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山東某個縣級市,做了幾百年的商業中心,曾經的繁華堪比北上廣

從唐末五代開始,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宋元之後,江南經濟開始全面超越北方。這種情況到了明初依然如此,而且進一步發展。明初奠都南京也是有經濟因素的考慮,明成祖出於戰略國防角度,北遷燕京。遷都之後,大明王朝京師所需及北邊軍用,基本都需要從南方各省運輸,“公私一切應用貨物”也多需仰給東南。

山東某個縣級市,做了幾百年的商業中心,曾經的繁華堪比北上廣

明成祖

南糧北運,如果走海路是成本最小的,但是明初的海禁政策導致海運廢弛,而陸路成本又太高。所以,內河漕運是當時情況的最佳選擇。永樂年間,明朝政府浚通會通河之後,大運河就成為南北物產交流的主要運輸渠道,為當時國計民生命脈之所繫。

運河的繁忙就會帶來沿途碼頭的興盛,從南到北,運河所經的淮安、濟寧、臨清、德州,以及天津各個碼頭都成為重要的沿河城市,其中今天非常不起眼的縣級市臨清在某段歷史中非常重要。

山東某個縣級市,做了幾百年的商業中心,曾經的繁華堪比北上廣

明朝運河

臨清今天是屬於聊城市代管的一個省轄縣級市,地處山東西北部,位於會通河北口,正好在江北運河的中段,同時又扼踞會通河與衛河交叉之處,為南來北往及西向運輸的“舟航之所必由”。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實在是“南北往來交匯咽喉之地”,它的繁榮輝煌是自然的事情了。

臨清之名始於十六國時期的後趙,取其臨近清河之意。在明朝初年,臨清屬於東昌府,是漕運五大碼頭之一。明初的臨清主要職能還是漕運途中的倉儲之地,有倉而無城池。景泰元年,才開始在會通河北岸修建磚城。起初,這個城的規模是比較小的,城周九里有奇,面積約五平方里,略呈方形,東南西北各設一門,依次名威武、永清、廣積及鎮定。城中設衙署、學宮;糧倉佔地面積約四分之一。

山東某個縣級市,做了幾百年的商業中心,曾經的繁華堪比北上廣

臨清舊城平面圖

15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運河交通的進一步繁盛,臨清的人口逐漸增加,城市規模也有擴大必要。弘治二年(1489年),臨清升格為州,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臨清城市規模擴建,自磚城東南及西北兩角開始,夯土為牆,延裹二十餘里,面積擴大了五倍。原先的磚城隅於東北,變為新城的一個組成部分。

新的土城建成後,磚城完全成為政治中心、倉儲要地。原在此進行的某些市集貿易,逐漸遷到土城。臨清的商業發展迅速,很快成為北方重要的商業中心城市。臨清的商業發展水平不僅大大超過與它平級的州城,就是在當時北方的府城、省城中也是較少見的。大大小小的商業街市幾乎遍佈全城。據民國志記載,臨清盛時“北至塔灣,南至頭閘”,“市肆櫛比”,隨處可見。

山東某個縣級市,做了幾百年的商業中心,曾經的繁華堪比北上廣

古城舊影

臨清商業區的店鋪種類非常多,幾乎所有的日用百貨店鋪都有,東西南北各方貨物都是應有盡有。 如此繁華的街市,說明臨清有大量的商品在流通。臨清商業中的絕大部分屬於外來商品的輸入和轉銷貿易。經由臨清轉運銷售的商品以棉布、綢緞及糧食為最大宗。因交通而興起的城市,其城市商業也必然體現其交通的特點。

明清時代,江南的棉布和絲綢很受歡迎,而南方的棉、絲織品的北銷多從臨清中轉,直隸河間府市場上的絲織品來自臨清的為數不少。遼東、山陝布商都曾活躍於臨清市場,他們從臨清購買江南的紡織品,運回北邊銷售。除了紡織品之外,糧食也是臨清市場上商品之又一大宗,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南方糧食經臨清轉銷北方的。

山東某個縣級市,做了幾百年的商業中心,曾經的繁華堪比北上廣

古城舊影

除了紡織品和糧食之外,南方的鐵鍋、瓷器,也都是從臨清轉運北方,景德鎮的瓷器“每歲進貨多者十萬,少亦不下四萬”,經銷瓷器的店鋪明代曾多達二十家,清代亦有十餘家。南貨北運,也有北貨南運。譬如遼東的人參貂皮等高檔消費品,臨清亦有銷售,也從臨清銷往南方。另外,臨清本地出產的羊毛製品,如 絨、氈一類也很暢銷。《東昌府志》稱:“羊裘,氈毯,出自府城、臨清者佳。”

商業的繁榮帶來城市規模的擴張,也帶來城市服務業的發展。臨清客館甚多,除上述作為商業經營的輔助設施外,同時屬於消費性服務設施,不僅只接待客商,也接待過往士子游客。飲食行業,如茶飯食店、酒肆等“隨街皆有”,所以本地釀酒業很發達。與很多商業發達城市一樣,因商業而興盛的服務業,肯定少不了娼妓這個古老的產業,明清時期的臨清青樓櫛比,勾欄成巷。

山東某個縣級市,做了幾百年的商業中心,曾經的繁華堪比北上廣

繁榮的古代城市

商業如此繁盛,政府怎麼會放過這樣的稅源利藪呢?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春,山東巡按陳濟上疏說淮安、濟寧、東昌、臨清、德州、直沽,是商販所聚之地。“今都北平,百貨倍往時。其商稅宜遣人監榷一年,以為定額。”.

宣德四年(1429年),朝廷“以鈔法不通由,商居貨不稅由”,規定“舟船受僱裝載者,計所載料多寡、路近遠納鈔”,這就是運河沿線鈔關的來歷。從此之後,“自南京至通州,經淮安、濟寧、徐州、臨清,每船百料,納鈔百貫”,“惟臨清、北新則兼收貨稅”。臨清鈔關最輝煌的時候是明代中葉,萬曆年間臨清鈔關所收船鈔商稅每年達八萬三千餘兩,超過京師所在的崇文門鈔關,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

山東某個縣級市,做了幾百年的商業中心,曾經的繁華堪比北上廣

臨清鈔關

清朝基本沿襲了明朝鈔關舊制。清代自康熙二十三年海禁開放以後,南方貨物開始由海道、運河兩條途徑運往北方。隨著海運的發展,上海、天津等沿海港口的迅速崛起,臨清的經濟地位已不如明代那麼顯赫了。不過,直到乾隆年間臨清的城市商業仍相當繁華,它仍是北方諸省中最重要的商業城市之一。直到咸豐五年改海運,河運停止十有餘年,臨清的商業地位才漸趨衰落,當然鈔關稅收受到影響。漸漸地,臨清從北方商業重鎮慢慢淪為一個不知名的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