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青洽會,十九年打造的青海名片

青海新聞網訊 一張小小的名片,不僅能夠承載信息,還能夠讓人快速瞭解你,認識你。

雖然,青海集西部地區、高原地區、欠發達、少數民族地區於一體,但是通過十九年的發展,如今的青海也擁有了一張自信、開放、創新的獨特名片,這張名片就是從2000年舉辦至今的青洽會。通過這張名片,為世界瞭解青海打開了一扇窗,也為青海走向世界搭建了平臺。

十九年是什麼?是一個品牌近7000個日夜對夢想的踐行。

十九年光陰荏苒,十九載歲月更替,從投資洽談、貿易合作到綠色發展再到“一帶一路”,從簽約項目協議金額72億元到1000多億元,從青海會議中心大廳內布展到青海國際會展中心數萬平方米的標準展館,從平面的展覽到高科技手段的充分利用,青洽會走過了一條成長、變化、發展、提升的會展之路。其間,收穫了成果、收穫了精彩,更收穫了中國、世界對青海的認知。

從無到有—青海不等不靠

不等、不靠,青海必須迎難而上、主動出擊!面對經濟發展滯後,客商投資不旺的形勢,省委、省政府準確研判,積極作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針對全省經濟發展實際,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配套措施,著力解決經濟運行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一路艱難走來,經濟呈現出增長平穩、結構優化、質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態勢。

時間的指針退回到2000年,這一年必定是青海歷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年,也必將是輝煌的一年。因為這一年由原國家經貿委提議,經我省積極爭取,在國家民委、全國工商聯的大力支持下,在省會西寧市成功舉辦了“民營企業參與西北經濟結構調整項目洽談會”。青海人第一次目睹大型經貿洽談會所帶來的驚喜和震撼。雖然更多的普通市民只是將青洽會解讀為規模宏大的展銷會而爭相參觀遊覽,但大家都為青海有實力舉辦如此大規模的盛會感到自豪和驕傲。更重要的是,青洽會的輻射作用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讓人們對青海的發展充滿著信心。從此,青洽會成為青海人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大節日,成為青海對外開放的亮麗窗口。

窮則思變。在2001年的第二屆青洽會開啟了分會場,利用了青海博物館作為展示區。儘管是權宜之計,卻從某種程度上保證了青洽會得以延續。2002年,我省在城東開發區建設了西寧的第一個展館,面積雖小,但卻是青海會展經濟的初始。2003年,為推動全省會展產業以及全國會展產業更快、更好發展,我省在城南地區建設了展館,這便是青海國際會展中心的前身。2004年,新落成的國際會展中心成為當年最大的看點。國際會展中心位於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分主館和東西兩個副館,展區總面積35000平方米,展位逾千個。展廳寬敞,展位設計新穎獨特,民族特色濃郁。從四處遊走到有了專門的展館,與前幾屆相比,本屆青洽會不可同日而語,其水準和檔次都提升到了一個新高度。

堅持發展—展會規模擴大

從含著“水分”的72億元協議金額,到278億元象徵著“純利”的合同金額的簽訂,前五年成功的辦會經驗已經讓越來越多的人重新認識了青海,再也沒有人將青海說成青島了。通過舉辦青洽會,不僅加快了青海的對外開放步伐,而且在不同地區之間、各類企業之間架起了良性互動的橋樑,推進了我省傳統工業加速轉型,戰略性新型產業快速崛起,帶動了青海旅遊、文化、物流、服務業等行業的發展,也極大地改善了基礎設施條件,打響了“大美青海”品牌,青洽會也成為擴大大美青海宣傳的重要手段和窗口,從第六屆青洽會開始,青洽會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2005年青海國際會展中心舊館進行了改建,改建後的場館建築面積(兩層)為18000平方米,可供搭建展位面積為9635平方米;也是在這一年的青洽會,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加盟,使得青洽會和青海成為國人關注的焦點。2006年,青洽會站在了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新起點上。青藏鐵路的全線通車、“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啟動等,都為本屆青洽會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洽談、選擇、投資與合作的空間。2008年8月籌建了青海國際會展中心新館,新館建築面積為28800平方米,展廳可搭建展位面積13630平方米,可搭建標準展位680個。2009年,青洽會擔當著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全力以赴“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特殊使命,探索了一條“以商招商”的成功之路。從此,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提升了青海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

不斷壯大—青海得到認可

主題在變、參會人數在變、參展內容在變、會展的成果在變,青海的眼光、觀念更在變。一屆勝似一屆的青洽會,從不同的角度讓青海的魅力放大再放大,延伸再延伸。十多年的青洽會歷程充分驗證了青海能力,展示了青海魅力,體現了青海實力,青海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2010年,“柴達木循環經濟項目推介會”“鬱金香節”“吸引外資洽談會”的活動併入青洽會,著力突出了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的新要求。2011年青洽會第一次將“綠色、節能、環保”引入會議,突出了“開放合作、綠色發展”的主題,從此這個主題貫穿了今後的每一次展會。2014年,“綠色、節能、環保”成為關鍵詞,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時代要求,是一屆立意高、規模大、上檔次、見實效的合作盛會。

順勢而為—青海抓住機遇

跳出青海看青海,面向未來謀發展。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青海作為古絲綢之路南線上的重要節點省份,審時度勢順勢而為,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和周邊省區構建起了比較穩定的經貿交流合作關係。在此基礎上,要向東瞄準沿海發達省市,向西拓展中亞、西亞國家合作領域,擴大經濟、技術、文化等領域交流,強化區域經濟技術合作。加大走出去、請進來力度,突出新能源、新材料、光伏光熱、鋰電等新興產業和鹽湖、有色金屬等傳統優勢產業,一方面積極走出去尋求外力加快發展,另一方面大力引進戰略投資者,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提升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水平,形成地方特有的產業優勢和優化的產業結構,以更大的改革強度和開放力度,加快我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2015年的青洽會突出了“一帶一路”新徵程、突出了綠色發展新境界、突出了鋰產業聚集新高度,融入了“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藍圖和遠景,全景展示各地區、各產業發展特色,全鏈展示鋰產業發展等,體現出發展的廣闊空間。2016年青洽會吸引了29個省、市、自治區政府代表團,近3000家國內外企業,啟動了“中韓友好周”活動,舉辦了“鋰產業-新生態”國際高峰論壇等11個高端論壇和20餘場推介洽談活動。2017年,青海實現了連續7天168小時的清潔能源供應,實現用電零排放,此舉在全國尚屬首次。

6月26日,第十九屆中國·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盛大啟幕,通過青洽會這個大舞臺,青海將以更加自信、更加開放的姿態矗立在世人面前。

2018年6月的青海,會因青洽會而更加精彩紛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