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武漢戰疫記:流調緝“凶”從源頭扼住病毒“咽喉”

武漢戰疫記:流調緝“兇”從源頭扼住病毒“咽喉”

(抗擊新冠肺炎)武漢戰“疫”記:流調緝“兇”從源頭扼住病毒“咽喉”

中新社武漢3月5日電 題:武漢戰“疫”記:流調緝“兇”從源頭扼住病毒“咽喉”

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

在戰“疫”一線,流行病學調查員(以下簡稱流調員)猶如偵察兵,抽絲剝繭拼接碎片信息,儘快找到感染源、摸清傳播鏈,為阻斷疫情蔓延贏得時間。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長童葉青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講述流行病學調查如何緝拿真“兇”。

若遲一分鐘,病毒便多“逍遙”一分鐘

童葉青介紹,從接到流調通知,流調員便進入高速工作狀態。第一時間去病房詢問病例、根據所獲信息出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找出密切接觸者。“所有確診病例都需2小時內完成信息直報,24小時內完成流行病學調查。”

爭分奪秒是為了和病毒擴散搶時間。童葉青說,儘快找到病例的傳染源、查清傳播鏈,進而採取針對性措施切斷傳播途徑,從源頭上扼住病毒的“咽喉”,這是控制疫情蔓延的關鍵。“尤其是出現聚集性疫情時,對指示病例(指聚集性疫情中率先發病的患者)的流調至關重要。若遲一分鐘,病毒便多‘逍遙’一分鐘,風險可想而知。”

“我們的團隊24小時待命,半夜去做調查是常有的事”,童葉青介紹,無論是隔離點還是ICU病房,流調員都要親臨疫情處置第一線。“和一位病人溝通至少要30分鐘,有時病人聲音微弱,湊近了才能聽清對方說話。流調錶也不能帶出,貼著玻璃讓病房外的隊友拍照保存。”

詢問病例是第一步,隨後整理信息、錄入數據庫、分析並撰寫調查報告,整個流程環環相扣。“隊伍中每個人都是‘戰時’狀態,困了就睡會兒,其餘時間基本都撲在工作上。”童葉青說。

看似不起眼的信息讓調查峰迴路轉

“你從哪兒來?去過哪些地方?和哪些人接觸過?”……流調員面對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做到“沙裡淘金”發現關鍵線索、成功緝拿真“兇”需要很強的綜合素質。

“流調員僅具備專業知識是不夠的,還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強大的邏輯推理能力。”童葉青說,“斷案”過程中獲取真實信息尤為關鍵,而有些人出於種種顧慮可能不願配合。“這時候我們要耐住性子把危害跟對方講清楚,配合調查既是保護自己,也是讓身邊與之密切接觸的親人朋友儘快接受隔離醫學觀察,減少傳播他人的風險。”

流調員也是“細節控”。童葉青記得,一次深夜和同事去病房調查一起聚集性疫情。“我們仔細詢問了很長時間,病人發病時間和傳播邏輯卻始終無法捋順”,最後病人回憶起一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發病前兩天參加會議時,鄰座一個不相熟的人有咳嗽症狀。”這一信息成為童葉青“破案”的關鍵,碎片信息最終形成完整的拼圖,這起聚集性疫情的首發病例隨之水落石出。

“通過調查才能窮盡所有的密切接觸者,為防控贏得時間”,童葉青說,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也將揭示傳染病流行規律,這對疫情趨勢研判及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專業支撐。

疫情形勢向好公眾防控意識不能鬆懈

現階段,湖北省疫情快速上升勢頭已得到遏制。童葉青認為,“疫情發展後期,需要開展精準的流行病學調查,要查明病例是否全部在管理視線中,更全面地查找、判斷和控制傳染源。”

“在一些重點場所和地區,我們要求做到‘一病例、一預警、一核實’,如此才能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童葉青說。

他表示,疫情趨勢向好並不意味著公眾可以放鬆警惕。“大家依然要戴口罩勤洗手,家中每天通風兩次以上,不給病毒可乘之機。”

自疫情發生以來,童葉青帶領的“流調隊”已在一線奮戰了60多個日夜。“等到全省的疫情完全結束,並做完後期的總結評估,我們的工作才能暫時告一段落”,童葉青說:“現在大家仍保持著滿格戰鬥力,疫情不退我們不收兵。”(完)

武汉战疫记:流调缉“凶”从源头扼住病毒“咽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