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戏曲里旦角贴片子有什么讲究?

刘露涛


戏曲旦角贴片子的讲究



  1. 首先谈谈贴片子的由来:贴片子就是旦角扮相中额头、鬓角处的假发。旦角贴片子由来已久,据说是从十八世纪后半叶秦腔红角魏长生传开的。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旦角的扮相都比较写实,贴片子是为了模仿生活中女子的额头、鬓发。
  2. 那么贴片子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贴片子可以很好的修饰、美化发际线的轮廓,可以弥补人到中年戏曲演员皮肤松弛的缺陷,以增色三分,提升演员的五官与气质,善于化妆的演员可以在高龄仍能保持较好的扮相。片子是和粉面构成强烈的反差,因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效果,形成了中国民族戏曲的内在韵律。
  3. 贴片子的风格:现在旦角基本都是大头七小弯为主的贴法,是从梅兰芳改革旦角化妆开始,但贴片子的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一些名角,为有专属自己的特色,让观众记住自己的与众不同,更是煞费苦心的在化妆上更有所讲究,如程砚秋、尚小云经常使用九小弯,荀慧生则坚守二十世纪初盛行的俩大柳风格,不贴两边的小弯,搭配上错落有致泡子等头饰。
  4. 旦角贴片子的类型:可分为三个
①二柳:是过去贴片子的重要方法,两个大柳的前后位置决定于演员的胖瘦,大柳的长短要根据脸型把不需要的部分盖住,效果要帮演员弥补缺陷。

②小弯、大柳:是一般青衣、花旦最常用的贴法。小弯又分七个、五个,以七个多见,它的贴法是中间一个,其它六个以拱型贴在两边,它排列的高低、疏密直接影响着演员的美丑。一般传统戏旦角的小弯和大柳的贴法以鸭蛋型为标准。

③歪桃:歪桃片子是由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技术手段外化出来,它服务于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适用于泼辣旦角,以展示人物豪爽、放浪的性格。歪桃片子由三个小弯和两个大柳组成,在脑门左边贴三个,右边用一个小片子弯成歪桃型,然后播花或戴齐眉穗。


5. 贴片子的材质:旧时用纸胎涂生漆制成,十分粗糙,后改为人发。用刨花水梳理后贴在演员脸上。

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从唱腔、扮相还是着装上等等,处处都彰显着无以言表的美!


腔味儿浓


中国戏曲舞台上,除了越剧、黄梅戏等少数年轻剧种(其实早期越剧也贴片子),绝大多数旦角是要贴片子的。所谓的片子,就是把用刨花水泡过头发贴在鬓角和两颊。一般前边贴七个小弯,两边贴两个大绺,上面再戴上泡子和其他头面。贴片子可以改变脸型,美化演员的舞台形象。

中国戏曲历来由男人扮演旦角,由于生理条件的限制,必须对头部和脸部进行一番美化。早期的旦角不贴片子,只用黑纱包头。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杜少卿举办莫愁湖旦角大赛,书中他们是这样打扮的,“当下戏子吃了饭,一个个装扮起来,都是簇新的包头,极新鲜的褶子。”

众所周知,清朝满族统治者强迫汉族男子剃发易服,由于额头被剃光,头发稀少,扮起女人来就特别困难。贴片子据说是乾隆晚年的秦腔旦角大师魏长生发明的,《梦华琐簿》是这样记载的:“俗呼旦脚曰‘包头’,盖昔年俱戴网子,故曰‘包头’。今俱梳水头,与妇人无异,乃犹袭‘包头’之名。闻老辈言,歌楼梳水头,踹高跷二事,皆魏三作俑,前此无之。”这里的“梳水头”一般认为就是贴片子,因为片子要用刨花水泡过。贴上片子,再踩上跷,魏长生这样的改革,效果十分良好。“故一登场,观者叹为得未曾有,倾倒一时。”于是,贴片子就在旦角中流行起来。


跪射俑


戏剧中的青衣,花旦,贴水片子有二点作用,

一,女以青丝发为美,现代女生留鬓发的很少,而贴水片,可以增加美的视觉感,并且可在前脸上方鱼尾水片麻花孔内插上装饰品,使演员更加美丽,(因为水片是用蛋青,或胶性植物泡花泡净,片发泡制后,沾性很强,这才能贴在脸上)

二,人的脸面有大小,宽窄,用贴水片子处理这一难题,如脸大,可把左右二只长水片向脸中间移贴,这样可以缩脸部大的毛病,可使大脸变成瓜子脸,脸小者可把长水片左右向耳部后贴,同样起到使脸的正面变大。

现装小办(指画装)通过淡画,红色深浅,喑色搭配也能起到这样效果,谢谢悟空大师让我答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