝,最终掌握了清朝的大权。



虽然慈禧对清朝做出了很多自私自利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得承认的是慈禧的政治才能,如果不是贪图享乐,贪恋权力,慈禧也许还是一个治国的好手。


司徒历史


这种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咸丰身体不行了,就一个儿子载淳,年龄还小,他得选好辅佐人,以保证儿子皇位不丢。他对候选人员进行排查,得出结论,慈禧最可靠,肃顺次之,最不可靠的是恭亲王奕訢。

慈禧是载淳他妈,虎毒还不食子呢,维护儿子的利益,当妈的最可靠。只是慈禧这个人有点政治野心,将来有可能出现太后专权。不过慈禧娘家没啥势力,她的兄弟也都废物,成不了大事。即便出现了最坏的结果,慈禧专权,她最终还得还给儿子,皇权不会旁落。



慈禧是个女人,按祖制女人不得干政,让八大臣辅政,那帮老油条,权力能让慈禧夺去?不太可能!何况慈安是正宫太后,有慈安把关,慈禧想专权更没可能。至于他死后,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取最高权力,完全出乎咸丰想象之外。

咸丰对肃顺就差了点。咸丰在肃顺面前表现出对慈禧专权的担心,完全是试探他的忠心。肃顺中套了,他建议咸丰效法汉武帝立子杀母的做法,杀掉慈禧。这加重了咸丰对肃顺的怀疑。慈禧没有多大威胁,杀了她,慈安制衡不了你肃顺,你好专权是吧!这样咸丰就把关注点放在了肃顺身上。奕訢不能用,只能用肃顺,但又不放心肃顺,只能加强防范。

当年顺治当皇帝,年幼,诸王贝勒推荐了两个人当摄政王。康熙当皇帝,顺治给他选了四个人当辅政大臣,人数翻了一番。到了同治这儿,咸丰给他安排了八大臣辅政,人数又翻了一番。辅政大臣人数多了,看起来人多势众,实际上是分散权力,分散肃顺的权力。



就这样咸丰还不放心,于是又把他平时用的两个印章,一个给了慈安,另一个给了慈禧。八大臣下发指令,拟好文,先拿到慈安那儿盖上“御赏”印,再拿到慈禧那儿盖上“同道堂”印,这样才能生效。慈禧是最后一道关,有一票否决权,可见咸丰多么看重慈禧。

这一招太高了,既制约了肃顺又制约了慈禧。咸丰为自己想出这一招暗自窃喜。这样就可以保证儿子的皇位安全无忧了。

至于奕訢,这小子太厉害,最让咸丰这个当哥的不放心。他不是鬼子六嘛,所有的事情都不让他沾边,看他还有啥鬼主意。实在不行,还有慈禧能制约他,他是皇帝的亲叔叔,八大臣制约不了他,慈禧是他嫂子,是皇帝的妈,论亲疏比奕訢亲,论能力慈禧不比奕訢差,制约奕訢只有慈禧才行。



慈禧太重要了,制约八大臣,制约奕訢都得靠她,杀了她,儿子的皇位就没保证。

咸丰不是随便杀人的皇帝,当年那个曾刺头曾国藩,那么让他生气,他都没杀,何况慈禧,他可爱的兰儿,在国难当头,他亚历山大,几乎崩溃之时,帮他批阅奏章,替他分担忧愁,他怎么舍得杀呢!至于她的危害,防范就好,不会有大碍。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有得观史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掌控实权的皇帝,咸丰在个人能力,品质,操守方面,在满清十个皇帝里绝对要排最后一个。而道光之所以传位给他,关键在于他的“仁孝“。但对于一个生逢乱世的皇帝来说,“仁孝“恰恰是他无能的表现。因为咸丰除了表现他的仁孝之外,其他一无是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作为一个皇帝,一生只有一个孩子。确实很“失败“。至于说,咸丰意图要杀慈禧,咸丰应该有过这个念头。而最终放弃没杀慈禧。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杀其母而留其子。效法汉武帝钩弋夫人事,这是肃顺给咸丰的提议。以肃顺的眼光应该看出绝非等闲之辈。必须将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但咸丰最终没有采纳这个建议。

咸丰不采纳的原因在于两点。第一,太子过于幼小。如此幼小的年纪丧失母爱。在咸丰看来过于残忍。咸丰自己自幼失孤。母亲的去世给幼小咸丰的心灵里造成巨大的创伤。所以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重蹈覆辙。



再就是,儿子载淳虽然年纪幼小,但三岁看老,自己的这个儿子绝非康熙那样的英主。在如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儿子能否守住江山社稷。咸丰自己实在是没有信心。主少国疑。在这种情况下,能够真心实意帮扶儿子的,也只有其母了,毕竟二人的利益是想通的。


为了大避免大权旁落,咸丰设立了八位辅政大臣,就是为了避免肃顺成为第二个鳌拜。而后将恭亲王奕忻排除在辅臣之外。就是为了避免出现第二个多尔衮。咸丰为此煞费苦心,精心筹划。自以为天衣无缝。但他做梦都想不到,顾命八大臣蠢如猪狗,自己的媳妇如此能干,自己去世不到百日。政局就天翻地覆地转变了。这就说明,死人永远管不了活人。

而慈禧之所以公开诛杀肃顺,就在于慈禧知道了肃顺杀母留子的建议,所以恨肃顺入骨。


清水空流


咸丰十一年7月17日清晨(1861年8月22日),清朝咸丰皇帝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成为继嘉庆以来第二位死在承德的君主。世人皆知咸丰是在此处纵欲而亡,但他病重的那段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一方面要遭受病魔的折磨,另一方面又要替儿子载淳谋划,如果说想要杀掉慈禧,恐怕是没这个精力了。

生后之事的安排

载淳是咸丰皇帝仅有的一个儿子,他死后必将由这个儿子来继承皇位,但是载淳此时毕竟才6岁,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童,要他单独扛起这个千斤重担是不可能了,必须给他设立一个辅政大臣协助他处理政务。久思之下咸丰觉得单独让肃顺、慈禧、慈安、奕訢他们谁来帮助小皇帝摄政都不妥。



首先,肃顺、慈禧权力欲太重,由他们来辅政必定会导致大权旁落,儿子将来万一到了年龄想要亲政都会是个难题;其次,慈安又是个不通政事之人,只能做一个摆设;最后,奕訢和自己关系并不好,如果把儿子和江山一并交给他,万一他起了歹心,指不定又是个多尔衮之类的角色。



几经苦思冥想,咸丰皇帝终于思得一记良策,由八大臣代替幼君处理国政,再给慈禧、慈安她们一人一个图章(同道堂、御赏)用以牵制八大臣。咸丰规定八大臣要想替小皇帝拟旨办事,必须经过慈禧、慈安的同意,因为只有她们俩同时把手中的图章在上面盖上,旨意才能生效并下发执行,做完这一系列的安排之后,咸丰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结果事情的发展却远远超乎他的意料,他哪里想的到自己死后仅仅十多天,两宫皇太后就联合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击败八大臣,夺回了皇权,将咸丰临终前确立的权力运行体制击得粉碎,慈禧也由此开始了她对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由上述可知,咸丰想过要杀掉慈禧的说法是不值一驳的,如果他真的有这个心思,哪里还会给他这个同道堂的图章,赋予她制衡顾命八大臣的重任呢?这种流言十有八九都是后人看不惯慈禧的所作所为而凭空捏造出来的。这在野史中虽然有相关描述,但是依据难寻,就像在清末民初之际,甚至还有乾隆皇帝是汉人的流言,都只不过是大家对满清统治不满的一种发泄罢了。

弑杀慈禧一说

  • 肃顺进言

这个版本讲的是咸丰在承德行宫快不行了的时候,肃顺见皇帝病情日笃,且他唯一的儿子载淳尚且年幼,他害怕咸丰一旦撒手人寰,慈禧会越俎代庖染指朝政,于是他建议咸丰帝快刀斩乱麻,仿照汉武帝赐死太子之母钩弋夫人的办法,留子去母,趁早除去懿贵妃(慈禧)那拉氏,以免后患无穷。

但是咸丰可怜她毕竟服侍了自己那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又为自己产下独子,实在狠不下这个心来下手,于是拒绝了肃顺。但是好像这件事的保密工作没做好,后来意外被慈禧听到了蛛丝马迹,她也由此记恨肃顺,二人真正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

  • 慈安受命

这个版本则讲的是咸丰在弥留之际就已经发现懿贵妃(慈禧)对朝政的过分热衷,而自己的嫡妻,原本比她地位更高的皇后(慈安)却又生性懦弱压制不住她,咸丰生怕自己死后慈禧母凭子贵当上太后,身份尊贵无人可制。再加上她对权利的过分追求将来很有可能成为吕后一样的人物,坏了爱新觉罗家的天下。于是就下了一道密旨给慈安,如果慈禧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则罢,如若不然就拿出这道旨意直接处死她!


“吾受先皇帝遗诏,本应翦除,顾念尔才堪臂助,且情如姊妹,何忍下此辣手?尔今乃不恤人言至此耶?不速改,吾终不能以私情废公义。”——《十叶野闻》

到了光绪年间,慈安有一次不经意地看到慈禧与一个戏子的不检点行为,有逾礼制,让本来性格温柔沉稳的她再也按捺不住了,便怒斥一番,话音刚过,这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寡妇就抱在一起大哭了一场,然后慈安就下令赐死了那个戏子。此事过后,慈安见慈禧行为收敛不少,再也不像之前那般放纵,于是就毁掉了密旨,以示对慈禧这个妹妹的信任。万不料此举却让她失去了唯一的保命符。早对慈安怀恨在心,欲除之而后快的慈禧再无顾忌,直接派人在慈安的饮食中下毒,送她上了西天。

不管大家主观想法如何,历史都已经发生了,成了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如若可以重来,我想咸丰也不敢再宠幸慈禧,相反会直接赐她三尺白绫亦或是毒酒一杯,了结了这个毒妇的性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