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图说清史:青年耆英早已学习唐朝名臣陆贽奏议集《唐陆宣公集》


1804年耆英18岁时,曾在明万历三十四年绣谷肖川吴继武光裕堂刊本《唐陆宣公集》二十二卷本扉页上,题有“嘉庆九年甲子雪窗记”题字,署名“介春”。


书内有朱笔批点。不仅书法精进,从所读的书上可以看出,耆英已经在为成为一名大清国政治家作准备了。


图说清史:青年耆英早已学习唐朝名臣陆贽奏议集《唐陆宣公集》

▲耆英画像。


陆贽(公元754~805年),苏州嘉兴人。字敬舆。唐大历八年(773年)中进士,中博学宏辞、书判拔萃科。德宗即位,陆贽被任命为翰林学士。


建中四年,德宗避朱泚之乱于奉天,陆贽随之,许多诏书都由他起草。陆贽所作有奏议数十篇,奏议指陈时病,论辩明澈,为后世所重。


图说清史:青年耆英早已学习唐朝名臣陆贽奏议集《唐陆宣公集》

▲唐德宗画像。


贞元八年(792年)出任宰相,但两年后即因与权臣裴延龄有矛盾,被贬充忠州(今四川忠县)别驾(州主管官的佐吏),后以行医为百姓治病为生。永贞元年卒于任所,陆贽去世后,谥曰宣。


陆贽在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有两件事:


一则是他从小就按照儒家教育的要求,以“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来没有过收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这让陆贽成为大唐官场中的异类,没有人愿意与他一起做官,甚至奇葩的皇帝都对他说:“爱卿,你多少贪点吧,让自己符合潮流些”。


令人可敬的是,陆贽直到最后被排挤到被贬外地,也没有听取皇帝的劝告,依然故我。


图说清史:青年耆英早已学习唐朝名臣陆贽奏议集《唐陆宣公集》

▲陆贽画像,家族珍藏本。


另一则是在兴元元年(784年),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乱,德宗仓皇出逃,举国动摇,这个时候陆贽替唐德宗起草了历史上著名的《罪己大赦诏》。诏中有言:“万品失序,九庙震惊,上累于祖宗,下负于蒸庶。痛心靦面,罪实在予,永言愧悼,若坠泉谷。”


意思是说,当今天下搞得社会无秩序了,我作为皇帝上对不起祖宗,下也对不起百姓,万分的惭愧,想起这些,我就好像要死掉一样。这份诏书颁布以后,由于言辞诚恳,感动了前线将士。历史文献记载,有将领听到后痛哭不止,而参与叛乱的一些节度使也纷纷上表谢罪,一通诏书能让唐王朝的局面转危为安也是奇迹了。


有此两则事迹,陆贽便可称为名臣了,更何况他还有众多名折奏议。


明代印制出版的绣谷吴继武光裕堂刊本《唐陆宣公集》,曾现身于“北京卓德2013年夏季拍卖会•古籍善本专场”。


该本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吴继武光裕堂刊本,共二函十一册,尺寸为22.3×14.3 厘米。书采用金镶玉装,半页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卷端题“明绣谷肖川吴继武校刊”,版心下镌“光裕堂梓”诸字。扉页有“介春”题记“嘉庆九年甲子雪窗记”。


图说清史:青年耆英早已学习唐朝名臣陆贽奏议集《唐陆宣公集》

▲耆英题字《唐陆宣公集》部分。


此集为陆贽任宰相前所作,分为制诰、奏草、奏议,极具史料价值。《中国古籍善本总目》集部著录有此版图书。


图说清史:青年耆英早已学习唐朝名臣陆贽奏议集《唐陆宣公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