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运动方面,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身边的体育运动爱好者——

对运动装备带来的保护和能力提升,普遍过于高估,甚至当作心理慰藉;

而对自身身体的完美构造和肌肉能力、有氧能力,又普遍不太了解,缺乏自信,也经常把伤病或者做不到归结先天条件差。

在运动方面,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举三个例子:

某君跑步时经常觉得膝盖吃不消,于是就买了很多护具,护膝、髌骨带……全副武装膝盖,并觉得好像跑起来确实不那么疼了,心理上甚至觉得带了护膝的腿更强大有力。

膝盖是人体最精密的关节,受伤后想彻底治好比肌肉伤病要麻烦的多。但关爱膝盖最好的方式并非给它额外多加一层防护。

护膝之类的护具,包裹在膝盖四周确实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撑性,也让人在心理上感觉更“安心”。事实上这并不利于膝盖的健康使用——

科学的运动对膝盖是有好处的。不要被什么“爬山导致半月板磨损殆尽”、“跑步百利唯伤膝”之类的标题党欺骗,运动造成的膝盖损伤主要有三类:运动过量(强度过大或者运动时间过长)、错误的动作姿势(不正确的落地,膝盖承载过度压力)、潜在损伤(此前就存在的膝盖问题,或者旧伤),无论遇到哪一种,都需要休息静养待伤痛好了再开始锻炼。

而正常人的膝盖并不需要过多的额外保护。用正确的姿势运动,并锻炼加强膝盖周围肌肉群(如股内外侧肌)的力量,膝盖自身是会越来越强大的。

在运动方面,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护膝的存在,会让腿部肌肉产生有外力支撑的错觉,容易造成腿部肌肉锻炼的不全面。这就好比说,比左右腿都戴护膝更糟糕的,只有一条腿戴护膝——时间久了两条腿的力量就不一样了,更容易导致受伤。

非严重的膝伤(已经影响到日常生活走动了),都未必需要护膝。护膝更多的应用场景,是在休息时保养膝盖(比如运动后的睡眠,比如老年人的风湿关节),或者高强度的竞技体育(举重、NBA球员、排球等),但那与普通人运动的强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在运动方面,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健康无伤痛的膝盖在科学的锻炼中会变得更好,通过锻炼加强膝盖周围的肌肉群(如股内外侧肌),也会帮助掌控每个动作,减少膝盖受到的直接冲击,再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做做对膝盖有益的特训(如靠墙蹲),这样你的双腿才会更有强大。

在运动方面,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迷信运动品牌的广告和代言人效应,认为穿了某种科技的鞋子、某个明星的签名鞋款,就会跑的更快跳的更高。

所有运动装备最重要的两点性能,是帮助你更舒适的运动(比如排汗透气、比如跑鞋中底的缓震)、和在运动中提供保护(比如篮球鞋/跑鞋鞋底的防止过度扭转设计),其次才是提升你的运动能力——而这种提升是微乎其微的。

穿了科比勒布朗的球鞋你也很难扣篮,穿了乔丹的也不行;

菲尔普斯同款泳衣未必就能让你快一个身位;

博尔特的跑鞋别说能让你百米提升1秒,可能连穿上它跑步都是个痛苦的事;

……同样的,运动品牌在广告里召集各种运动明星,把各种运动科技表现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只是商业噱头而已。

在运动方面,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运动装备可以让你更舒服的运动,可以给你必要的保护和支持,但未必真的像广告里那样能让你更快更高更强。运动能力的突破,主要还是你自身力量、经验、体能…的提升,而显现的。

那些缓震再强大的运动鞋中底,只能提供更舒服更软弹的效果,并不能对抗重力,相比你自身身体的减震构造,这么薄薄一层的中底简直弱爆了,也不能避免伤病的发生,只能说稍微减缓一些——所以与其仰仗各种运动装备期望通过穿着它们突破成绩,或者笃定不再有运动损伤,不如练好科学的动作。

比如跑步,每一步奔跑都尽可能用经济合理的方式落地,让身体结构发挥作用,才可能跑的更快,对身体尤其是膝盖损耗更小;比如篮球,多加强腿部小肌肉群的训练,锻炼脚踝的灵活性和力量,才能降低在高对抗下崴脚的可能性——这比穿保护性再好的球鞋更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运动方面,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图中这便是一种对膝盖损伤很大的落地,就算换成缓冲再好的鞋,跑的时间久了也很容易引起膝盖问题

相信自己的身体和体能,经过一定的锻炼,每个人都能完成很多意想不到的体育挑战。

人类相比其它动物,有氧和散热能力是非常出色的。有种说法叫人类“天生就会跑”,即说的人体构造其实非常适合耐力运动——我们几万年前的祖先,几乎都是通过奔跑逃避猛兽的袭击,以及狩猎。

所以以跑步能力来说,尽管如今很多人运动量很少,且有大大小小的都市病、富贵病、懒癌…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每个人都是可以跑起来,不停歇的跑完很长一段距离的。

一个无伤病的正常中青年,(经过训练)都可以跑完十公里,且经过半年左右的训练,60分钟左右完成都问题不大;

养成长跑习惯的人,按照合理的训练计划训练,一般6-12个月都可以完成马拉松挑战(6小时以内跑完42公里)。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然而这其实是我们天生就具备的能力,只不过需要通过大量的锻炼唤醒这种内在能力。

有氧能力的另一个特点,它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就大幅下降,相比力量、敏捷、反应等,坚持跑步,上了年纪的人依然能保持很好的有氧能力。

在运动方面,我们有哪些错误的常识?

但与耐力(有氧)能力相反,很多力量和反应能力就很难通过锻炼去获得。好比全世界能轻松扣篮的,只会占人类总数很小的一部分。放动物界,人类的弹跳、爆发力、力量等就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有些时候用不着过于惧怕一些目标,很多身边的运动达人,恰恰可能是学生时期的“体育差生”,只是之后对运动抱有热情且投入时间,逐渐完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比如马拉松。而如果甘愿一直做个沙发土豆,渐渐的就爬几层楼梯都会喘息不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