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6 趙括的悲哀在於,他尚未走上長平的戰場,失敗就已成定局

公元前260年,和談的希望破滅後,在主帥廉頗堅壁清野,固守不出的戰略指導下,趙軍依然被秦軍數次擊敗,再加上

糧食供應吃緊,趙孝成王趙丹坐不住了,怒火中燒的年輕人數次派出使者到前線指責廉頗消極避戰。久經戰陣的廉頗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姿態對趙丹的憤怒置之不理。

一門心思防守的廉頗不但讓他的小老大趙丹很蛋疼,也讓軍需同樣吃緊的秦國很受傷,雖然趙國已經露了怯,但秦國實在是豎敵太多,萬一那個慫蛋突然血氣上頭要報仇雪恨,在這個節骨眼上撲向秦軍,那就真的悲劇了。

趙括的悲哀在於,他尚未走上長平的戰場,失敗就已成定局

廉頗

於是,應侯範睢讓人攜重金在趙國玩起了反間計,散佈謠言說:“秦國最怕的就是馬服君的兒子趙括!廉頗好對付,要不了多久他就會投降。”趙丹本來就因為廉頗對他的無視有些不爽,順著這一波輿論,還真的宣佈要用趙括代替廉頗主戰長平。

這下,廉頗的老朋友藺相如同志坐不住了,跑去跟趙丹說:“大王您因為趙括的名氣而重用他,就像粘住調絃的琴柱再彈琴。他只知道死讀他父親的兵書,那裡知道什麼叫隨機應變。”趙丹心想,就你會隨機應變,對他的話不置可否,依然堅持起用趙括。

話說這趙括從小學習兵法,自以為無敵於天下;經常和父親討論軍事,連趙奢也難不倒他,不過趙奢並不因此認為自己的兒子是軍事天才,反而經常打擊他的積極性。趙括他媽不願意了,問趙奢為何不看好自己的兒子,趙奢說:“帶兵打仗,那是出生入死的事,可那小子說起來跟玩兒似的,趙國不用他為將也就罷了;一旦用了,這小子肯定會把趙軍帶溝裡去。”

因此,當趙括準備出發時,趙括他媽給趙丹寫了一封信,說自己的兒子千萬不可重用

趙丹自掌權以來,給兒子求官的父母見過不少,說自己的兒子不頂事兒的這還是頭一回遇到,於是派人去問她為何會這麼說。

趙母道:“當年妾身侍奉他爹趙奢,他爹做將軍時,有幾十個部下都是親自招待,朋友更是多達數百人。大王和宗室賜給我們家的東西,他都拿去分給了下屬;一旦接受命令,就再也不過問家事。

可如今趙括剛當上將軍,就東向高坐,接受朝拜,手下都沒人敢抬頭看他;大王您賞給他的金銀綢緞,他也全拿回了家。整天都在看良田美宅,只要能買的全給買下了。大王您以為他像他父親,其實父子倆根本不是一類人,請大王千萬不要派他去前線。”

“老太太你就不要管了吧,這事我已經決定了!”趙丹派人傳話說。

“那萬一我兒子帶兵出了什麼差錯,希望大王不要讓妾身受到牽連。”趙母提出了她的要求。

年輕的趙括哭暈在廁所,心說:娘啊,我真的是你們親生的嗎?

而趙丹自然答應了趙母的要求。

趙括的悲哀在於,他尚未走上長平的戰場,失敗就已成定局

白起

秦昭襄王嬴稷聽說趙國讓趙括當了主帥,馬上暗中安排武安君白起做了上將軍,接替王齕為秦軍主帥,以王齕為副將,並嚴令軍中:“有洩漏武安君為將者斬!

趙括到達前線以後,全面否定了廉頗的防守戰略,更換將領,主動出擊,攻打秦軍。白起設下兩路伏兵伺機而動,然後假裝敗退,趙括不知是詐,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前,營壘內的秦軍頑強抵抗,趙軍久攻不下。此時,秦軍伏兵盡出,一路兩萬五千人,堵住了趙軍的歸路,另一路騎兵五千人,切斷了趙軍營壘間的通道。趙軍自此一分為二,糧道斷絕。

白起又派輕裝精銳襲擊趙軍,趙軍對戰失利,只得就地築起營壘,堅守待援。嬴稷聽說趙軍糧道已斷,親自到河內徵發十五歲以上百姓前往長平,以阻斷趙國的救兵和糧草。

眼看著長平堆積的近百萬大軍,其它諸侯國無不毛骨悚然,他們意識到,此時無論秦、趙那一方如果在未受重創的情況下獲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未來,都將成為他們的噩夢。為了避免噩夢變成現實,齊國和楚國都聲言要支援趙國,讓天平恢復平衡。

收到消息的嬴稷對大臣們說:“聽說齊、楚兩國準備援趙,且看他們怎麼個援助法,如果三國真心聯合,我們就要做好準備從長平撤軍;如果他們各懷鬼胎,正好把他們一鍋端了。”

齊國自己說要幫忙,所以當趙國出現糧食短缺時,自然向齊國派出了借糧使者,奇怪的是,君王后和田建母子不知出於何種考慮,居然拒絕了趙國的請求。趙國使者滿臉無語的回國覆命。齊國臣僚也有很多人表示不解。

其中一個叫周子的人說:“趙國是齊、楚的一道屏障,就像嘴唇之於牙齒那樣,唇亡則齒寒;今天趙國滅亡,明天齊、楚就要倒黴。救趙就像捧著破瓦罐去澆燒糊了的鍋那樣迫在眉睫!

而且,援助趙國 ,可以弘揚道義;擊退秦軍,可以彰顯威名;因捨不得糧食而放棄做義救亡國,威卻強秦這樣一舉兩得的事,實在是不該。”雖然覺得他說的有些道理,但在矛盾中徘徊的齊國王室,最終還是沒有給趙軍送糧。

到了九月,趙軍已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暗中互相殘殺,以人肉為食。

走投無路之際,趙括下令將軍隊分為四隊,輪番上陣,衝擊秦軍壁壘,前後五輪仍未能突圍。情急之下,趙括親帥精銳上陣搏殺,被秦軍射死。群龍無首的趙軍迅速潰敗,四十萬大軍全數投降。

趙括的悲哀在於,他尚未走上長平的戰場,失敗就已成定局

長平之戰總示意圖

但好不容易拿下這場曠世決戰的白起卻陷入兩難之中。他明白,趙軍這飢腸轆轆的四十萬人之所以會選擇投降,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吃口飽飯,然而,他們吃飽了飯之後會做些什麼,卻很難預料。

更尷尬的是,白起並沒有能力餵飽他們,秦軍的糧草供應其實也早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如今消耗突然增加一倍,瞬間就頂不住了。而秦、趙兩國合計近百萬的青壯如果都沒了飯吃將會發生些什麼事,白起想想就脊背發涼。他甚至連派使者回咸陽和嬴稷商量的時間都沒有就做出了那個毀了他一世英名的決定

他對部下說:“我們本已佔領了上黨,但上黨的百姓卻不願意做我大秦的子民,都跑回了趙國。趙卒反覆無常,如不盡數殺之,日後恐生大亂。”於是,當天夜裡秦軍以安排吃飯為由,將趙國降卒引誘到預設的伏擊圈中,全數坑殺,只放回年幼者二百四十人歸趙。趙國前後死於秦軍刀下者四十五萬人,家家舉喪,人人衰絰,嚎哭嗚咽之聲數月不絕,天下震驚。

長平之戰,這場完成了戰國曆史最後轉折的戰爭,同時也是那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規模最大的殲滅戰,其慘烈程度,在全球冷兵器鬥爭史上也屬罕見。因此,兩千多年來,對於它的討論從未終止,筆者雖不才,但故事講到這裡,也想說一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趙母極力貶低自己親生骨肉這件非常不合常理的怪事。

古往今來,為人父母者,皆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我想趙母也不會例外,但當年輕的趙括當上趙軍主帥後,她卻極盡貶損之能事,幾乎將兒子說的一無是處,如果你說這是她真實的想法,筆者實在不敢相信。

趙括自幼醉心兵法,並非頑劣之輩;大概是因為受了父親趙奢的影響,有些嘴上不饒人,但這對年輕人來說也算不上太大的毛病;至於對部下襬官威,很可能是由於自己驟登高位,無軍功以服眾人,不得已而為之;而買良田美宅,也許是因為他也知道自己此去凶多吉少,希望給家人一個保障,從趙括最終戰死沙場來看,他也不像是貪圖享樂之人

凡此種種,筆者都能想到,趙母不可能想不到,她之所以這麼說,在筆者看來,最大的可能,正是

因為她和大多數人一樣,知道此戰的兇險,不希望自己的兒子年紀輕輕,殞命沙場。

而趙丹很顯然也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並沒有因為她的話而改變主意。萬般無奈之下,趙母退而求其次,請求趙家不要受到兒子的牽連,無非是希望給趙家留下一點骨血。

總之,在趙母對兒子近似刻薄的貶損中,筆者看到的,依然是一顆拳拳愛子之心。

趙括的悲哀在於,他尚未走上長平的戰場,失敗就已成定局

李牧

其次,我們再來聊一聊讓很多人心存疑惑的,趙丹為什麼不用李牧為帥的事。

由於李牧的生平在《史記》中的記錄缺少時間標識,我們很難準確的判斷長平之戰時李牧到底在幹什麼,但通過十五年後他在中原初露鋒芒,以及三十一年後他抗命不移交兵權被殺的時間推測,此時李牧大概二十歲左右,至多不超過三十歲,很可能尚未當上北部邊軍的主帥,趙丹是否知道有李牧這麼個人都很難說,自然也就談不上起用他。

進一步說,就算李牧年輕有為,此時已當上北軍統帥,大概也正處於堅壁防守,示弱匈奴,等待反攻時機,惹得匈奴和趙國上下都以為他是個軟蛋的階段。急於進攻的趙丹既不用廉頗,又豈會看得上同樣只顯示出防守能力的李牧?

況且,六十餘年後給初生的西漢王朝帶來極大威脅的匈奴,雖然史書記載不多,但豈是善與之輩?此時趙國以一國之力與匈奴對抗,

北部邊疆的戰場其實和長平戰場一樣,足以左右趙國的興衰,把李牧調到長平,由於後面我們將要闡述的兩個客觀原因,長平依然勝算微渺,還會造成北部威脅加劇,且不說趙丹不會這麼做,就算他下了命令,對自主權要求極高的李牧,也很可能出於全盤考慮而抗命不遵。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李牧和趙括比起來並沒有任何優勢,如果再加上趙奢在秦、趙兩軍中的赫赫威名,趙括顯然是更合適的人選,不用李牧,可謂理所當然。

趙括的悲哀在於,他尚未走上長平的戰場,失敗就已成定局

趙括

最後,我們來談一談大家最關心的趙國為何會慘敗的問題。在筆者看來,這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趙國上下低估了秦國東出的決心。

當嬴稷派王齕進攻上黨時,趙國君臣大概都認為這只是一場普通的邊境衝突,秦軍進攻幾次佔不到便宜自然就會退回去,所以毫無爭議的派出以防守著稱的廉頗為將,死守長平。也因此錯過了以最好狀態的趙軍與秦軍決戰的時機

誰料嬴稷志在天下,誓將趙國斬於馬下,掃清東出路上最大的障礙,不斷加碼長平,戰爭從單純軍事實力的對抗拖到了對趙國更不利的綜合國力對抗階段。

而在這個階段,年輕的趙丹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個錯誤,正是筆者要說的第二個原因。

二、趙丹不聽虞卿之言,放棄了拉攏楚、魏聯軍抗秦的最優策略,直接向秦國乞求和平,示弱於天下,失去了擊退秦國的最後機會。

進入綜合國力對抗階段以後,單憑改革不夠徹底的趙國,幾乎不可能戰勝耕戰立國近百年,物資儲備雄厚,又擁有巴蜀糧倉和水運之便的秦國。但如果在外交上處置得當,聯合楚、魏或者齊國,逼迫秦國撤軍還是有機會的。這一點,嬴稷在齊、楚兩國聲稱要援助趙國後對臣僚所說的話是最好的證明。

可惜的是,由於上述第一個原因,趙丹天真的以為,最多割點地賠點錢,秦軍就會退回去,所以直接派使者去秦國要求和談。而贏稷和範睢果然如虞卿所言,趁機將趙國的虛弱昭告天下,讓所有人都對趙國失去了信心,趙國也因此徹底失去了和平的機會

和談無望,糧草供應瀕臨崩潰,留給趙丹的路僅剩一條——在全面斷糧前,儘快尋求與秦軍主力決戰,結束戰爭。

在此危急狀態下,繼承了其父趙奢之勇,自認滿腹良謀,唯一敢和秦軍一戰的趙括走上了歷史的舞臺。犯下了第三個錯誤。

趙括的悲哀在於,他尚未走上長平的戰場,失敗就已成定局

長平之戰紀念館內景

三、趙括急於求戰,被白起分割包圍,導致趙軍連和秦軍拼命的機會都喪失了。

這個錯誤確實是趙括犯的,但責任卻不該由他一個人來背,就像我前面所說的那樣,當趙括主掌趙軍時,轉守為攻,速戰速決已是他唯一的選擇,因為趙國的補給再也支撐不下去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年輕的趙括才會有機會替下廉頗,至於所謂的中了範睢的反間計,不過是表象而已。

況且,範睢這所謂的反間計,跟賭博也沒什麼區別。

長平戰前的趙括雖然未曾證明自己的實戰能力,但也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他是個草包,萬一趙括和後來的票姚校尉霍去病一樣,一出手就技驚四座,秦國豈不是要吃不了兜著走。話說回來,他的出生、性格、生活作風及作戰風格還真的和百餘年後的冠軍侯霍去病有三分神似。

可惜的是,趙國糧草的極度短缺和秦軍主帥白起的老謀深算,註定了趙括既沒有迴旋的餘地也沒有絲毫犯錯的機會。倉促之中,一步走錯,既成死局,數千年來,為人笑柄。

但在這場幾乎註定失敗的戰役中,趙括的表現,其實也不乏可圈可點之處:

1、在最後的突圍中身先士卒,戰死沙場,無愧其父所稱道的一個勇字;

2、在斷糧四十六天,軍中已出現人吃人的情況下,維持幾十萬大軍沒有發生兵變,並且還能組織起有序的突圍,也算是趙括統帥能力一點明證。而他戰死之後,趙軍馬上就投了降,也從側面說明了他對趙軍的重要性;

3、在極度不利的情形下,雖然戰敗,但重創秦軍,使其損失過半,為其後的邯鄲之圍,嬴稷撤軍埋下伏筆。

當然,敗軍之將不足以言勇,雖然將趙國長平之戰的慘敗全都算到趙括頭上有失公允,但他中白起誘敵之計,導致趙軍被分割包圍也是無可辯駁的事實,這樣看來,被人嘲笑“紙上談兵”也算不上太冤,也許這正是有心功業的英豪們難免要付出的代價吧。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史記》

《戰國策》

《中國歷史地圖集》


漁樵故紙致力於以有趣的語言講述有趣的歷史故事,史實正而不悶,觀點奇而不歪。願大家一笑之後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