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北京摊了三十年大饼,你却依然在啃树皮

最近住建委约谈了自如、相寓、蛋壳公寓,中介恶性竞争炒高房租的话题,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全北京都在讨论房价上涨的问题,现在房子不但买不起,租都快租不起了,都市白领怒斥中介哄抬房价,把他们从四环逼到了六环,从50平逼到了20平,从地上逼到了地下。

似乎北京是那样的不友好,用房租上涨的方式驱逐外来人口。但不得不承认,在你付不起房租、准备再往六环搬搬的时候,有一些“外地人”,在五环,那所房产证上印着他名字的房子里喝着咖啡,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想着要不要把手里这套房子卖了,再往三环换换。

我见过穷困潦倒的北京土著,也见过“身家千万”的打工仔。他们的区别不是谁的学历高、谁工作的更努力,而是谁更会把握时机,预判未来。20年前北京二环的土著卖了房做了BB机的生意,现在他在六环租着房。而20年前砸锅卖铁“巨额负债”买房的进城打工仔,现在可能在喝着茶水收着租。

20年前,在98年的时候,北京二环房价才2000元/平。或许你会说,那时的物价多低,工资多低!给你算笔账,1998年馒头1角钱1个,现在1块钱1个,物价翻了十倍,但是,现在你在二环还能找到20000元/平的房子吗?1998年北京平均月工资1023元,两个月就能在二环买一平米房子,2018年北京月平均工资8467元,想在二环边儿买一平米房子,恐怕要两年吧!

北京摊了三十年大饼,你却依然在啃树皮

位于二环内的东方广场,98年的时候还是一片工地。

觉得二环遥不可及?那我们来说说三环。北京三环路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长期缺少“西环路”,直到七十年代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环路,上世纪80年代打通全环。在98年的时候,三环是北京的主要交通道路,而四环的轮廓才初见端倪。

那时的老北京,住在三环已经被认为是荒郊野外,稀稀拉拉的几个楼盘,里面看房的人也不多。现在四环路的地方,尤其是南部,就是人们观念上的“农村”,那里几乎都是一片片农田和荒地。

二环是“城里”,三环是“郊区”,不管是北京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那时谁要是说想在四环附近买房子,很可能会被当做笑柄。暂且不说当时商品房供应量多少,贷款多难,就说当时四环都还没有通车,在四环买房子干嘛?种地吗?

北京摊了三十年大饼,你却依然在啃树皮

98年西直门公交站附近的菜市场,北京的“城里”生活气息浓郁。

但是当时的人永远想象不到,十年过后,在2008年的时候,四环内已经完全找不到10000元/平以下的房子了。那些在十年前瞧不起在“农村”买房子的人,再也笑不出来了。因为这些“农村的房子”,不是换来了价值不菲的拆迁款,就是眼瞧着房价十倍二十倍地涨。

那些怀揣着梦想、想要在北京打拼出一番事业的年轻人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薪水在一年年地涨,职位也在逐年提高,银行的存款的数字时刻在增长,但是仍然敌不过房价上涨的速度。

北京摊了三十年大饼,你却依然在啃树皮

98年位于北京二环内的鼓楼

近三十年来,北京的城市发展一直在“摊大饼”。沿着皇城根一层一层又一层,如今已经摊到了七环。从1981年三环路通车,到1999年四环路通车,到2003年五环路通车,到2009年六环路通车,再到2018年七环通车,交通发展的脚步时快时慢,颇有节奏,唯一不变的核心就是,饼越大,越靠“饼心”就越贵,你可以拿一块饼的边角料,参与到这块大饼发展中。但是如果你手里压根没有饼,那么不好意思,这个游戏你根本没资格参与。

所谓的“饼”,就是城市发展的红利,天上不会掉馅饼,但是地上有。捡到了,你就是时代的幸运儿,最可惜的就是“饼”向你砸来,你却闪过了。总有人觉得自己的“生不逢时”,98年的时候,可能还是个小娃娃,08年的时候,还不懂楼市是何物。但是你要知道,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

北京摊了三十年大饼,你却依然在啃树皮

前几天北京大七环通车,大众的声音似乎没有那么整齐划一。有歌颂北京正在向更好更快发展的、有高呼祖国更强大了的,但是大部分人都在吐槽,七环大部分区域都在河北,上班进城,下班手机信号就变成了“河北移动”,你说搞笑不搞笑?不过你有没有发现,发表这些言论的人,和当初98年讽刺在“农村”在买房子的人,讲出来的都是一个调调?

真正睿智的人,早已经看清了局势,抓紧时间在七环“上车”。之所以七环叫做“北京七环”,而不是叫做“河北七环”,总归是有一定道理的。再往前推个几十年,连北京都是河北的省会,大胆地猜测一下,未来河北划入北京,也并非没有可能。

而那些在北京坚信“努力大于选择”的年轻人,迫于房租的压力,越搬越远,通勤时间从1个小时变成1个半小时再变成2个小时,晚上加班到深夜不舍得打车回家,在办公室趴到天亮。辛苦吗?辛苦。但是再在北京拼个十年二十年,你仍然是这个城市的outsider。因为一心啃树皮,就错过了大饼,一不小心,还被挤出了北京,想想就令人惋惜。

北京摊了三十年大饼,你却依然在啃树皮

或许大多数人的困惑在于,北京已经发展成了超级城市,那么城市还会继续发展吗?真的能发展到大七环吗?这个问题很简单,有发达城市的例子可以参考。以伦敦为例,为缓解伦敦严峻的住宅压力,1903年,英国在伦敦以北56公里处的郊区建设了世界上第一个田园城市式的卫星城莱奇沃斯,并于1920年在距离伦敦35公里处建设了第二座卫星城威尔温田园城。

上世纪40年代,英国掀起了第二次卫星城建设的热潮,先是制定了大伦敦规划,将距离伦敦中心半径48公里内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绿带环和乡村外环4个同心圆区域带,随后,建设了8座卫星城,定位是“既能生活又能工作,内部平衡和独立自足”,在兴建居住性社区的基础上优先将工业项目落到卫星城,以解决人口集聚后的就业问题。

不仅是伦敦,东京、巴黎、首尔皆采用了建设卫星城,来分担首都居住、就业压力的方式。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卫星城能够享受和主城区相同的就业机会、社会福利,同时拥有更加优渥的居住体验,在卫星城定居,未来或成为一种趋势。

北京摊了三十年大饼,你却依然在啃树皮

北京七环全长940公里,其中850公里在河北境内。在很多地级市都没有兴建机场的今天,国家在河北的46个县市区计划新建通用机场。河北的诸多市县,都是北京重点发展的卫星城,这毋容置疑。

你或许现在觉得七环离北京挺远的,就像98年骑着自行车从三环到二环上班的年轻人,无法想象骑车到六环会累成什么样子。同样现在开车从六环到三环上班的人,也不能理解10年20年后在七环坐直升班机去四环上班的样子。但你想象不到,不代表社会就不会发展。

北京从来不缺努力拼搏的人,但是只有眼光长远、做事果断的人,才能在这个城市分得一杯羹。每个时代都不缺机会,现在你面前的问题是,是否要在七环“先上车”呢?不用回答,历史早已给了人们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