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14歲為初唐四傑之一,26歲寫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結局令人唏噓

提起送別詩,你是想到駱賓王的“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還是孟浩然的“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亦或是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還是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而我首先想到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寫下這首詩篇時,王勃還是一位風華正茂、雄姿英發的青少年,他沒有楊柳依依,沒有水流潺潺,雖然悲切卻又豪情萬丈,他的心中,無論行至何處、身在何方,都只不過是一個路途更遠的家。

14歲為初唐四傑之一,26歲寫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結局令人唏噓


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少年得志,年僅14歲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初唐四傑",並且成為四傑之首。

​王勃幼時聰慧,六歲時便能作詩,且詩文構思巧妙,詞情英邁,被父親的好友杜易簡稱讚為“王氏三株樹”之一,九歲時,王勃讀顏師古注的《漢書》後,撰寫了《指瑕》十卷,指出顏師古的著作錯誤之處,表現了王勃早年就博學多才。十歲時,王勃便飽覽六經。

麟德元年秋(664年),年少的王勃胸懷報國的宏圖大志,上書劉祥道,直陳政見,他說:“闢地數千裡,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輓粟,竭淮海之費。”即告誡朝廷,朝廷征戰高麗的政策勞民傷財,給國庫和人民帶來了巨大壓力,使得人民反戰之心與日俱增,對朝廷產生不滿。王勃的這次上書得到劉祥道讚賞“此神童也!”

14歲為初唐四傑之一,26歲寫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結局令人唏噓


公元666年,年未弱冠的王勃通過李常伯上《宸遊東嶽頌》一篇,接著應幽素科試及第,考中後當上了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他才思泉湧,筆端生花,又寫下《乾元殿頌》,文章綺麗。唐高宗看了此篇詞美義壯的頌詞,又知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為,驚歎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沛王聽聞王勃之名,便召他在沛王府做修撰工作,很快,王勃就贏得了沛王的賞識。當時的王勃可謂是躊躇滿志。然而,年少氣盛的王勃過於正直,有話直言不懂得婉轉。有一次,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王勃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討伐英王的鬥雞,想以此為沛王助興,哪知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怒斥:“據此是交構之漸。”意思是說這是官員們相互勾結的徵兆,立即下令免除了王勃的官職,並於當天將其趕出沛王府。

這一次的罷官,令春風得意的王勃備受打擊,他本想憑藉自己的才情想在官場有一番作為,哪知才剛剛起步,就被打回了原形,什麼壯志凌雲,什麼抱負理想,都在這一次的罷官中消失得無影無蹤。

14歲為初唐四傑之一,26歲寫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結局令人唏噓


不久,王勃悻悻地離開長安,南下進入蜀地,開始了他在蜀中漫遊的生涯。

漫遊期間,朝廷先後數次徵召王勃,但王勃此時對為官心灰意冷,再無鬥志,於是,他以生病為由全部推辭了。

吏部待郞裴行儉,有知人之鑑,他見過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和王勃之後,裴行儉說:“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後文藝。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楊子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為幸。”裴行儉說得確實沒錯,王勃因年紀小,經歷少,雖然有文才,但是的確是不夠沉穩,略顯浮躁。

公元671年,王勃聽友人陸季友說虢州多藥草,便設法做了虢州參軍,第二次走上仕途。在虢州,因王勃才學過人,又不願與那些貪官同流合汙,因此遭到同僚的嫉妒。也許正因為於此,有人便想構陷於他。有一官奴曹達犯了死罪,王勃把他藏到自己府內,想先查清原委再行定奪。後來,他又害怕事情敗露,就私下裡把曹達殺了。王勃因此被判死刑而入獄,不幸中的萬幸是,當時他碰巧遇上天下大赦,因此被免除了死刑。

14歲為初唐四傑之一,26歲寫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結局令人唏噓


這一次的牢獄之災,令王勃更加珍惜餘生,同時,對入仕為官更加厭惡。當朝廷打算再次起用王勃時,他決定棄官為民,以著書講學為業。之後,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裡,王勃完成了《次論》《周易發揮》等大量著作,同時還創作了許多不朽的詩文作品。可惜的是,在王勃去世後,這些著作都遺失了。

大概就是在此期間,王勃再次來到長安,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個時候的王勃,早已不是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了,他經歷了貶黜,受過牢獄之禍,此時,他更懂得人情世故,心中也多了一份豁達。

公元675年春,王勃從龍門老家南下,前往交趾探望父親。他一路上經洛陽、揚州、江寧等名城,九月初到達洪州,路經滕王閣,閻都督新修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不請自來。閻都督有個女婿,文章寫得比較好,閻都督讓他提前寫就一篇《滕王閣序》,待到宴會上拿出來,以為即席賦就,藉此揚名。

14歲為初唐四傑之一,26歲寫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結局令人唏噓


在宴會上,閻都督請賓客們寫《滕王閣序》,席上賓客一一會意,都謙虛地擺手推脫文筆不好寫不出。唯有一人例外,那就是王勃,這位少年雖然歷經磨難,但正直不懂迂迴的王勃,卻依然保持著高傲的文人風骨,不會圓滑處事。他不懂得主人用意,毫不猶豫地搶過風頭,提筆便寫。閻都督開始還有怒色,認為此人不識相,但是當他拿到文章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他震驚萬分,大呼:“這才是不朽的文章啊!”王勃從此聲望大振。於是,這才有了這不朽名篇——《滕王閣序》。當此時,王勃年約二十六、七。

在《滕王閣序》中,王勃鋪陳滕王閣之美景,描述閻公宴之盛況,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生命感悟融於滕王閣的情境中,使得這篇應景文章有了人生內容和詩意發現。王勃年少成名,卻屢遭打擊,仕途坎坷,在寫到“時運不濟,命途多舛”感嘆應該如何面對時,他列出許多有高潔志向而不能實現的人物——馮唐、李廣、賈誼、梁鴻,同時也發出“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感慨。

14歲為初唐四傑之一,26歲寫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結局令人唏噓


滕王閣上王勃英氣勃發,胸懷大展,發出了人生之中最後一次高光,他離開南昌後,乘船去交趾看望父親,“渡南海,墮水而卒,時年二十八”,《滕王閣序》也成為了千古絕唱。

王勃才思敏捷,文辭綺麗,下筆則成。史記載其“恃才傲物”,或許這是有才華之人的通病,他被當權者所不容,又被同僚所忌妒,但是,也正因為如此,才成就了王勃,使得他在唐代甚至在古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即使到今天,我們也不會忘記他寫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