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怀揣伟大雄心抱负,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范雎的故事可能会启发你


怀揣伟大雄心抱负,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范雎的故事可能会启发你

子曰:不患无位,患无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

人类的毛病之一就是相信自己很了不起,自信过了头也就容易骄傲自大。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不能忍受,大发感慨“怀才不遇”、“生不逢时”。孔子就是要提醒大家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从自身努力做起。

那些抱怨没有伯乐的人多半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匹千里马。所以孔子说一个人不怕自己没地位——他是说不要忧虑自己将来没有用武之地,而要忧虑人家拿什么来立你呢?这问话一针见血,你不要老说人家不赏识你,你自己有没有真本事呢?是千里马就会有伯乐,是珍珠就会发光。

怀揣伟大雄心抱负,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范雎的故事可能会启发你

“不患无位,患无以立”,南怀瑾老师说孔子的这句话比较好理解,但是要自己做有点难度。

范雎是战国末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出生在魏国,原想在魏国求职,由于家境贫寒,没有钱打通关节,连魏王的影子也见不到,只好投在中大夫须贾的门下。

一次,范雎随须贾一道出使齐国。齐王见他能言善辩,才华过人,就派人送给他十斤金子和一些牛肉。范雎坚持谢绝而不敢接受。须贾听说此事,以为范雎把机密泄露给齐国了。回国后,不由分辩就把范雎抓来毒打。范雎肋骨被打断,牙齿被打落,血肉模糊,似乎已经死去。于是,须贾让手下人用芦席把他的尸体包着丢在厕所的坑里,轮流把小便撒在范雎身上。可是世界上的事情很奇妙,也可能是尿刺激了范雎,他居然苏醒过来,并轻轻地对看守他的人说:“请你把我运出去,我一定重重地谢你。”看守同情范雎,向须贾等人谎称已经把尸体扔到山里去了。范雎就这样奇迹般地脱险了。

怀揣伟大雄心抱负,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范雎的故事可能会启发你

范雎躲进朋友家里,并且改名为张禄。不久,经讨几番周折,被秦国使者带到秦国。当时,秦君主昭王在位,大权被亲贵控制。范雎了解到国王同太后之间的矛盾,看准机会上书自白,果然被昭王诏见。秦王还很恭敬地再三向他求教。看到昭王诚恳的态度,范雎畅所欲言,尽陈己见。在谈到秦国的外交政策时,范雎着重分析连横策略已经过时,远攻齐国尤其大错特错,指出秦国的外交方针应该是远交近攻。他对秦王说:“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到一寸土地则王之寸也,得到一尺土地亦王之尺也。”昭王采纳了他的政策,拜范雎为相。

范雎做了秦的相国,还是叫张禄。魏国人不知道,还以为范雎老早就死了。魏国听说秦国远交近攻的方针,准备攻打韩、魏两国,急忙商议对策。第一步就是派人去对秦国的决策人张禄行贿,请求停止对魏国采取军事行动。这位使者正是当年迫害范雎的须贾。范雎听说须贾来了,庆幸自己有了报仇的机会。他换上破旧不堪的衣裳,到须贾下榻的地方。须贾看见范雎,吃了一惊。但眼前的范雎寒酸、潦倒,也就没有紧张的必要了。

范雎的穷酸样子一点破绽也没露出来,反倒引起须贾的怜悯和同情,范雎还替须贾找来四匹马驾的高大车子,亲自为须贾执辔赶车,一直把车赶进相国公馆。当守门人告诉须贾,张禄就是范雎时,须贾吓得魂不附体,膝盖一软跪在地上,边叩头边求饶命。戏弄须贾一番后,范雎决定不杀他,打发他返回魏国。


怀揣伟大雄心抱负,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范雎的故事可能会启发你


范雎相秦期间,大举进攻三晋。在攻打赵国时范雎派间谍带黄金万两到赵国进行离间,放出谣言说:“秦国最担心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将军,廉颇老了很容易对付。”我们都知道赵括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纸上谈兵”的主角,根本不会领兵打仗。谣言传到赵王耳朵里,赵王正对廉颇坚守不战的策略不满,一气之下就做出决定,派赵括接替廉颇为将与秦国交战,赵王落入范雎的圈套。秦国秘密命令白起为将,开始佯作撤退,出其不意地切断赵军退路和粮食供应线,迫使赵军断粮四十六天。这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军四十万人投降。

范雎在秦国十余年,纵横捭阖,百千谋略信手拈来,一直受到尊重,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谋略家。

历史上这样的人物还很多,比如淮阴侯韩信,起初在项羽部下得不到重用,后来投靠刘邦得以发挥他的才智。

很多人怀揣着伟大的雄心抱负,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这里要奉劝他们了:只要你有聪明才智就有你展现才华的机会,你的智慧有多大,你的舞台就有多大。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不妨想一想,到底是别人贬低了你的价值,还是你自己本身就没有那么高的价值。

怀揣伟大雄心抱负,却苦于没有机会施展?范雎的故事可能会启发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