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它就是我心中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在第91屆奧斯卡頒獎禮上。

聚焦種族平權問題的電影《綠皮書》,包攬了本屆奧斯卡的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創劇本三個大獎,可隨之而來也引發的不小的爭議。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一邊是影片榮膺大獎風頭無量,一邊卻是主流媒體的口誅筆伐。

畢竟,《綠皮書》可以說是一部集好萊塢主旋律與政治正確之大成的電影。

更有不少毒舌評論稱:

又是最差的一屆奧斯卡頒獎禮!

但在迷影君看來,這部《綠皮書》固然是一部好萊塢式的套路片。

但如果你只看到了“政治正確”的話題,顯然低估了這部拿下去年豆瓣最高評分的神片!

綠皮書

Green Book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綠皮書》導演是好萊塢著名喜劇導演彼得·法雷利

曾經拍攝過《阿呆與阿瓜》、《我為瑪麗狂》等紅極一時的經典喜劇,也曾經遭遇事業低谷,拿過金酸梅最差導演大獎。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這部《綠皮書》正是他蟄伏多年後自編自導的野心之作。

影片雖然是一部講述黑人平權問題的商業劇情片,但導演法雷利多年還是成功地運用他熟悉的喜劇元素來包裝這個較為沉重的主題,整體基調輕鬆並不沉悶。

以至於很多人看完都評價說:

這是近十年來最有趣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電影根據真人真實改編,片名“綠皮書”,全稱為《黑人駕駛者綠皮書》(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指的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一本非裔美國人在美國境內旅行必備的生存手冊。

這本手冊的誕生是源自於當時美國白人社會對於黑人們的種族偏見和歧視,導致很多餐館和旅店都不接待黑人客戶,由此才衍生了這種專門服務黑人群體的旅行手冊。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所以這本綠皮書的內容越詳細越豐富,就越表明了當年美國社會種族鬥爭問題的形勢之嚴峻。

《綠皮書》的故事背景就設定在黑人平權運動高潮的六十年代,故事圍繞著一位黑人鋼琴家謝利和白人司機託尼一起驅車前往南方巡演的旅程展開講述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1962年的紐約。

在夜總會當打手的託尼·利普(維果·莫騰森 飾),是一名性格粗豪、信奉暴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油膩中年男人。

雖然性格有些混不吝,但回到家裡的託尼絕對是一名好好丈夫,承擔著全家人的生計問題。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迷影君很難相信託尼的扮演者竟然就是《指環王》系列中的男主角“人王”伊拉貢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為了塑造好這個角色,維果增重了36斤,將一位在夜總會看場子的混混的形象演的入木三分。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因為託尼工作的夜總會暫停營業,這讓他急需一筆錢來維持家裡開銷。

就在這時,託尼意外接到了一份做司機的工作,開車送著名的音樂家唐納·謝利(馬赫沙拉·阿里 飾)到美國南方巡演。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飾演音樂家謝利的是曾剛剛憑藉《月光男孩》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黑人實力派演員馬赫沙拉·阿里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有賺錢的機會,託尼當然不會放過,可唯一問題是——

這位音樂家是一名黑人。

而託尼對黑人族群並沒有太多好感,甚至連來到家裡施工的黑人工人喝過水的杯子,他都會扔掉。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可生計所迫,託尼還是這份工作,載著鋼琴音樂家謝利去巡迴演出,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公路之旅。

他們要去的目的地是種族歧視最嚴重的美國南部地區,為了安全,他們帶著一本綠皮書上路了……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就像很多的公路電影一樣,《綠皮書》大部分情節都圍繞著兩位性格與出身截然不同的主角之間一路上的化學反應而展開。

一位是出身上流社會、擁有三個博士學位的高知音樂家,一位是混跡底層、粗魯不堪的意大利裔白人混混。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原本他們應該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可卻因為這份工作契約而被綁定在了一切。

兩人之間在地位階層和性格方面的巨大差異,勢必會造成彼此間的齟齬與衝突,卻又在共同去往遠方的旅程中彼此和解,並學會了理解和尊重。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電影設計了一對相當具有戲劇衝突的人設,並從影片的第一幕開始就花費了大量的細節來塑造刻畫兩個人之間種種差異。

不管是託尼在夜總會滿嘴跑火車的性格,還是偷偷把家裡黑人用過的杯子丟棄的細節,亦或是在成為司機後仍不願幫忙搬運行李。

這些細節和行為特徵,都巧妙得展現了一位帶有種族歧視和喜歡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的中年白人形象。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觀眾不免會好奇,這樣一個粗魯邋遢的自大狂,同時又是種族偏見者,何以能夠和黑人老闆和平相處兩個月的時間呢?

相較於以往很多探討種族平權議題的電影而言,《綠皮書》的故事其實並不算苦大仇深。相反,影片有意地製造了一種荒謬的反差感顯得更加通俗卻不流俗。

最有趣的地方在於——

黑人老闆與白人司機之間的主客關係的錯位。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主角唐納·謝利博士住在紐約最頂級的音樂廳的樓上,坐擁常人無法企及的豪宅。

兩位主角的第一次見面也充滿了反差感,謝利博士坐在華麗宛如王座的椅子,而託尼則坐在較低的座位。

高高在上的是黑人而非白人,電影從一開始,就

顛覆了很多觀眾對於美國曆史的種族階級地位的刻板印象。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除了地位階層和種族的差異之外,還有橫亙在兩人之間文化和性格上衝突:

上流社會的生活要求謝利博士一定要端莊優雅,可天才的盛名卻帶來的是失敗的婚姻和孤獨的內心世界。

即便已經享譽盛名,卻因為自己的種族和膚色而承受著各種偏見和歧視。

每天都要獨自在房間裡喝完一瓶蘇格蘭威士忌,或許是他唯一能應對內心深埋的孤獨愁苦的辦法。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與之相比,託尼的生活雖然落魄,但卻快樂簡單許多。

他不在乎別人給他取的“大嘴”的外號,始終我行我素,即使沒什麼文化錯字連篇,卻依舊堅持經常給妻子寫信。

託尼看不起謝利的黑人膚色,而謝利也對託尼代表的底層階級充滿鄙夷。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明明彼此互相看對方都不怎麼順眼,卻又不得不依靠對方共同上路,兩人常常鬧得一發不可收拾。

而真正瓦解兩人心房的,卻是一桶炸雞。

這也是迷影君覺得全片最有趣的一場戲。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誰也沒有想到鼎鼎大名的鋼琴家居然沒吃過炸雞,難道是因為他吃不起嗎?

當然不是!

因為謝利太在意自己的膚色和種族問題——

他在竭力的避免自己的身上,也出現那些社會對於黑人們的“偏見”。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所以他只談白人們喜歡的音樂,拒絕所有讓自己“看起來像黑人”的行為,例如吃炸雞,或是邊抽菸邊喝酒邊表演的演出形式等,這些都是他內心自我逃避的表現。

在黑人群體看來,穿著筆挺西裝,彈奏古典音樂,出入上流社交場合的謝利不像大多數黑人;

而對白人群體來說,不管謝利的學識與談吐多麼像白人,可他的膚色決定了他不能被白人真正地接受。

甚至就在美國的傳統價值觀裡,男性必須陽剛硬漢,而謝利優雅的舉止動作,又被認為不夠man……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正如影片中的一句臺詞:

如果我不像黑人,我又不是白人,也不夠男人,那麼我究竟是誰?

這句控訴,幾乎道盡了美國社會種族歧視和社會偏見等現象。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而另一方面,因為這場勞務合約,白人託尼和黑人謝利被綁在了一切,因而不得不一起經歷了黑人群體在南部地區所遭遇的種種歧視和不公正待遇。

但也正是通過這樣一段獨特的旅行,兩個陌生的靈魂漸漸熟悉和了解彼此——

從最初對峙、試探直至最終和解,完成了兩個中年男人之間的心靈救贖。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儘管影片的結局不免有些套路,但不得不說,編劇和導演對於影片故事節奏得拿捏非常到位,尤其是託尼寫家書的情節收尾呼應,呈現悲劇性歷史裡中的歡笑與情感。

故事的結尾,回到紐約的聖誕節夜晚,謝利博士主動來到了託尼的家。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博士感謝託尼的妻子說:

謝謝你跟我分享你的丈夫。

而託尼的妻子則說:

謝謝你幫他寫信給我。

它就是我心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影片至此已經超越了種族議題的範疇,讓影片的主題變得更加多元,黑人需要理解和尊重,而每一個孤獨的靈魂都需要撫慰和關心。

電影沒有刻意製造矛盾衝突,也並沒有過度拔高價值觀,只是用一段娓娓道來的故事搭配淡淡的幽默感,便已經自然生髮出溫暖人心的力量。

這樣的電影,值得五星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