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神秘古芮国之青铜鼎和簋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主讲人:史文婷

大家好,我是渭南市博物馆的讲解员史文婷,欢迎来到渭博“微课堂”。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在渭南市博物馆第二展厅展出的两件青铜礼器——重环纹铜鼎、隥簋。

青铜器指用青铜制造的器物,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器、铜镜、兵器、货币、玺印、符节、工具、度量衡器和杂器等。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在人类历史上促成了继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之后的青铜时代。据考古发现,中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林家出土的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小刀,据测定,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年。商周时期青铜器大量出现,并成为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代表。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仅造型庄重,而且表面大多铸或刻有精美的纹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商代及西周初期主要饰兽面纹、龙纹、夔纹及凤鸟纹等,繁缛神秘。西周中期以后盛行窃曲纹、环带纹及鳞纹等。春秋中期以后盛行蟠螭纹及蟠虺纹等。春秋晚期以后出现了反映宴乐、狩猎、陆战及水战等古代社会生活、战争场面的纹饰。许多青铜器有铭文,保存了大量有关古代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的珍贵史料。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商代 田告母辛鼎

青铜鼎属于炊食或盛食器,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始见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乃至两汉魏晋时期,是青铜器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器类。商代发现的鼎数量较多,器型丰富,器型与纹饰向显示威严与震慑力的礼器功能过渡,原始的实用性大大消退。西周晚期鼎的铭文极其规整,且内容多涉及重要人物和事件。青铜簋属于盛食器,始见于商代早期,商代晚期数量增多,西周时期尤为盛行。商代簋多无盖,无耳或双耳。西周早期,簋的地位显著,方座簋极为流行。西周中晚期方座簋多配盖,使簋的整体造型完整,形体更加魁伟庄重。春秋中期以后簋的形式趋向简单和粗犷,在礼器中地位下降,中原地区的簋退出了礼器序列。鼎和簋是商周重要礼器之一,商代用鼎制度中,中、小型墓陪葬的一般是一鼎或二鼎。西周产生列鼎制度,鼎常与簋形成组合,表现等级制度。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商代 或鼎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西周 师旂鼎

200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陕西韩城市梁带村进行了一系列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并确认了梁带村一带为两周时期墓葬遗址。后根据出土青铜器铭文表明,梁带村墓葬遗址为两周之际的古芮国遗址,从此芮国这页尘封已久的历史被翻开。芮国遗址出土有大量青铜器、金器、玉器、象牙器、漆木器等随葬品,各种遗迹、遗物保存完整。梁带村芮国墓地等级高、规模大、遗存丰富、保存完整,对研究芮国历史地理及周代封国制度、器物制度、丧葬制度等都具有重大价值,是陕西继秦兵马俑、汉阳陵之后又一重大考古发现,于2005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于200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接下来我们了解梁带村芮国墓地的M586号墓中出土的两件青铜器。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西周 重环纹铜鼎


第一件是重环纹铜鼎,它的口微敛,方唇,方形立耳,腹壁较直,圜底略平,兽蹄形足,口沿下饰一周夹珠重环纹,腹部中间有一周较高的弦纹,足上部兽面纹,中间有高凸的扉棱。底部有较厚的烟炱,为实用器。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西周 隥簋

第二件是隥簋,它的器身口内敛,圆鼓腹,平底,下接圈足并附三个矮支足,腹两侧附龙首形双耳。器口外和圈足均饰一周窃曲纹,足根饰兽面纹,足下端饰兽爪纹。簋盖,出土时与器身不在一起。盖顶隆鼓,顶中间有喇叭状圆握手,握手中间的顶部饰双鸟组成的变形窃曲纹。顶面饰四道瓦棱纹,外圈饰有一周窃曲纹。器盖内壁中间有铭文7行34字。


身皇刺(列?)侯迺

閉(閈)朕毛(?)父(?)用

辛祀(巳),隥乍(作)为

宝,用亯(享)于其皇

文且(祖)考(?),

其万年永宝子子孙孙用。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走进渭南——渭南市博物馆(10)青铜鼎和簋

簋盖铭文

通篇似讲:辛巳日,隥作铜簋(彝),用以祭祀其祖先(身皇列侯)、父亲(朕毛父),以期子孙万年永宝用。

青铜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虽然梁带村芮国遗址只经历了西周晚期、春秋早期的二百余年,但千百年前的灿烂文明与智慧,在这些璀璨的遗珍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