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大西洋鲑鱼和大西洋大马哈鱼有什么关系?

官儿迷


这是两种同科不同属的鱼类。

大西洋鲑鱼是鲑科鲑属(鳟属),大马哈鱼又称太平洋鲑鱼,是鲑科太平洋鲑属。大西洋里没有大马哈鱼,所以没有“大西洋大马哈鱼”这种叫法。


大西洋鲑鱼(Salmo salar)生活在大西洋北部海域及周边河流中,又名安大略鲑,成体平均约90厘米,大个体可达110-150厘米,重达40千克以上,由洄游的习性。成年的大西洋鲑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入侵了北太平洋海域,对这里生存的其它鲑科鱼类造成了影响。

大马哈鱼又称狗鲑,生活于北太平洋,在我国东北,日本,韩国东海岸,西伯利亚东部海岸,加拿大、美国西海岸等都有分布,最大体长可达100厘米,体重5-7.5千克。

大马哈鱼是著名的洄游性鱼类,洄游场景非常壮观。大马哈鱼洄游到亚洲东海岸和北美洲西海岸,还养活了这里的数万头棕熊和美洲黑熊,这些熊依靠大马哈鱼丰富的蛋白质来囤积脂肪,用以冬眠。每到大马哈鱼洄游的季节,数万头棕熊就会守在河道里,捕食唾手可得的大马哈鱼,成为纪录片里的经典场景。大马哈鱼高营养的鱼肉和鱼卵使北太平洋沿岸的棕熊体型非常大,比如科迪亚克棕熊、半岛巨熊、堪察加棕熊、库页岛的乌苏里棕熊、北海道棕熊都是体型巨大的熊类。而身居内陆的棕熊就没有这种福利了,体型较小。



这两种鱼类都是鲑科鱼类,外貌和肉质相似,都是高价值的鱼类,都有洄游的习性。不同的是大西洋鲑鱼生活在北大西洋,大马哈鱼生活在北太平洋。

三文鱼是Salmon的音译,是对数种鲑科鱼类的统称,大西洋鲑鱼和大马哈鱼都属于三文鱼。


百科千寻君


平时,只知道吃鲑鱼,根本不知道真假鲑鱼,更无法区分大西洋鲑鱼和大马哈鱼,我看过央视科技频道大马哈鱼的洄游视频,真的好感人。但对于这两种鱼有什么联系,还是不很了解,查阅了有关资料,总结成以下的文字作为参考。

大西洋鲑鱼,成年大西洋鲑鱼通常有一些黑色斑点的银灰色,但在繁殖季节,雄鱼会变成浅绿色或者红紫色斑点,且鱼下颌会发展成一个钩,属于鲑形目,鲑科。外形瘦长,有脂鳍和钝的吻部,头后的鳃筛长而紧密。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海域及周边河流。

大西洋鲑鱼的生活环境。雌性大西洋鲑鱼,成鱼除繁殖季节外,都生活在海水深度不超过20米深的沿海海域。在繁殖季节,它们返回到自己出生的淡水溪流中去产卵,大西洋鲑鱼对河流水质要求较高,河流水质是一个重要指标。

生活习性。大西洋鲑鱼栖息在大西洋两岸,幼鱼在淡水中生活1至6年后会进入海洋里生活,成鱼大部门时间都生活在海洋中。到了繁殖季节,性成熟的大西洋鲑鱼会成群回到其出生的河流进行产卵。雌鱼强壮的尾巴会在碎石间拍打水体制造回流,再在河床挖出陷坑作巢。雌鱼和雄鱼就分别在陷坑的上游产卵及排精。最后,雌鱼会再一次使用其尾巴,拌动碎石覆盖陷坑中的卵及鱼精。

成年大西洋鲑鱼在海上度过了大半生,在海上,他们的食物包括鱿鱼、虾、鲱鱼、鳕鱼等小型鱼类。性成熟后会返回自己的出生地,为了产卵,在这个阶段不需要进食 。人类至今对它们洄游机制不很明白,有人说,它们是依靠敏锐的嗅觉循着气味而回到它们的出生地。

全球气候变化使水温升高直接到影响大西洋鲑鱼的生长发育,会导致许多并未发育成熟的大西洋鲑鱼幼鱼提前进入海洋。在大西洋鲑鱼的海洋生物栖息地,气候变化可能会破坏大西洋鲑鱼进食的浮游生物。

大马哈鱼属鲑科鱼类,是鲑鱼的一种,是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它们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却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长大。大马哈鱼的体形如纺锤,口大嘴长,腹部呈银白色,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

大马哈鱼是肉食性鱼类,到大海后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在幼鱼期则以水中底栖生物的水生昆虫为食。由于其繁殖习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在秋季繁殖季节,洄游距离可达到3200Km,幼鱼孵出数星期后即入海。

生活环境。分布于太平洋北部、北冰洋、大西洋,幼鱼离开产卵巢后,便开始向海中洄游,并在那里长肥长大。大马哈鱼的鱼子和幼苗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它们一般把卵生在淡水系统的江河上游的沙砾区域。成鱼在海洋里生活了3~5年后,通常4岁达到性成熟,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结队入江作生殖洄游,因此,有夏型和秋型洄游。它们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辞辛劳,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

大马哈鱼对产卵场的条件要求很严,环境要僻静,水质澄清,水流较急,水温5~7℃,底质为砂砾地。产卵期为10下旬至11月中旬。产卵前雄鱼用尾鳍拍打砂砾,借水流的冲击,形成一个直径为100厘米左右,深约30厘米的圆坑。雌鱼产卵于圆坑内,同时雄鱼射出精液。雌鱼并以尾鳍反复拨动砂砾,将卵埋好。产卵后雌雄鱼徘徊于产卵场周围看护受精卵。由于经过长途而艰辛的洄游,其间又不再进食,加之筑巢产卵,体力消耗殆尽,产卵后的大麻哈鱼,体色黑暗,体质消瘦。因此,在产卵后,大马哈鱼会在7~14天因体力不支而死去。一般太平洋大马哈鱼洄游产卵后都会死去,而大西洋大马哈鱼则不然。大马哈鱼终生只繁殖一次,产卵量在4000粒以上。

大马哈鱼做好产卵准备时,它们的体色会发生明显变化,变得非常鲜艳,变色的原因是洄游过程中,性激素的大量分泌。大麻哈鱼不顾路途遥远,千里迢迢准确洄游到它诞生的淡水江河中产卵,是因为大马哈鱼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大马哈鱼能够准确回到出生地是因为大马哈鱼的大脑中有一种铁质微粒,像指南针一样,在地磁场的引导下准确定向。大马哈鱼洄游至江河,由于突然接触淡水,它们的内脏器官要有一个适应盐的环境。一般情况下,它们进入江河后会停止进食和喝水,只做一件事,奋力向上游奔去,靠的是体内贮存的能量。由于逆流而上,会遇到很多高落差的水流,如瀑布,大马哈鱼是跳高能手,一次可以跳过4层楼的高度,惊人!

大马哈鱼可以长到6公斤多重,是珍贵的经济鱼类,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卵是著名的水产品,营养价值很高。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它不仅肉味鲜美,鱼籽比鱼肉更为珍贵,其直径约7毫米,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7粒大马哈鱼籽就相当于一个鸡蛋。用它制成的鱼子酱在盘子里犹如红色的珍珠,闪闪发光,能引起人的食欲,故经济价值极高,极受欧美人的欢迎。

大西洋鲑鱼和大西洋大马哈鱼,同属于鲑形目,鲑科;都有洄游特性;都有洄游过程中不进食的特性;都有淡水和海水两个生长阶段;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区别。

1、在体型上有差别。瘦长与纺锤形。

2、在生殖洄游上有差别。如距离、路径、季节等。

4、在产卵和繁殖上有差别。如产卵、环境、体色的变化等。

3、幼年和成年的生长环境上有差别。如在海水和淡水中生长的时间长短。

5、在经济价值上有差别。


理性科普者


大马哈鱼(学名:)是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形。头长与体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后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喙状。上、下颌和犁骨皆有齿。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背鳍居于体中央稍后。体色逐渐变暗,并在体侧出现10-12条紫红色纵斑纹的婚姻色。当到达产卵地时,整个体色变得黯淡。体长可达100厘米。

地方名有麻哈鱼、马哈鱼、大麻哈鱼、鲑鱼、麻糕鱼,俗称北鳟鱼、大发哈鱼、达发哈鱼、果多鱼、罗锅鱼、孤东鱼、齐目鱼、奇孟鱼、花斑鳟、花鳟。

大马哈鱼属于冷水性溯河产卵泅游鱼类,幼鱼在海洋里生活3-5年,通常4龄达到性成熟,成熟后回江河产卵。广泛分布于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


水木99999


大麻(马)哈鱼是鲑鱼的一种,素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著称于世,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鱼类。我国黑龙江畔盛产大麻哈鱼,是“大麻哈鱼之乡”。

鲑鱼是所有三文鱼、鳟鱼和鲑鱼三大类的统称。此外,北极灰鳟、大西洋油鲱、北美青鱼和北极寒鳟等也都属于鲑鱼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