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老天爺是最高神位,是誰敢把天帝拉下馬,與百姓草木並列?

​老天爺是誰?

中國神話傳說中天上的主神,這是上古時期的含義。那麼這個老天爺到底是誰?從周朝開始昊天成為周朝至尊神,儒教獨尊後,這種信仰被歷代王朝沿用,成為華夏曆代國家正統祭祀的最高神。昊天上帝稱皇天上帝、上帝、帝、老天爺,他是自然和下界國家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作為臣工使者。

孔子:天是不可動搖的終極信仰

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思想裡,“天”是作為世界的終極根源的,就是萬事萬物到了老天爺那裡就到了最高最後的本原了,因此《詩經·大雅》中有“天生丞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之詩句。老天爺主宰一切,人間的統治者帝王因此被冠以“天子”名號。孔子認為這種天人秩序是無與倫比的,因此無比堅定地說“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在孔子心中,周禮是那麼的完備,他遵從周禮。

老天爺是最高神位,是誰敢把天帝拉下馬,與百姓草木並列?

事實正是這樣,孔子終其一生都是“克己復禮”,並且冒著被圍攻、被恥笑,被驅逐的風險,周遊列國,宣揚周禮,“累累若喪家之狗”。因此,老天爺作為天地之間最高的權威,孔子當然推崇備至。

孔子認為,周公制禮作樂,天下太平。功在周禮。周禮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的“天道”。所以孔子以克己復禮為仁,並將此作為終生追求之大道。這個大道講的是人倫秩序: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孔子認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禮是用來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的。

“禮”就是規矩,這個規矩有差別性,是因人而異的行為規範,所以“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天人秩序既定,天下人宜遵之。遵之,則天下可治;違之,則天下大亂。

老天爺是最高神位,是誰敢把天帝拉下馬,與百姓草木並列?

老子:“道”是天地萬物的終極信仰

孔子、老子對於世界的本原,其不同處在於“禮”和“道”。老子的宇宙觀是“道生一切”,天地萬物平等,同出於“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這個混然一體的東西就是“道”。“道”是終極的存在,無始無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而天呢?“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風再大,雨再強,也不會一整天不停,所以說即使老天爺的作為也有它本身的限制,受限制就無法作為至高至大的存在。因此,只有獨立而不改的“道”才是宇宙的本原,萬物的初始。

孔子把“天”當做宇宙的最後根源,老子以“道”代替“天”作為宇宙的本源,而把老天爺降格為和“地”並稱的存在物。而且,天地萬物沒有什麼等級差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不論是人還是動物,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也不論是君王還是百姓,在“大道”面前一律平等,沒有高低貴賤,沒有等級差別。

老天爺是最高神位,是誰敢把天帝拉下馬,與百姓草木並列?

莊子《秋水》篇中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沒有貴賤之分。之所以人有貴賤之分,是因為人有主觀意願,有偏私,因此會天然地認為,“難得之貨”當然高於“芻狗”。而老子卻認為,天、地、人、芻狗等等萬物,在“道”面前,不分彼此,沒有貴賤、差別。

修養的境界

儒家強調德行修養,強調人格的至善至高,認為“君子”品德或者“聖人”境界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最終達到“天人合德”。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修煉的過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循序漸進,臻於至善。

這個修煉是在“三綱””五常”的框架之下進行的,核心是“重仁尚禮“。孔子尚仁,強調仁者愛人,必須克己以復禮,“仁”的核心標準是對他人的尊重和具備同情心,修行的守則是對自己的剋制和約束,以此來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

而老子的人生最高修養是“無為”,核心是道法自然,老子主張自然和諧,道法自然,以無為修身治國。道家不把聖人的修為或者君主至尊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而是崇尚返璞歸真。

老天爺是最高神位,是誰敢把天帝拉下馬,與百姓草木並列?

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是循道而為之,順其自然不要妄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為人處世順其自然而心無所私,恣意妄為,注重以德化人而不尚空談。像“道”那樣,任憑萬物自然興起、盛衰而不干涉、不佔有、不圖報、不居功。

其實,孔子與老子,出發點是一致的,都是立足於建設和諧社會,只是孔子以周禮為終生追求,奉天而尊君,老子以自然之“道”為最高信仰,尊道而貴德;一個以“人”為中心建立尊卑有序的社會人倫秩序,一個以“道”為中心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秩序。但孔子強調等級觀念,老子主張平等觀念,因此一個受到尊崇,一個不被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