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但凡人類歷史,無論中外、無分民族、信仰、文化,大體都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神話時代、傳疑(或傳說)時代以及信史時代。

盤古與三皇(又稱諸皇,大概包括天皇、地皇、人皇、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等)是華夏民族的神話時代。神話時代雖然充滿了各種在今人看來屬於離奇古怪的無稽之談,但其中不乏人類文明的若干信息——盤古象徵著宇宙的開端,燧人氏鑽木取火代表著火與熟食的發現,有巢氏代表著巢居時代,伏羲氏代表著漁獵時代,神農氏則代表著農耕時代的問世。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我們的神話時代充滿了瑰麗的想象和頑強的抗爭精神

到了五帝時期,則意味著華夏民族進入了傳疑時代——雖非信史,但已經有了信史的模糊印記。司馬遷作《史記》便是以《五帝本紀》作為開端,而《五帝本紀》中又以黃帝為先,因此在一般的觀念中,都將黃帝時代作為華夏民族文明歷史的開端。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關於五帝的說法有6種,其中第1種比較常見

在神話與傳疑時代裡出現多麼離譜的記載都不會引起什麼爭議與質疑,因為人類歷史上存在過的任何文明都逃不過這一階段,不過信史時代就不一樣了。

信史時代是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記載著當時社會的情況的時代,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文字,於是爭議就出現了。我們中國人自稱華夏文明有5千年的歷史,西方對此一口否認(這既不奇怪也無須憤慨,反正即便我們說他們不是王八蛋,他們都要習慣性的先反對一下),只承認殷商以後的歷史,認為在此之前的夏朝既不存在,哪怕存在也沒有文字,因此不為信史。

其實無論是二里頭遺址、賈湖遺址還是龍山遺址,歷史學家早已挖掘出來大量的文物和文字(或者可以稱之為文符),都足以證明夏朝的存在。而我們今天就要簡單的說一說那一段因為遙遠而顯得有些陌生和模糊的歷史。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前為夏篆玉璧,後為殷商甲骨文


夏朝的起源。

傳疑時代的“五帝”並不是指君主的數量,而是當時氏族部落傑出首領的代表。不管後世的爭論如何,我們暫且認為當時的君主傳承實行的是宗親禪讓制。

帝舜去世後,禹因為治水之功和愛民之名得到了諸侯的一致擁護,繼立為天子。禹名為文命,曾受帝舜封為夏伯,賜姓姒(音同“四”),故國號為夏,建都陽翟(今河南禹縣):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闢舜之子商均於陽城。天下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史記·夏本紀》)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秦漢之前的地圖看看就好,沒法較真


夏朝的立國:禹徵三苗和塗山立威。

禹成為天子之後,邀請賢者皋陶和益佐理政事,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的同時,嚴厲整飭社會秩序,並制定了嚴格的律法。史書中稱禹曾巡視天下,其實主要目的在於征伐三苗和立威於諸侯。

三苗是炎帝縉雲氏之後,姜姓,與歡兜、共工、鯀合稱為“四罪”,是從傳疑時代就開始出現、並與中原部落征戰不休的古老部落族 。當禹建夏國時,三苗大概居於長江流域:

“吳起曰: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以天子在北,故洞庭在西為左,彭蠡在東為右。今江州、鄂州、嶽州,三苗之地也。”(《史記正義·卷一·五帝本紀第一》)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在4千多年前,我們中絕大多數人的家鄉還屬於“四夷”的地盤

禹的運氣不錯,他打算征討三苗的時候大概正趕上後者遭遇了地震、水災等自然災害,禹趁機進行祭祀活動,標榜受命於天:“濟濟有群,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以徵有苗。”(《墨子·卷四·兼愛下第十六》)於是他的軍隊士氣大振,一舉擊敗了自堯舜時代起就始終威脅中原文明的三苗部族:

“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龍生於廟,犬哭乎巿,夏冰,地坼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振。高陽乃命玄宮,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徵有苗,四電誘袛,有神人面鳥身,若瑾以侍,搤矢有苗之祥,苗師大亂,後乃遂幾。禹既已克有三苗,焉磨為山川,別物上下,卿制大極,而神民不違,天下乃靜。則此禹之所以徵有苗也。”(《墨子·卷五·非攻下第十九》)

至於立威於諸侯,則主要指塗山之會。

禹建都陽翟之後,召集夏與四夷的部落首領會於塗山(今安徽蚌埠),史稱執玉帛而來的有萬國(大國執玉,小國執帛)。史書中的記載雖然誇張,但也證明禹的聲威遠勝於唐虞時代:

“至於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是以《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於西垂……四海之內,則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經名山五千三百五十,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以供財用,儉則有餘,奢則不足。”(《後漢書·李賢注·志第十九·郡國一》)

而且為了立威,傳說禹不但殺掉了遲到的防風氏首領,還下令鑄九鼎置於陽翟,以示他作為九州之主的象徵。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禹貢》雖是後人託名而作,但禹貢九州卻是華夏疆域的基本盤無疑

塗山之會在後世被普遍認為是夏朝立國的標誌性事件。


從禹的兒子啟開始,建立了父死子繼的帝王傳承製度。

後來禹在東巡途中死於會稽山,他的輔臣益曾短暫執政。不過據說諸侯都懷念禹的功績,不怎麼待見益,便推舉禹的兒子啟繼位為天子,從此父死子繼成為了歷代王朝帝位傳承的正統制度,宗親禪讓制徹底被終結: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史記·夏本紀》)

不過這一過程顯然不可能像史書描述的那樣眾望所歸。啟繼位後不久,便有有扈氏不服,與啟大戰一場,這就是著名的甘之戰:

“大戰於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予則孥戮汝。’”(《尚書·夏書·甘誓》)

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啟“遂滅有扈氏,天下鹹朝。”(《史記·夏本紀》)於是啟穩定了自己的統治,正式稱為“夏後啟”——夏朝君主生前稱後,死後稱帝。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甘之戰是奠定華夏民族4千年王朝史的決定性戰役


夏朝的轉折點——太康失國與少康中興。

啟在位9年後卒,子太康即位。不過太康這傢伙對於當天子沒什麼興趣,酷愛打獵,曾經連續打獵100天不回家,於是東夷之地的有窮氏諸侯后羿(不是射日的那個傢伙)趁機叛亂。打不過後羿的太康被迫遷都於斟鄩(今河南鞏義附近),並傳位於弟仲康,仲康傳位於子相,而相又一度把國都遷到了商丘(今河南商丘)。

夏朝的這幾位天子沒完沒了的把國都搬來搬去,不是因為窮奢極欲,而是走投無路——史書中雖然明說,但很容易看出這是被后羿一路追殺的結果,而此時的后羿實際上已經奪取了夏朝的大權,史稱后羿代夏。不過後羿這傢伙也不是什麼好鳥,跟太康一樣正經事不幹就喜歡打獵,結果被他的親信寒浞殺死了:

“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獸,棄其良臣武羅、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讒子,伯明後以讒棄之,而羿以為己相。寒浞殺羿於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三家注史記·卷二·夏本紀第二》)

此後,寒浞又殺掉了相而篡夏,夏朝自禹至相不到百年,國統就幾乎斷絕。不過就在這危急時刻,夏朝近500年國祚裡最偉大的人物——少康誕生了。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少康復國的過程精彩紛呈,充滿了血腥和陰謀

少康是相的遺腹子,母為有緡氏,在逃亡途中於有仍(今山東濟寧)生下了少康。少康長大後,為了逃避寒浞的追殺又跑到了虞地(今河南虞城)投奔有虞氏。有虞氏的首領虞思讓少康擔任庖正(掌管飲食之官),並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並送給少康田一成(地方圓10裡為1成)、眾一旅(兵士500人為1旅)。少康後來就是依靠這一成一旅起家,聯繫到四處逃亡的夏臣伯靡,收服了斟灌氏、斟尋氏等部落逃散的族人,發展了自身的武裝力量。然後“使女艾諜澆,使季杼誘豷,遂滅過、戈,復禹之績”(《左傳·哀公元年》)——女艾是個妹子,不但是中國最早的女間諜,也是世界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女間諜,被少康派到寒浞的兒子澆那裡臥底;季抒則是少康之子,用計誘殺了寒浞的另一個兒子豷,可見少康在復國的過程中採取了很多以弱勝強的詭詐手段,一定充滿了艱辛和危險。

寒浞失敗被擒,被伯靡凌遲而死,至此將夏朝折騰得幾乎覆亡的東夷有窮氏徹底玩完,夏由此復國,後世稱之為“少康中興”。


夏花盛開的標誌——九夷來朝。

少康後傳子抒,抒又傳於槐。槐即位後,有九夷來朝。

九夷者,是居住於泗水、淮水之間的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等不甚開化的落後部落,自然不會無緣無故的跑來朝拜夏後,這必然是通過戰爭等手段征服的結果——這是夏朝最為輝煌的時代,說明其勢力已經拓展到了東海之濱。從五帝到夏禹,華夏民族的異族對手如苗、黎等族都位於中原的西方,繼苗黎被征服之後,又收服了九夷,說明夏朝向東方的發展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少康中興的輝煌達到了最頂點。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因為帝槐的緣故,後世常以槐花象徵夏朝

黃色的槐花象徵著夏王室,帝槐又名帝芬——這個名號告訴我們,他在位的時代,是夏朝的“槐黃時代”,是夏王朝之花盛開得最為絢爛芬芳的時節。


盛極而衰——從孔甲亂夏到夏桀暴政。

夏朝的第14位君主孔甲淫亂無度,使得國內大亂,夏王室威望不再,諸侯紛紛叛離,夏政由此一蹶不振——《國語·周語下》中有“孔甲亂夏,四世而隕”之說,孔甲之後經三代傳到了履癸,果然亡國。

履癸這個名字是不是很陌生?不過他的諡號很有名——桀,史稱夏桀。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古人可能在偷懶——關於桀紂胡作非為的描述高度相似

履癸暴戾無道、驕奢淫逸。傳說他寵愛有施氏之女妺喜,又愛岷山氏二女琬、琰,營建傾宮瑤臺,作酒池肉林,殺忠臣關龍逄。太史令終古哭諫履癸,履癸不聽,於是終古亡奔於商。

商是東方的一個諸侯,子姓,居住於今天的安徽亳州到河南商丘一帶。自孔甲失德,商的首領就發現了機會,有意的擴張勢力。自上甲滅有易以後,勢力逐漸發展壯大,到了主癸為首領時,商已經是一個有實力與夏分庭抗禮的大諸侯國了。

主癸死後,他的兒子成湯繼位為商侯,建都商丘,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擴張,許多諸侯叛桀而歸湯,有不服從的,成湯就出兵討伐,終於引起了桀的注意。於是桀在位的第22年,詔成湯入朝並囚禁於夏臺,不過成湯的左右相伊尹和仲虺看出了桀是個貪財好色之徒,便賄以大量的財寶美女。目光短淺的桀高興之下便釋放了成湯,這下子引起了諸侯的極大恐慌,“諸侯由是叛桀附湯,同日貢職者五百國。”(《太平御覽·卷八十三引帝王世紀》)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夏桀釋成湯、殷紂放姬昌——古人就這麼好騙?

而成湯也因為這次屈辱的經歷,更加堅定了滅夏的決心,很快就糾集軍隊滅掉了對夏忠心耿耿的顧國、韋國和昆吾,並以停止朝貢試探桀的反應。不過試探的結果不太理想,桀調集九夷大軍攻商,於是成湯馬上認慫,恢復朝貢並請罪,這才消除了桀的戒心。

不過桀的反覆無常和殘暴統治最終使得九夷對其失去了信心,不再聽從他的調遣,成湯等待已久的機會終於到來了。

公元前1666年,成湯誓師伐夏,與桀大戰於鳴條之野(今山西安邑)並大勝之,桀向東南方逃跑,成湯緊追不捨,最終將其俘虜,並流放於南巢(今安徽巢湖),3年後鬱鬱而終。

極簡夏朝史——那個因遙遠而陌生的朝代,其實極其精彩而絢爛

鳴條之戰……參看牧野之戰大體也沒什麼毛病

這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次貴族發動的改朝換代事件,史稱“成湯革命”。而夏朝這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歷14世、17主,經471年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