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抗日名将——罗卓英

“出战恒呼破阵子,填词喜作定风波”。“破阵子”、“定风波”均为词牌名,苏东坡、辛弃疾各有以此为题的佳构传世;罗卓英曾经数次将其巧妙入诗,则饶有一番新意:既充分地表达对苏、辛的歆慕、景仰与钦佩之情,又贴切地反映出自身卓越的资历、异禀和特质——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既可领兵“出战”,除寇“破阵”,又能秉笔“填词”,消弭“风波”。

罗卓英不仅是一位军功卓著的职业军人,而且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早在大埔中学求学期间,他便以“作英”为笔名,投稿于该校校刊及上海发行的学术杂志,得以发表,广受好评;其诗风浩然郁积,寄托深远,蕴藉中每见神奇,令耆老宿儒刮目相看。他还将此雅兴贯穿其一生,无论在刻苦求学的青年时代,还是在戎马倥偬的征战途中,抑或在治理南粤的政务之余和旅居台湾的田园休憩,孜孜不倦,了无间断,佳作频现。诗词遗著有:处女作《狮崖集》,作于1915年至1917年大埔中学读书期间;《北蹄草》,作于1918年至1923年,记录在保定军校前后的活动阅历;《南桨吟》,作于1924年夏秋之交,他远赴南洋为创办湖山初级中学募捐善款,历时五个多月,成诗百首纪行;《层云集》,作于1925年至1937年,述其军旅重大战事和感想体会;《呼江吸海楼诗》,作于1937年至1946年间,计183题593首,涵盖八年抗战全过程,被称作“战时之诗史,诗中之战史”,并有影印本存世,也是迄今唯一可以看到的诗集全本;《回园诗存》,作于1947年至1961年,主要是迁台之后的萦怀故土之作。《红酣室词》则是其生平词作汇总,尚未结集付梓,多数亦已散佚。另有《藉庐楹存》收入楹联作品近百副。毕其一生,诗、词、联作品总数逾千首(副),这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中委实罕见。

抗日名将——罗卓英

罗卓英

罗卓英也是一位热心办学、扶掖晚辈的优秀教育家。1921年春,他因保定军校一度停办而返乡,即被公推为湖山官学校长,倡导“文武合一”的新法教学,尤为注重体育、国文、修身、史地和各种自然科学的教育。翌年,他毕业于保定军校后再度返乡,先是应聘为大埔中学学监,不久再应乡民邀请,复任湖山官学校长,并不辞劳苦前往南洋募集筹办新校基金。积极创立虎山公学则是其关爱教育的又一个骄人功绩,他领衔挂帅,亲力亲为,邀约多位乡贤,悉心策划、督办、兴建这所学校,即便是在抗战的兵荒马乱之中,依然眷顾频仍。历时20余月,首期工程告竣,并于1938年3月录取初中新生入学。他在前线闻讯,至为欣喜,致电祝贺,且自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亲撰“虎山公学”校名及“正静信进”校训,亲拟《虎山公学教师信条八则》,托人带回。翌年4月18日,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他再次发来贺电,并赠诗勖勉乡亲师生:“寄语故乡诸父老,十年树木看成林”,“寄语故乡诸教导,殷勤培护作良师”,“寄语故乡诸子弟,莫将温饱负平生。”

罗卓英还是一位雄才大略、深谋远虑的非凡政治家。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8月至1947年9月,他受命于百废待兴之际,卸下戎装,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开始主政南粤两年。他制订《广东省政府施政纲领》五大方针,有效疗治战争创伤,促进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切实步入正轨。其间,他非常重视解决南海诸岛纷争问题。此前,日军通过驱赶占据南沙部分岛屿的法国军队和越南渔民,强占南沙主岛和西沙永兴岛,国民政府议决:必须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规定,予以收复主权。他亲自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具体接收事宜,并以“艰险定疆”四字为此项任务命名。从1946年底而至翌年初,“太平”、“中业”、“永兴”、“中建”四艘军舰毅然奉命启航,冲破惊涛骇浪,费时51日,历程2000海里,先后成功地将西沙、南沙、东沙诸岛屿再次归入我国版图。捷报传来,举国欢腾,民众扬眉。为了纪念、表彰其对此壮举所建树的勋业,国民政府还将其中一个岛礁正式命名为“南威岛”(罗卓英别号慈威)。

抗日名将——罗卓英

“长河曲注绕村隈,大好湖山入望来”。俗谚云:“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客家先民都是来自中原大地,千百年来,履艰蹈险,辗转流徙,饱受欺凌,因而怀乡念土、思亲恋旧、爱家敬业的思绪情结较为普遍、浓郁与鲜明。身为客家后裔的罗卓英亦不例外,甚至超乎常人,更加感人。他背井离乡,身居要职,却从未忘却“胞衣迹”;既 “深藏于心”,“喜形于色”,又“溢于言表”,“付诸行动”,时常深长地宣泄其思亲恋故、念土怀乡之情,正如其诗中云“长河曲注绕村隈,大好湖山入望来。”

罗卓英在政权鼎革、携眷迁台之后,晚年旅居于台南屏东县城“回园”,因而其《回园诗存》还有更多遥忆“双屏山”、遐想“梅潭河”之诗作,因涉及政治敏感,恕不引用。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道路交通极其不便,任何人对于千里迢迢的还乡探亲之旅都是视若畏途。然而,据其年谱显示,他自青年时代离家外出而至阔别大陆止,回归故里的次数竟达十余回。乡居日子,或寻宗祭祖,或拜师谊友,或训诫族亲,或探访民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坊间还有若干关于其如何献策兴县、恤孤济贫、襄助公益、尊老爱幼之类小故事,口口相传,逸趣横生,亦因限于篇幅,不克赘述。

抗日名将——罗卓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