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高錕:牽動世界神經的“光纖之父”

2009年10月6日,華裔科學家、被譽為“光纖之父”的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早在1966年,高錕就取得了光纖物理學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計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導纖維中進行遠距離傳輸,這項成果最終促使光纖通信系統問世,而正是光纖通信為當今互聯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高錕:牽動世界神經的“光纖之父”

少年時代曾嘗試自製炸彈

1933年,高錕出生於上海一戶典型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高君湘是留美返滬的大律師,曾供職於國際法庭。堂叔父高君平則推算出了周代北極星的正確位置,是近代中國天文研究的開拓者。

高錕的家在霞飛路。這條如今已更名為淮海路的大街一直以來都是繁華、優雅與家世不凡的標誌。

高錕:牽動世界神經的“光纖之父”

到了上小學的年齡,高錕被送進由蔡元培、陶玄等創辦的世界學校。這所西式學堂當時為上海最頂級的貴族學校,教授英文、法文。放學時分,衣著光鮮整潔的孩子紛紛鑽進門口各家的高級轎車,只有圈內人才能辨認出,在這些小傢伙中,有孫中山的孫女、杜月笙的小兒子、榮氏家族的後代……回家後,父親還為高錕請來私塾老師,一字一句地教他誦記四書五經。

幼年的高錕雖然調皮,但已流露出對科學的好奇心。在上海家中的陽臺上,小高錕建了一個小型實驗室。在這裡,他製造出了5個真空管收音機,還有“幾乎能毒死全城人”的氯化物。起初,他對化學最有興趣,曾嘗試自製炸彈。用紅磷粉和氯酸鉀混合,加上水並調成糊狀,再摻入溼泥內,搓成一顆顆彈丸。待風乾之後扔下街頭,果然發生爆炸。幸好沒有傷及路人。

高錕:牽動世界神經的“光纖之父”

開啟人類光通信時代

1949年,15歲的高錕隨父移居香港,入讀聖約瑟書院,之後考入香港大學,但由於當時港大還未有電機工程系,他只好遠赴英國倫敦大學進修。大學畢業後,他進入英國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做工程師,後被聘為研究實驗室研究員,同時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65年畢業。

從1963年開始,高錕就著手對玻璃纖維進行理論和實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並設想利用一種玻璃纖維傳送激光脈衝以代替用金屬電纜輸出電脈衝的通信方法。1966年高錕發表了利用極高純度的玻璃作為媒介傳送光波,作為通信之用的基礎理論。這一設想提出之後,有人稱之為匪夷所思,也有人對此大加褒揚。

論文發表4年後,一家玻璃廠終於造出了足夠純淨的玻璃纖維,高錕的理論得以驗證。又過了4年,光導纖維開始批量生產。到了1981年,第一個光纖傳輸系統問世。這時,距離高錕發表論文已經過去了15年。在這一技術的支持下,光纖網絡和海底電纜這些影響現代生活的重要設施,已經一一成為現實。高錕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光纖之父”。

高錕:牽動世界神經的“光纖之父”

喧囂之中他是唯一的平靜

在獲諾獎之前,高錕陸續得到過15項國際大獎,其中包括瑞典愛立信國際獎以及日本諾貝爾獎。直到他的研究問世43年後,人們終於記起他的成就,諾貝爾物理學獎到來時,

可他自己,卻記不得了。

通知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當天,他正從老人健康中心回到家,高錕順從地聽著太太黃美芸的“指揮”,換鞋、喝牛奶、吃蛋糕、穿馬甲。他的眼睛總不願意離開黃美芸,他喜歡衝著她笑,她是他自傳中第一章“邂逅”的主人公,也是他眼下唯一叫得出名字的人。

“電視裡在播諾貝爾獎,那是給你的。”在美國的家裡,黃美芸告訴高錕。

“給我的?哦……挺好的。”這位華裔科學家面無表情地說。

高錕:牽動世界神經的“光纖之父”

事實上,76歲的高錕早在5年前就已患上了阿爾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這幾年,除了幾條簡短的消息偶爾透露一下他的病情外,這位被譽為“光纖之父”的老人幾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每天,他只是和妻子打網球,去健康中心和其他老人一起運動手腳。

隨著病情的發展,高錕的記憶力、表達能力逐漸下降,平時的言談舉止像小孩一樣。幫黃美芸洗完菜後,他會扭頭向妻子邀功:“你看,我做好了。”而黃美芸也笑著鼓勵他:“做得不錯”。

一片喧囂之中,只有高錕本人是平靜的。面對不同媒體的鏡頭,高錕總是穿著一件紅色的線衫,淺淺地微笑著。“我實在不是一個太有趣的人,沒有什麼大喜大悲,一直以來都太過平穩。”他曾這樣總結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