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張錦秋,星空因你更璀璨


張錦秋,星空因你更璀璨


文|金磊 張晶晶

  天上的星辰對我來說遙不可及,今天太空中有了一顆“張錦秋星”,這於我已經遠遠超出了獎勵、光榮的意義,而使我的精神得到了一次昇華。我,一名中國建築師將與宇宙同存,永遠眺望著中華大地繁榮昌盛,演進人類文明。——張錦秋

  從今年5月8日起,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建築設計大師、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張錦秋,在浩瀚宇宙中擁有了一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星星——“張錦秋星”。

  據瞭解,此次“張錦秋星”的命名,是經由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推薦、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申請,最終由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員會批准的。

  在命名儀式上,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宣讀了“張錦秋星”國際命名公報。“張錦秋星”是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於2007年9月11日在江蘇盱眙觀測站發現的。公報稱讚張錦秋是建築業中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應用於當代建築的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向張錦秋頒發命名證書。

  79歲的張錦秋在致辭時十分激動,幾度哽咽。她稱獲得命名的感覺“前所未有”,身為一名“將與宇宙同在”的中國建築師,感覺自己“精神上得到了昇華”。

  她說:“我要感謝三秦大地的哺育和父老兄弟提供的創作平臺,使我和我的團隊能實現一個個小小的夢想。”談及這份光榮時,張錦秋用了四個“屬於”來表達,她說:“這份光榮屬於中國的建築界,屬於古老而新生的陝西,屬於煥發青春的古都西安,屬於正在‘一帶一路’奮鬥的西部建築工作者。”


張錦秋,星空因你更璀璨

師承梁思成


  1936年10月,張錦秋出生於四川成都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二人均是建築系出身,長年累月奔波於各個橋樑、公路的施工現場。這樣的奔波,不僅培養了張錦秋良好的適應能力,也培養了她對於建築最初的感情。

  但成為一名建築家卻不是她最初的理想。與那個年代的許多青年才俊一樣,學生時代的張錦秋痴迷文學,幾乎讀遍了她在學校所能夠借閱到的所有文學著作——唐詩宋詞、三國紅樓、以及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羅曼羅蘭、巴金……借到最後圖書館老師告訴她,學校圖書館已經沒有更多的文學著作可以借了。

  她痴迷文學,深愛創作,自然而然地在心中做起了“作家夢”。

  1954年,18歲的張錦秋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雖然沒有繼續用文字創作,卻開始學習用磚瓦給城市寫詩。

  在清華,她一直在仰望著一個人——梁思成。在年少的張錦秋看來,對於整個系的學術和精神領袖,自己能夠遠遠地仰慕梁先生已經很幸運了。日後能夠直接成為梁公弟子,是當時的她萬萬沒想到的。1961年,張錦秋攻讀建築歷史與理論專業的研究生,師承梁思成。

  張錦秋對恩師的才華用了兩個詞來形容——“出口成章、倚馬可得”。

  1963年,梁思成從廣西考察回來,對古建築真武閣十分讚賞,要寫文章,約張錦秋去作記錄。

  “那是個上午,大晴天。梁先生的精神不錯,在書房裡邁著方步,一句一句地講,偶爾停下來推敲一下個別詞句,又繼續說下去。我一字一字地在稿紙上記。大約一堂課稍多的時間,他講完了,文章也成了。就這樣,幾乎沒有什麼改動,全文就刊登在當時的《建築學報》上。”回憶當時,張錦秋說,“就是在那天上午,我才知道什麼叫大學問家,我才對‘仰之彌高’這句成語有了更深的理解。梁思成先生給我樹立起了一個人生奮鬥的標杆,引導我一生為之努力。”


張錦秋,星空因你更璀璨

自作主張的畢業論文


  能夠得到梁思成的親自指導,是多少建築系學子求之不得的榮光。但張錦秋卻偏偏放棄了梁思成親定的畢業選題,自作主張了一把。

  張錦秋的研究生課題定向時,梁思成正在研究宋代的《營造法式》。作為中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築技術書籍,該研究工作意義重大。梁思成有意讓張錦秋參與這項工作,通過系領導徵求她的意見,沒想到學生卻是另有打算。

  原因是張錦秋早對古典園林著了迷。在接到梁思成的邀請之前,她參加了莫宗江帶隊進行的古建築考察活動,一起去了承德避暑山莊,以及無錫、蘇州、杭州、揚州、上海的古典園林。此行讓張錦秋對中式古典園林徹底為之傾倒,覺得“中國古典園林太有味道了,是取之不盡的寶藏”。

  “我想學這個,跟誰也沒有商量,就決定論文要圍繞古典園林選題。當即就這樣向領導作了答覆。”

  當時,這樣的答覆顯然出乎所有老師、同學的預料,沒有人想過會有學生放棄和梁思成一起工作的機會!

  張錦秋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梁思成的書房,想要解釋自己為何“自作主張”地定好了畢業論文題目。卻不想梁思成依然笑容可掬,像往常一樣坐在圈椅上,詢問她研究學習的情況。

  惴惴不安的張錦秋說明了自己的想法,不想梁思成並未責備,反倒鼓勵她繼續跟隨莫宗江多下功夫。

  梁思成接下來的話語成了張錦秋致力學習中國園林的指南:“他(莫宗江)對古典園林研究很深,不但對造型、尺度十分精到,而且對這種東方的美有特殊的感受,對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亭一閣、一情一景都能講出許多道理。

  “他又說小吳公(吳良鏞)能從規劃格局上著眼,從總體佈置上分析,這對於大型皇家園林的研究十分必要。他要求我認真向莫、吳兩位老師請教,在深與博兩個層面上進行結合,認真地探討和研究。”張錦秋回憶說。


張錦秋,星空因你更璀璨

為城市寫詩


  身為一名建築師,張錦秋曾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在建築創作的天地裡,我卻近乎於中國古代的工匠,或者更像一個寫小說的文人。”

  從1966年到現在,她一直在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從事建築設計工作。她將自己在清華研究的與繪畫、文學交融的中國古典園林,植入到有三千餘年曆史的中國古都西安。多年來,她始終堅持探索建築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思想,作品不僅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同時十分注重將規劃、建築、園林融為一體。

  從西安大雁塔景區的三唐工程、陝西曆史博物館和西安群賢莊小區的“新唐風”創作,到西安鐘鼓樓廣場、陝西省圖書館和美術館群體建築、黃帝陵祭祀大殿及大唐芙蓉園等城市設計,張錦秋的設計中始終包含著一股鄉愁。在她的塑造下,“鄉愁”化身一種心靈景觀,直觀地存在於遊子心中。而對張錦秋本人來說,她的鄉愁中最多的,便是對古城西安的繾綣深情。不難發現,張錦秋的設計中有著極強的“為民”設計觀,其作品與理念猶如鄉土書寫或田園言說。她認為,建築是人居住和活動不可或缺的場所,蘊有豐富的人文內涵。

  作為出生於成都的陝西人,張錦秋說她已融入西安這片沃土,因此對西安城市及城市市民而言,才有了“一個建築師與一座城市”的美譽,才有了市民對這位女建築師的知曉、熱愛與擁戴。

  在命名儀式上張錦秋這樣發言:“天地何其大,與君共勉之:建築師不僅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要有文化的自尊、自覺、自信。因為,只有腳踏實地服務社會與服務大眾,才能得道多助……”

  (作者金磊系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築遺產委員會副會長、秘書長,《中國建築文化遺產》、《建築評論》總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