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紫砂壶朱泥和大红袍怎么分辨?

用户51232706832


朱泥十分名贵,在昔时价值为紫砂泥之50倍以上,开矿采集以斤两计价出售。但朱泥因矿源有限,且采掘难题。


朱泥并非只有一种。一些人以为,只有所谓的"皱纹""梨皮"才是朱砂泥而且是好朱砂。这样的熟悉是极其片面和浅陋的,主要是朱泥知识贫乏或被一些谣传所蒙蔽,使很多紫砂朱泥兴趣者误入歧途。朱泥、大红袍(一般颜色比朱泥壶深,往往是紫红啊玫瑰红啊等)、小红泥都归类于红泥类。


在宜兴,朱泥产地不是一个,好比详细矿脉有:黄龙山朱泥、青龙山朱泥、赵庄山朱泥、象牙山朱泥、兰山朱泥、小煤窑朱泥、乌山老岩口朱泥、香山朱泥等等。而且在某个地方,又分布不同品象的小矿层和品种。矿脉不同,天然朱泥的内在矿物成分不同,因此烧出壶的特点也不同。

小煤窑朱泥,大红袍,赵庄朱泥的比较

朱泥与红泥的本质区别

1.两者的原矿不一样:红泥是"五色土"里面普通的泥料,而朱泥的原矿是石黄石。

2.两者的收缩比不一样:红泥的收缩比是14%左右,而朱泥的收缩比是25%左右。

3.两者的窑温不一样:红泥的窑温是1100度,而朱泥的窑温是1080度。

4.两者的色泽、质感不一样:红泥呈光洁明亮红中略带一点橙色,而朱泥呈朱红略泛桔光,湿润透明质感很好。

5.两者的成型工艺不一样:红泥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可以做,而朱泥成型工艺很困难,大的壶型没办法做,小的壶型做出来可爱生动。

6.两者敲击声音上不一样,朱泥的烧结度高,发声尖啸的金属感;红泥烧结度低,发声沉稳有陶土感。

"朱泥"的主要特性:

结晶度高,泥的断面接近瓷质,将壶盖从壶口提出,可闻铿锵之金属声,以指弹扣,声脆,音有共振。泥色如橘,泥料未烧制前是橘黄色,烧成后红中透着橘黄,用热水冲淋朱泥壶,立展娇嫩的鲜红色,氤氲中有紫光游浮。泡养包浆后红色沉稳。收缩率高,成型难,烧造过程中极易变形,从古至今多制小品。含铁量高,烧成温度稍高,就会析出铁质,出现火疵点。


"十朱九皱"的说法正确吗?

尽管朱泥壶垂直收缩大于横向收缩,但不能用"无朱不皱"去概括,传世的众多朱泥作品都是不起皱的。精心选泥,掌握泥性,炼制得当,朱泥壶可不起皱。


为什么朱泥壶内的水不易收干?

朱泥本身密度高,因此最适合泡轻发酵的铁观音等高香茶,逼香快,扬香高。朱泥壶内的水不易收干,并不表明泥料有问题,而是泥性所致。紫泥、绿泥一类的泥料制成的壶,相对密度低,残水收干得就快。



玩转文化生活知识,关注【东家APP】,更有有品、有趣、值得买的匠人美物等你挑选!


东家APP


一、紫砂朱泥详解

    在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中,包含台湾在内的福建、广东沿海地区所盛行的“工夫茶”,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茶道之一,工夫茶俗甚为讲究茶具,特别要求的是“工夫茶四宝”,四者缺一不可,这四宝即是:“玉书煨、潮汕烘炉、孟臣壶和若深瓯。”工夫茶,其发源地是潮州,据历史记载,早在北宋时期,潮人便以能饮且善于饮茶之道著称。到了明代,饮茶已经成为潮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居自斟、客来礼敬、祭祖祀神、婚丧嫁娶、息讼讲和、人际酬酢......饮茶可以满足人们生理的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需要,并从有闲阶层的专利圈中脱颖而出,迅速走向全社会。

    以孟臣壶为主要代表的宜兴朱泥工夫茶壶,以壶小色佳在各色茶器中独领风骚。自明朝晚期,直到民国初期,对中国茶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用朱泥做成的壶,胎质细腻柔和,砂粒暗显,分布均匀,胎色朱红,鲜艳红润,表面透明度好,光素无纹,靠壶及泥料本身的原色吸引目光。使用年代越久远,表面肌理效果越明显丰富。朱泥壶一般均壶小胎薄,蓄热能力较短,但扬香力特高,茶汤回韵悠长。周高起云:“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乃变朱砂色。”因其含铁量多寡不等,烧成之后变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红等色。因为产量少,早期除销往南洋的水平小壶用朱泥制作胎身外,一般只用作化妆土装饰在紫砂泥坯上。

    同治时期就有“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之说,工夫茶器的高下恰如今的豪宅名车,往往是茶民们身份地位的另外一种表征,所以使用茶垢累累的陈年旧壶,正是以暗示持壶者为深谙此道的个中高手。所谓“上行下效”,上层社会讲究茶具,自然带动中下阶层的起而效尤,也追求“壶出宜兴者最佳”。

    

朱泥,在《阳羡名陶录》中又称为“石黄泥”,从明清到现在,其矿藏分布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如今其中绝质上品已经很少见了,因此,有人说:今日朱泥非明清朱泥了。

    如今在赵庄、黄龙山、红卫小煤窑、查林等处仍然有朱泥出产,但“赵庄朱泥是朱泥中的极品”为广泛做壶人和爱壶人认同,以前在宜兴名岭也曾经出现过一批品质比较好的红泥,可是,现在在茗岭再也找不到这样好的泥料了。如今有很多人说“黄龙山出朱泥”,有做壶人这样说,也有很多爱壶人也这样认为,但我以为这不怎么符合实际,从历史开采来看,黄龙山多出紫泥和少量的红泥,而其中的朱泥所占比例很小,基本可以被忽略掉,而且品质不好。朱泥历来就很名贵,一是矿源有限,二是采掘困难,以前朱泥的价值就是紫泥的几十倍,矿料都是按斤计算的。红泥和朱泥比较,红泥的硬度比较强,是不溶于水的,而朱泥的硬度比较小并能溶于水。我认为这二者的差异主要是泥中含砂量不同,好的朱泥,要求含砂量少,含于口中感觉不到沙性为最好,如果含砂量过于高,可塑性增强,但收缩率降低,最终会造成烧制后的效果不理想。一般来说,收缩率是区分朱泥和红泥的标准,以18%为分界线,小于18%的就算是红泥,高于18%的就是朱泥,朱泥的收缩率最高能到30%。而很多人认为黄龙山出朱泥的人不知道,黄龙山红泥的收缩率仅仅达到10%左右。朱泥原矿的颜色以鹅蛋黄为主,细腻并且带有油性,至于朱泥是如何形成的,我就不知道了。好的朱泥中,石英的含量都比较高,含石英量少的朱泥,烧制后壶表面暗淡无光,而好的朱泥,烧制后表面有柔和半透明的红色光泽,而且也不会是单一的红色,会焕发出七彩光晕,并且红中泛出黄色光泽来。

    朱泥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处在嫩泥矿的下层,因为朱泥的烧制收缩率比较高,成品率低,所以对于朱泥的练制和制作要求都比较高。选矿、挑选、石磨研磨、过筛、加水搅拌、排气、晾干、陈腐。这一个过程说时简单,但做的时候却很繁琐。

二、紫砂大红袍泥料的特性

大红袍泥料细密,手感柔和,红艳夺目,气质高雅,其喜气的味道可以和朱泥媲美,为比较稀少的泥料之一。

窑温:约1080度

收缩率:约30%

泥性:低张力,收缩率和朱泥差不多,是普通紫泥的3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容易,以前用来对红泥调色和做颜料用来在紫砂壶上绘画用,为传说中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极品朱泥之一种。

难度:容易开裂、塌陷、变形,窑温低者成品色泽偏黄易还原,窑温高时易变形起泡,成品率不到二成。

特点:质感绵密,紧实细致,拿在手上扎实沉重,红润艳丽,是紫砂泥料中的极品。泥中含少量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会色变,显出红中带紫色,养壶时很容易显现出包浆。

冲泡特性:使用时先温壶,茶汤浑厚醇和,柔顺,口感好。

冲泡建议:因为泥质细密,整壶的透气性不及段泥和紫泥等,也正因为其这“缺点”才造就了她的最大特点:泡茶时不会夺茶香味。此泥料制作的壶,适合泡乌龙茶、铁观音、岩茶等有特殊香味的茶叶,对于其他的茶叶也适合。适茶性广。

(图一、二、三、四为朱泥壶,图五、六和七为大红袍泥壶,以上壶都是我制作的)











做壶人顾建余


朱泥和大红袍怎么分辨?我们先说说朱泥,朱泥属于红泥的一种,资源非常稀缺。解放前市场所用朱泥都开采于宜兴任墅赵庄山,人们都管之为赵庄朱泥。烧制成陶后颜色似朱红色。赵庄朱泥烧制后收缩比超过30%,当时壶匠们极少用之单独制壶,大多会填入其它泥料,比如紫泥或清水泥,这种工艺被称为调砂。当时各门各户都有自己调砂秘方,不轻易外传。以下照片作品是以赵庄朱泥为主泥料,调砂制作而成的枣皮朱泥壶。

以下照片作品是以赵庄朱泥为主泥料,调砂制作而成的梨皮朱泥壶。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赵庄山的朱泥几乎被开采完了。五十年代在黄龙山附近一个叫小煤窑的地方被发现有朱泥矿料。小煤窑朱泥粘性很强,壶匠们得填入其它泥料增加它的可塑性。烧制成陶后为橙红带黄颜色。然而用开水冲淋会立现娇嫩鲜红特色。。以下照片作品是小煤窑朱泥壶。

五十年代黄龙山也发现有朱泥矿料,黄龙山朱泥烧制成陶后为朱红色,收缩比为20%左右,轻敲声音脆亮,透气性相对较差。以下照片作品为黄龙山朱泥壶。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大红袍。在上世纪九零年以前,大红袍也叫大红泥,手感和质底像紫泥,正常情况下是橙黄色带点浅红,往壶里倒满滚烫的开水,茶壶受热后会立马变成枣红色,茶壶冷却后又恢复回原来的橙黄色。受热后就像披了件大红袍一样,这就是名叫大红袍的来源。解放后用这种泥料制作的紫砂壶我还没见过,下面照片作品是清末时期制作的大红泥紫砂壶。




有种矿料叫石黄,石黄可是好东西,在普通的红泥里加几克石黄,烧出来的紫砂壶鲜红漂亮,当今业内也管这种紫砂壶为“大红袍朱泥壶”。正常情况下好的朱泥矿料壶匠们是不愿意加入石黄的。下面照片就是当今的所谓大红袍。

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今日头条,谢谢壶友们阅读。


紫砂壶收藏FJ


紫砂泥料色泽变化多端,一般主要包括红泥、紫泥和段泥三种。红泥矿又名嫩泥,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黏土岩。它烧成后色泽或红中带黄,或黄中略带红,可呈朱砂、海棠红等不同色调,娇艳鲜亮,媚而不俗。

说到红泥中的精品,当属朱泥;然而若在朱泥之中还要评出魁首的话,大红袍则当仁不让了。这两种紫砂原矿不同的矿层分布、风化程度、炼制方式,都造成了泥色、泥性及成品的诸多差异。

泥色

朱泥原矿呈金黄色或浅黄绿色,烧成后壶表主体呈橘红色,以红为主,透着些许橘色。热水浇淋后,颜色往往更红,但不是更艳。

大红袍原矿料呈赤色,烧成后壶表色泽呈瑰丽的朱红色,砂感绵密柔滑,水色温润。热水浇淋立展娇嫩鲜红,壶身紫光游移,别具风韵。

泥性

朱泥现于黄龙山嫩泥层之间,含氧化铁量较其他泥高,在14%-18%之间。因其含砂量低、泥性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由生坯至烧成,收缩率高达30%-40%之间,支撑度差,一般成品率仅约7成。

大红袍产于宜兴黄龙山,位于浅表的矿石夹层中,不规则偶见,呈赤色,含有一定量的微细白色云母碎片,有油脂般的光芒感。储矿量少、开采困难,一吨原矿仅提炼数十公斤泥料;铁含量高达30%左右。大红袍熟泥可塑性差,成型要求很高。它的成品率即使是小品也只有6成左右,中大品更是极少。

壶品

原矿朱泥壶砂感较强,表面呈现纵向轻微褶皱,常见跳砂、收缩痕等微瑕。泡养日久的朱泥壶,包浆颜色变深,肉眼看上去十分润泽。用60倍放大镜观察,可见经常摩擦的地方有很细很密集的黑点,这是因为壶胎色深所致。

真正的黄龙山原矿大红袍不光有玉润之质感,它的表面能偶然见到细小的铁质,还有点滴银心片。由于烧制时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温润光泽的质感,犹如天津鸭梨的梨皮状。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大红袍虽属于朱泥,其砂性却是朱泥中所独有的。大红袍作品在使用初期,壶面会有水珠不断渗出,直至泡养后形成包浆。

朱泥和大红袍结晶度都较高,泥的断面接近瓷质,将壶盖从壶口提出,可闻铿镪之金属声,以指弹扣,声脆、音有共振。用它们来泡茶品茗,皆和顺温婉、入口柔滑,养成后温雅润泽,是难得的好泥料。



七哥艺友会


说起大红袍就一定绕不开朱泥,现代大红袍的稀有性在于它已没有独立的矿源,只能从相对珍稀的朱泥中提炼,我们常说的大红袍指的就是这种在优质朱泥中所提炼出来的质地更加纯润的朱泥。正常情况下,一吨的朱泥最多也只能提炼几十斤的大红袍,这样炼制出来的泥料无疑是朱泥中的极品,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的朱泥大红袍。因黄龙山2005年已经封矿,小煤窑禁采封矿后也于1997年填埋绿化,黄龙山和小煤窑朱泥已鲜见其踪,市面上我们所见到的大红袍绝大部分都是赵庄朱泥大红袍。

有关大红袍的传说很多,但大都是人云亦云,亦或是壶商为了卖壶而故意混淆概念。近代原矿大红袍所制的紫砂壶,最著名的当属现藏于宜兴紫砂工艺厂民国时期俞国良所制的大红袍四方传炉。经考证此壶为产自黄龙山的大红泥(也称为大红袍)所制,该泥产于黄龙山浅表层,矿料外观呈大红、云片状致密结构,质硬且不溶于水,泥料砂性较重,烧成后呈大红色,产量及其稀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已几不可得。据坊间所传,早年在紫砂一厂、二厂此料已弥足珍贵,即便如蒋蓉大师在做壶时也只是用此料做装饰和点缀,其珍贵程度绝非一般工匠可以使用。八十年代中期,为迎合台湾藏家所求,二厂紫砂研究所制作了一批大红袍小品,而且也仅出于所长徐汉棠爱徒房玉兰和范其华之手(其时二厂总工艺师范永良也有所做,且以中大品见长)。目前该泥料已基本绝迹,在宜兴包括绝大部分壶工都无缘得见,其壶更是可遇而不可求,藏家一旦得之无不视若拱璧,不舍示人。江阴一藏家曾在某大师处得一大红泥大红袍残品,在视频上演示冬季大红袍“出汗”的场景,激动的大喊大叫,可见拥有一把大红袍,即便是残品也足以让人兴奋不已。有人讲市面上已无真正的大红泥大红袍紫砂壶,实物只能在宜兴陶瓷博物馆才能看到。这话尽管有点绝对,但也基本上说出了原矿大红袍的罕见。余早年因爱壶常行走于丁蜀之间,也曾有缘在二厂门市部所购二十余把,近年因多与壶友交流已所剩无几,亦为一憾矣。

由此可见,大红袍和朱泥大红袍是两种不同的泥料,《宜兴紫砂矿料》一书也把产自黄龙山的大红泥(大红袍)归类为比较特殊的一种红泥单独进行介绍,大红泥矿为暗红色,不溶于水;而朱泥矿为为橘黄色,遇水即化。当下,在真正的大红泥大红袍绝迹的情况下,因朱泥中的这种极品泥料烧成后也呈现大红色,这种泥料也就被很多商家炒作为大红袍。业内即便都清楚朱泥大红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红袍,但不管是称谓还是内心都把朱泥大红袍当成了大红袍。

大红袍和朱泥大红袍泥料收缩比几近三倍于紫泥系,制作时泥性难以掌控,成品率低,故小品居多。其最大的区别除为生胚一红一黄外,烧成后大红袍为紫红色或玫红色,朱泥大红袍则偏黄一些,而且大红袍一泡色变,红的更加深沉,即便不经泡养,在自然条件下也易现包浆之美。

因其及其珍贵和中国人根子里对大红色的喜爱,近年来大红袍紫砂壶一直十分火爆,市面上也就诞生大量铁红粉调制的大红袍紫砂壶,即用白泥、嫩泥、小红泥、朱泥等添加一定比例的铁红粉烧成后呈现大红色的紫砂壶,这种壶一般颜色都非常妖艳,红得十分生硬。这种所谓的大红袍应该占到市面上售卖的大红袍总量的99%以上。特别是用白泥、嫩泥调制的所谓大红袍泥料成本很低,网购平台出现大量的低价大红袍紫砂壶也就不足为怪了。附图分别为大红袍和朱泥大红袍,尽管为手机所拍,大家也可从颜色上分辨一二。











静观沧海8


江壶事,茶中解,我是摆渡人,一个出入紫砂壶门的小生。

这个泥料目前挺受市场欢迎的,可能是因为中国人特喜欢“红色”的原因,需求多,生产也就多,但是原料其实没有那么多,而且由于大家都在做,竞争大,在压低价格,获取价格优势的同时,必然在原料上存在猫腻。

这是工作室出品,送给我同学的结婚礼物

看前面几楼,说了好多理论知识,我教大家几个很实用的点:

1.听声音

朱泥大红袍是嫩泥,泥性很重,所以烧出来结晶度高,敲击声音比较尖,比较清脆,类似瓷器。如果声音比较蒙,跟紫泥一样,肯定就不是朱泥。

2.看生胚

现在大部分朱泥都是加了铁红粉的,所以生胚就很红,而真正的朱泥是黄色的,有点像鸡蛋黄

3.看收缩

无朱不皱是假的,但是在壶身的某些部位,肯定会出现收缩纹,因为朱泥的收缩比较大

找到一个生胚


和成品的合照,哈哈

如果你的朱泥大红袍特光,特红,特鲜,恭喜你,扔了吧,找我靠谱些。

关注【紫砂摆渡人】,道尽紫砂江湖事儿。


紫砂摆渡人


感谢题主提问,问出壶友的心声,大红袍和朱泥让人又爱又恨,爱其养成后的妖娆红色,大红大紫是国人所爱,恨其假货居多,让壶友防不胜防。仅凭题主一张图片是很难去评论壶真假好坏,如果有兴趣请关注留言交流。

以下分别从成品和原矿的特点陈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首先,来讲大红袍和朱泥的成品壶,毕竟壶友直接接触的是壶,而不是泥料或原矿,不像我们制壶人接触多泥料。真正的大红袍成品壶,市面上少之又少,难得目睹一把真品,但是了解两者的区别后就不容易上当:

1, 大红袍烧成后壶颜色是大红色,胎质纯正温润,色泽如玉,浇热水,色泽更鲜红,胎质有丰富颗粒,夏日茶叶放置壶里过夜不馊,无熟汤气,明显的紫泥透气性特点。烧成收缩率约5.5%,烧成温度高,不容易结晶,用壶盖敲击壶身,听到瓦的声音,明显区别于朱泥壶叮叮清脆声音。如今市面上仿制的大红袍多是用白泥,小红泥或朱泥中添加铁红粉或调砂颗粒,烧制后呈大红色皱皮紫砂壶,壶表面纹理僵硬,手感差,做不到大红袍成品壶的神韵。

2, 朱泥烧成壶颜色多呈橘黄色,浇淋热水,壶身变鲜红色,胎质细腻无明显颗粒,表面机理普遍呈水波纹也叫皱纹,业内就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朱泥壶烧制温度低,容易结晶,听声音很清脆,透气性差,适合高香性茶叶,扬香性好。朱泥烧成收缩率到达百分之二十几,成品率低,多制作小容量作品。

如果还有壶友分辨不了大红袍和朱泥,就建议看价格,真正的大红袍壶有市有价无货。大红袍产量及其稀少,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已几不可得。据坊间所传,早年在紫砂一厂、二厂此料已弥足珍贵,即便如蒋蓉大师在做壶时也只是用此料做装饰和点缀,其珍贵程度绝非一般工匠可以使用。

然后,在权威书籍《宜兴紫砂矿料》中讲述大红袍矿料呈大红色,矿料比较坚硬,含有一定来白色云母片,不溶于水,是公认的优质紫砂红泥,也被称为大红袍,原矿出产量极为稀少。由于市场需求,现代赋予一个新名字叫大红袍朱泥,是在优质朱泥中所提炼出来的质地更加纯润的朱泥。正常情况下,一吨的朱泥最多也只能提炼几十斤,这样炼制出来的泥料无疑是朱泥中的极品,受到玩壶朋友的喜爱,价格自然不低。

如果是日常的喝茶和赏壶,寻得一把原矿朱泥壶,慢慢品尝和欣赏,已是不错。对紫砂壶感兴趣的朋友,可留言交流。





诚信赢天下666



以下四点可以分辨大红袍紫砂壶

1、大红袍归于朱泥紫砂,朱泥壶的泥料颜色是黄色的,烧出来却是红色。而大红袍的泥料颜色天然就是红色,烧出来的红要比朱泥壶更加妖艳。朱泥壶有“泥中贵族”之称,则大红袍更是濒临灭绝之极品朱泥,堪称“紫砂之最”,非常难道。

2、大红袍紫砂壶的洁净度较高,泥的断面有结实沉重感,将壶盖与壶体口拿出触碰时,可听到铿锵之金属声。

3、大红袍泥胚含有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颜色变化极大,呈现红中带紫。平时养壶易现“包浆”之美,红润艳丽。

4、大红袍壶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变型、窑温变低时则偏黄,高时变形起泡,成品率低。古代多用于增添红泥润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

分辨一把朱泥壶

1、泥质有砂感,外表含油性。

2、内外均有自然皱纹,形状为水波纹、点状纹、梨皮纹等。

3、光泽红中泛黄,自然,不浓艳耀眼。

4、吸水性好,壶面可挂水。

5、共振性好,将壶用左手掌托住,右手食指轻弹壶把,可感觉整把壶轻微的振动。

6、敲击声音铿锵悦耳,质感强,似玉与玉的撞击声。

7、淋开水后,壶全身颜色变得深红娇艳,冷却则恢复原貌。


玄月听梦


题主的问题想必是很多壶友都有的,我也看了大家的回答,先说下我的观点:

不要去购买所谓的大红袍,现在市场上几无大红袍。

大家不要急着反驳,看完再喷不迟。


1.首先从明代到民国时期,甚至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关于所谓大红袍的记载寥寥无几。

至民国李景康编著《阳羡砂图考》之前,红泥和朱泥都是不分的,明清对于壶泥料的表述多是以烧成颜色来讲的,所谓“朱红”“海棠红”等。


民国时期的制壶高手余国良有制朱泥传炉壶,其泥料记载亦为“仿大红袍”,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连民国时期都要仿大红袍泥料,那如今市场上烂大街的所谓大红袍是何物。


2.朱泥,黄龙山其实出朱泥不多,以赵庄、小煤窑最为优质,朱泥烧成的表现多为橘黄、橘红色。


挑选再优质的朱泥炼制的所谓大红袍,还是朱泥,发色不会更红,只有窑烧的特殊情况有此可能。


所以,综上而言,所谓的大红袍不过是噱头耳,喜欢朱泥没有问题,偏要去追求大红袍就很容易吃亏。


大多市场上所见的大红袍,不过是加铁红粉而已。【但要注意的是,此与化工料有区别】


我是抟泥问砂,紫砂专业达人,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私信我!


抟砂问道


朱泥壶是紫砂壶之精品,泥料属红泥系,兴盛于中国清朝初期与中期,是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朱泥,《阳羡茗壶系》、《阳羡名陶录》称「石黄泥」。作为紫砂中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泥种,以它红而不娇、细腻之感令许多爱壶者痴迷忘怀。朱泥含铁量极高又产在嫩泥矿之下层、又称"未触风曰之石骨",石骨的意思就是未完全风化的土块,质坚如顽石,但遇水则自行溃散。  根据产地的不同和炼泥方式的不同以及烧至过程的不同,成品却又呈现出不同的外观特性。比如颜色,朱泥并非都是红色,而是红、紫、黑、黄、等皆有,有如各种花朵的颜色。其烧成后色泽呈现红中略带黄、黄中略带红、红中略带紫,各种效果,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有很大的关系。至于优劣问题就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来判断了。养成的效果主要是看“出浆”的速度以及“润”度。  关于朱泥的分类,行业内说法诸多,总的来说朱泥一般分三种:赵庄朱泥、赵庄黄金朱泥、小煤窑朱泥等。其命名更是多样化,所谓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黄朱泥、红芯朱泥、这些名称的来源是唐宫名砂泥源坊根据不同的提炼过程并配合烧制后达到的效果命名。  在选择朱泥紫砂壶时候,首先观其色,由于朱泥的泥性软嫩,应该呈现出色泽红艳,娇妍多姿,柔美可爱的视觉效果。如果看起来红得过于艳丽,多数是泥料内添加了铁红粉,购买的时候就要反复考证了。其次听其声,以指弹扣,声音清脆,共振性佳。很多爱好者流传着这样一个口诀:“无朱不皱”。在选择的时候如何来判断邹的效果,由于朱泥泥性软嫩,从成型到烧成,收缩率在18%至30%,又因朱泥壶垂直收缩大于横向收缩,所以朱泥会出现纵向的皱纹,皱纹的大小与朱泥的产地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过于夸张的皱纹多数是工艺师在制做过程中为了达到效果加工出来的,不是在泥里面加入了其它成份就是用某种物理方法,这些特殊的效果基本都是皱纹过大,那么可以肯定这不是一把真正的朱泥紫砂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