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萬般皆在我心

存在是有,所謂無,是有創造出來的思維的觀念。無的作用在於命名客觀世界有限的個別的消失和主觀思維對某一觀念的否定,還有就是相對於客觀實在及其主觀反映而言,那些非客觀反映的主觀上的臆造物。在語言裡,無的作用類似於數學中的〇和虛數。

個別具體的屬性和這些屬性的本體是形而上學的基礎範疇,唯名論和唯實論在關於個別具體的存在問題上沒有矛盾,矛盾在是否存在屬性和屬性本體的問題上。唯名論向徹底的經驗主義發展,唯實論向徹底的理性主義發展。因為人的觀念的實在性不容置疑。唯實論以降的理性主義更符合現階段我的思維傾向。按照唯實論的理解,個別具體的屬性有一個獨立於屬性,並區別於個別具體,或者說構成個別具體的本體。我認為這個本體就是人的意識(腦和腦的功能——物質與精神,即心)。它符合唯實論對於個別具體構成部分的理解:不是屬性,但擁有屬性;不是個別具體本身,但構成個別具體。我們來看:人的意識肯定不是個別事物表現出來的物理和化學屬性,它獨立於這些屬性。但是個別事物表現出來的各種屬性都依賴於人的意識來表徵,大小、冷熱、軟硬、明暗、顏色、形狀等等,即便是電流的磁性,離開了人的意識的表徵也很難證明它的存在。我們常常以為個別事物的屬性是非主觀的存在(形而上學顯然把這個看作理論的前提,也因而無法解決唯名論和唯實論之間的一些矛盾之爭。唯名論之所以認為個別具體不存在屬性和屬性實體,是因為他們看到屬性的主觀性質和屬性實體的主觀性。所以站在唯物論的立場,只確定非主觀的客觀個別。唯實論堅持屬性客觀實在,屬性實體也是客觀的,但又無法克服自身的演繹性,無法在客觀世界指出屬性實體,並加以描述和解釋。)而離開人的感覺和意識,個別事物的屬性是否存在,或者如其所是那個樣子?所以,我認為個別具體的屬性是不能脫離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的。那麼人的意識就是個別具體的屬性的主體。這個主體和它表徵的個別具體的屬性構成了個別具體事物本身。唯名論的個別具體是不可能被認識的,因為離開了屬性我們無法認識事物。但是,個別具體的屬性不是脫離了個別具體純粹的人的意識的產物。而是個別具體通過和人的意識相互作用的產物。因此,個別具體一定還有另外的構成部分,除了屬性和屬性本體,還有有限的客觀存在本身。這個個別具體之所以被人所察覺,是因為它的有限性(邊界、差異、歷史性)。這裡面重要的差異性和歷史性,差異性導致了邊界感的產生,歷史性(存在和消失等變化)導致了時間感的產生。

人類意識中的時空範疇如果是先驗的,那麼個別具體就是人的觀念的塑造物,也就是人的意識和個別具體的有限實在部分共同構成。而有限實在部分讓人的意識產生屬性反映的機制原因是光和作用力,光使人的意識產生形象和顏色,作用力使人的意識產生質感(冷熱、味道、輕重),因此個別具體的有限實在部分通過自然界的光和力作用於人的意識,在人的先驗意識範疇的塑造下形成其自身的屬性。那麼光和力是客觀實在嗎?如果是的話,有限實在部分與光和力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如果在沒有光與力的條件下,有限實在部分是否就不可被人察覺和認識?會不會被人認為不存在?假設有一個個別具體,它的有限實在部分在黑暗中,並且沒有力作用於人的感覺,那麼人就會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又可能是存在的。所以,人即使看不見摸不著,也會知道世界有物存在。我們現在根據物理學得知,光和力的來源就是能量。那麼有限實在部分是通過能量而和人的意識發生作用的,它就是能量本身。通過對個別具體進行空間上的分割,我們發現了原子以及它的組成要素,而之所以人能夠觀察到它們的存在,也是依靠光和力。人們也對個別具體的屬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事實證明,個別具體的屬性中有很多就是人的意識的所賦予的,比如顏色、味道、軟硬等等,這些屬性都是個別具體的有限實在部分通過光和力作用於人的意識的結果。而光和力作為概念是人的觀念構造物,但作為概念的客體它們是客觀實在。如果有限實在部分與光和力不發生相互作用,那麼有限實在部分是不會和人的意識相互作用的,個別具體就不會表現出屬性。如果有限實在部分和光與力發生關係,那麼它反射光,並且能夠在被人接觸後對人的感官產生力的作用。如果沒有現代物理學的知識,恐怕對於有限實在部分的本質也就只能認識到這一步了。但是根據物理學知識,所謂光的反射,其實就是光波對於物質波的同頻震動導致物質波的輻射,所謂力的作用,就是有限實在部分的分子和人的身體分子之間產生的電磁波壓力。對於有限實在部分,人的意識以這些基本的感受為單元,組合出了個別具體的各種屬性。如果說個別具體有其不依賴於人的意識的根本屬性,那就是以波和力為基礎的實在性。無論怎樣,個別具體看來應該是由三部分構成的:屬性、屬性主體(人的意識)和有限實在部分。如果我們把前兩個部分去掉,個別具體就只剩下了實在性本身,對於人來講,這種實在性是不可被認識和理解的。同時,還有一個問題很重要,如果人是有先天認識範疇的,比如時空觀。那麼進入人的意識中的有限實在部分的根本屬性也將因人的認識能力所限而不可完全掌握,並且我們也無法回答它的有限性是否是由人的主觀意識決定的。個別具體(自然界)是否是人的主觀判斷。大自然或許是一片能量的海洋,其間並無秩序和規律。

如果是人在進化中形成的後天的經驗範疇,那麼客觀世界就是具有時空性質。是存在中的差異和變化使人有了時空經驗及概念範疇。我個人更傾向於進化論思想,正如亞里士多德在論述形而上學中的關於第一推動理論所說的,就這一題材而言,形而上學是一個需要被證明的理論。進化論思想和由此而導致的關於人的思維的所有理論,都是一個始終需要被證明的真理。我們總是在假設的前提下去思維,並通過思維去發現證據,如果能夠在實踐中不斷驗證思維的正確性,那麼此前的假設(假說、理論)就是真理,而在此基礎上的人的工作和活動就是科學的。所以,現在我開始承認存在社會科學的努力。但相比較於物理學而言,社會科學這個叫法還是很牽強的。回到個別具體的認識上,因為人的認識範疇是客觀存在塑造的,所以人的認識能力具有發展性,人類產生的科學思維方式是可以逐步認識理解客觀存在的。幾千年來的歷史似乎證明了這一點,特別是物理學的發展,我們對於客觀存在的認識,特別是個別具體的有限實在部分的認識達到了微觀粒子層面。個別具體的有限性是因為時空的有限性,在有限的時空中,個別具體的任何變化(運動)都會導致粒子和能量的變化,失去粒子和能量,個別具體就會消失,而後會有新的個別具體產生。唯一既不會多也不會少的是能量。這個實在可以說就是真正意義上普遍一般(存在),它的根本屬性在人類看來就是永恆。而它是如何產生的,我們可以假設,但不必糾結,因為在概念上我們已經將它初步規定和把握了:它是守恆的,簡單的,節儉的(絕不會存在質量小能量大的情況,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意圖實現整個時空的能量均衡,損有餘而補不足。),蘊含在基本粒子和其運動之中,它的實體就是量子。

如果康德的先驗範疇成立,那麼物自體的確無法被全面認識。因為,人的意識塑造了物自體的有限部分的屬性,即便大自然不斷向人類開放它的面貌,人也只能在時空範疇裡認識和理解自然。對於“真理”而言,無論當代物理學取得了多麼矚目的成就,我們還是會出現認識上的悖論和窘境。但如果康德的先驗範疇是不成立的,或者說先驗範疇不是先天的(絕對意義上的),而是人類進化的產物,那麼隨著人類的思維和行動實踐,新的經驗範疇也將可能被建立,超時空的概念可能會出現,生理意義上的經驗範疇要隨著人類實際存在狀態的改變(因為實踐上的發展,人的生存行為導致了人的身體的新的進化),從而人的認識能力隨著人自身的變化而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哲學已經沒有再討論下去的必要,正如馬克思所言,一旦認識到了人的意識是客觀存在的產物,那麼來自於意識和觀念所產生的問題,都必須依靠改變客觀現實來解決。除了未竟的興趣,行動起來,改變世界是意識清晰後的第一個命令。所以,政治就出現在了我們的視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