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作為徒弟和妹夫《傳習錄》發起人,徐愛從王陽明處學習到了什麼?

作為徒弟和妹夫《傳習錄》發起人,徐愛從王陽明處學習到了什麼?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弟子們合撰的,分上中下三篇,上篇第一部分是門人徐愛撰寫的。徐愛是王陽明的妹夫,也是王陽明的得意弟子,他畢生對王陽明以師相稱,不敢以妹夫的平輩身份來交往。

王陽明

1、傳說中的王陽明

徐愛既是妹夫又是徒弟的雙重身份,因而他得以近距離接觸王陽明,瞭解真實的王陽明。但是很多人沒有接觸過王陽明,而他大名鼎鼎,江湖上有很多關於他的傳說。

傳說中的王陽明是怎麼樣的呢?傳說他年輕時豪邁不羈,七歲時可以把象棋當飯吃,只要有象棋下,他可以不用回家吃飯。

十一歲會作詩,詩才勝過他爺爺竹軒翁的一班朋友幾十年的功力。

十五歲出居庸關,混入胡人隊伍一起騎射,他的箭法百步穿楊,弓開如滿月,箭去似流星。

他當過遊俠,曾經揹著一把寶劍闖蕩江湖,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他的佛學水平精湛,他幾年的功力勝過別的和尚幾十年的參禪,搞到別人都不好意思在和尚隊伍混下去,然後還俗了。

他的道法水平已經開通千里眼,能夠看見千百里外的事物。

他自以為很了不起,喜歡標新立異,譁眾取寵。

王陽明故居

2、真實的王陽明

徐愛同學開始聽說王陽明,也是認為他喜歡標新立異,譁眾取寵。為了挑戰和驗證王陽明,他查閱過的書籍,堆起來比人還高,翻看過的竹簡可能有兩噸重,找到無數觀點來質疑和刁難王陽明,都被他輕而易舉地化解。徐愛知道自己遇到了真正的高人,於是俯首拜師,同時還娶了他妹。

徐愛跟隨王陽明多年,近距離接觸所認識到的王陽明是什麼樣的呢?

他聰明絕頂,平易近人,和藹可親,不修邊幅。

他知識淵博,學問深不可測,喜歡講學,課堂幽默,深入淺出,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好老師。

他在貴州龍場待了三年,在困境中安處的能力、修養靜心的能力、《尚書》的四句訣“惟精惟一”,都已經修煉得出神入化。

徐愛說那些世之君子,陽明先生的真才實學擺在他們面前,他們視而不見,盡是糾結那些無關痛癢、雞毛蒜皮的東西。擺一隻千里馬在他們面前,他們只會評價馬是公是母、顏色是黑是黃,至於是否是千里馬,能否日行千里,他們則不屑一顧。徐愛的話很文雅,實際是罵人不帶一句髒話。徐愛隱含的意思是說,那些世之君子,如同是公雞撿到珍珠,認為珍珠不能飽腹而無用;如同項羽認為韓信只適合當小兵,不適合當大將軍;如同袁紹認為郭嘉、許攸才能不足以當謀士。真是有眼無珠。徐愛只差沒說:做人做到這個份上,不如拿塊豆腐撞死算了。

王陽明故居

那麼徐愛跟著從王陽明,從他身上學習到了什麼呢?

3、程朱理學

南宋的朱熹很看中《大學》和《中庸》,原先他們都是《禮記》裡面的章節,朱夫子專門給他們寫了註釋,並且從《禮記》中抽取出來,單獨成書。後來這些都成了科舉考試指定的官方教材。明朝可不像現在這樣,滿大街都有考試教材賣,並且到處都是培訓輔導班。科舉考試教科書雖然只有很少的幾本,畢竟人的智力有高低,遇到的老師水平也參差不齊,並非每個人都能讀懂那些教材,包括徐愛,教材中的很多知識他也讀不懂。朱夫子教材中讀不透之處,得以請教王陽明。王陽明教他們的,已經超越科舉考試大綱了。

王陽明故居

4、王陽明心學

《大學》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格物致知”等。王陽明給學生詳細地講解。

(1)什麼是明德和明明德?

明德就是天理,明明德就是存天理。

天理的同義詞是道心。

天理的反義詞是人慾。

人慾的同義詞是私慾、私意、物慾、人心。

吃喝拉撒算不算人慾或者私慾?朱夫子的教科書上已經說正常的吃喝拉撒不算人慾,如果你非得一頓飯吃萬元以上就是人慾。如果你有一位伴侶則不算人慾,如果你非得腳踏兩船或三妻四妾就是人慾。

王陽明故居

(2)什麼是親民?

朱夫子說不是“親民”,而是“新民”,他做過考證。王陽明堅信是“親民”,他同樣也做過考證,考證了《大學》、《論語》、《尚書》、《孟子》,他的考證資料旁徵博引,洋洋灑灑,一看就是學術派的老師。親民字面意思是親愛百姓,親民還兼教養的意思,不但要親愛他們,還要教化他們,幫助他們成長和提升,王陽明可是以之為己任。

王陽明故居

(3)什麼是止,什麼是至善,什麼是至於至善?

止可以理解為目標,“知止而後有定”的意思是知道目標後心就安定。至善就是天理,就是不含任何私慾。止於至善就是時時刻刻頭腦中不含雜念,時時刻刻不含私意,只有天理。知曉了“至善”和“止於至善”,就知道格物功夫該怎麼做了,無非就是克除私慾,天理和私慾不兩立,心中私慾克除少一分,天理自然就增多一分。

至善只在心中求,對天下所有的事理,是否完備,是否能窮理呢?先生說是的,因為世界上沒有心外之理、心外之物。你知道投影機的原理嗎?只要投影源內容精彩,投影在屏幕上的電影必然精彩。如果內心是至善,投射出來的行為也是至善,如果內心是至善,純然天理,沒有一絲一毫的人慾間雜,全然是盡孝之心,那麼闡發在侍奉父母,必然是孝順。也許有人問,至善、天理跟現在的物質文明有什麼關係,這東西能生產出一部手機嗎?如果你的心是至善的心,毫無雜念沒有私慾,念念不忘存天理,念念不忘做最優秀的手機,這樣的狀態,這樣的精神,這樣的魄力,這樣的人,這樣的團隊,你說能否成事呢?陽明先生只是指出了一個方向,至於相信與否,能否找到路,那是個人之事。

王陽明故居

(4)什麼是格物?

朱夫子說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研究事物把其背後的道理法則悟出來,就是格物。有道理嗎?非常有道理。有可行性嗎?幾乎沒有。以明睿天授的王陽明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連個竹子的屁道理都沒有格出來,還搞得自己大病一場。天下事物萬萬千千,誰吃飽飯撐著沒事幹去格萬千事物嗎?朱夫子此路不通。這裡注意,這是對事不對人,這裡只是否定朱夫子的格物之說,並非否定朱夫子這個人,並非否定朱夫子的學問,並非否定程朱理學。

上面已經討論了至善和止於至善,其實格物就可以一言而喻了,格去心中物慾,存養天理的過程就是格物。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體之正。也就是格物。普通人心中並非純然天理,而是有很多私慾所障礙和矇蔽,需要格物的功夫,來格除私慾,迴歸天理,迴歸良知。如此,心之良知得以生髮和展現,沒有阻礙,因而能夠充塞天地、流行四方,這便是格物致知,知致則意誠。陽明先生已經把《大學》跟《孟子》的“心性論”互相印證。

王陽明故居

(5)知行合一

如果認為知和行是兩碼事情,不能做到合一,那是因為被私慾矇蔽了,沒有見到知行的本體。沒有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陽明先生還是用《大學》來舉例分析。《大學》有“好好色”、“惡惡臭”,見好色是知,愛好好色是行,見到好色自然就愛好好色,並非見到後,又專門立一個心去愛好好色。聞惡臭是知,厭惡惡臭是行,聞到惡臭自然就厭惡惡臭,並非聞到後,又專門立一個心去厭惡惡臭。如果惡臭在前,某人感冒鼻子不靈,沒有厭惡惡臭,只是因為他不知道有惡臭。說某人知孝知悌,必定是他已經行孝行悌。明白了知行的本體,說一個知,已經包含了行,說一個行,也已經包含了知。

既然知和行是一體的,為何古人還要創造出知和行兩個概念,不是多此一舉,畫蛇添足,誤導後人嗎?

存在即有理由。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的目標,行是目標達成的必須動作。知是行的出發點,行是知的成果。

只因有些人懵懵懂懂,胡亂去做,不清晰目標和願景,不曉得反省,對這種人,要強調一個“知”字,這樣他的行才能有正確的結果,並非胡作非為。

還有一種人,只會懸空去想,常常做白日夢,對這種人,需要強調一個“行”字,這樣他的知才是能落地的真知,並非假大空的大道理。

知和行兩個單獨的概念,是古人不得已而補偏救弊的說法。如果明白了知行的本質,知中已經包含行,行中已經包含知,是為知行合一。

王陽明故居

(6)文中子和孔子修撰經書

文中子在《三字經》中被稱為跟老子、莊子、荀子、揚雄並列的五子之一,然而在明朝很多人罵他。徐愛拿他跟韓愈比較,先生說韓愈文采好,而文中子是大儒。然後談到文中子效法孔子修撰經書,文中子這一舉動,使得自己被世人從隋末唐初罵到明朝,罵足幾百年。王陽明一旦開口說話,特別是說到興奮處,常常停不住口,這次跟徐愛聊了幾個小時,從文中子效法孔子修撰經書的社會背景環境和他的初衷,聊到春秋時期的社會背景和孔子修撰經書的初衷,以及孔子是如何修撰的。

這樣兩相對比,都是出於皇權旁落的亂世,天下戰爭頻仍,各種異端邪說紛起,人心不知所從,有志之士如孔子和文中子,希望通過修撰經書來達到撥亂反正的社會效果。孔子是成功了,而文中子卻被罵了幾百年,王陽明挺認可和同情文中子的,也許是王陽明從文中子聯想到自己的處境,自己也是在思想上撥亂反正,然而遭到世人很多的非議和誹謗,根據自己的良知,陽明先生又必須這麼做,功過後人評。

先生繼續講五經的作用,並且認為,經過近兩千年的流傳,歷史上大量的戰爭破壞、焚書坑儒等惡劣歷史事件,五經已經不完全是孔子當初修撰的版本,有些小地方已經有差異。例如《詩經》三百篇,有些部分被秦始皇燒掉,已經找不到孔子完整的原版三百篇,後人胡亂找了一些詩篇補足三百之數。王陽明的猜測是有根據的,因為某些詩篇不符合孔子修撰的主旨。

王陽明

徐愛是幸運的,有幸能夠待在聖人的身邊,接受聖人的親自教誨。而徐愛又是不幸的,在三十一歲的青春年華就逝世了,否則,他能夠給世人流傳更多有價值的資料。《傳習錄》的成書,最初就是由徐愛發起的,今人有幸能讀到此書應該感謝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