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江擁兵幾十萬,如果不歸順朝庭,帶領108將能否建立一個王朝?

終南冠


《水滸傳》中的宋江起義故事,是文學誇張或虛構。然而,北宋宣和年間卻真的有宋江這個人。歷史上的宋江和《水滸》裡的宋江,應當是有所區別的。

北宋末年,奸佞當道,朝綱崩壞,北方各地連續不斷地爆發了規模不大的農民起義。《宋史》記載:“梁山濼,故多盜”。意思是一些以採集漁獵為生的人,交不起苛重的租稅,被斷絕了生路。他們被逼上梁山,聚集在一起,利用高山大湖的有利地形,進行武裝抗租抗稅鬥爭。以梁山泊為基地的農民反抗鬥爭,很早就開始了,一直到南宋覆滅,這裡的農民抗暴鬥爭仍在繼續。然而,所有的史料都沒提到過樑山泊“群盜”裡有一個叫宋江的首領。

在此,我們撇開演義小說《水滸傳》不論,只說說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關於宋江的出身與籍貫,史料中均未明確記載。宋江起義的時間大約和方臘差不多或稍早些,起義的地點在河北而非山東。《宋史》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宋人留下的私家筆記(野史)中也多次提及“河北劇盜宋江” 。由此可以看出,宋江起義規模不大,但由於作戰悍勇,機動靈活,避實就虛,所以能“轉略十郡”,讓數萬追剿官軍疲於奔命、畏之如虎。

宋江從河北打到山東,在青、齊、濮、單一帶流動作戰,他們衝州撞府,屢次抵禦並擊破官軍圍捕,同時也抄掠財物,最後一直打到江蘇北部。

《東都事略》記載:“宋江以36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由此可見,發生於北宋宣徽年間的宋江起義,只是一小股農民武裝勢力四處奔襲作戰,或許這36人是為頭的,加上手下嘍囉最多也只有萬人左右。至於什麼梁山泊共有“36天罡、72地煞”共108將,以及擁兵十餘萬都是小說慣用的藝術渲染、虛構手法所致。

當時有一個叫候蒙的地方官,曾經向朝廷獻策,請朝廷招安、收買宋江,然後利用他的力量去鎮壓江南聲勢更為浩大的方臘起義。這個陰謀後來並未得逞。

《宋史》記載:宣和三年(1121年),宋江接連在沂州(山東臨沂)、淮陽軍(江蘇邳縣)受挫,被迫轉入淮南一帶活動。之後,在圍攻沭陽時,又被守軍擊敗,只得乘海船滿載擄獲到海州(今江蘇連雲港)。海州知州張叔夜偵知後,埋伏一千精兵於城郊海灘旁,再派輕兵引誘宋江登岸作戰。宋江見宋軍兵力空虛,果然中計,一上岸就中了埋伏,十多支大海船被焚燬,人員、物資損失慘重。

《宋史》、《三朝北盟會編》、《東都事略》等文獻都記載道 :宋江見手下傷亡慘重,且已被官軍牢牢圍住, 無法逃脫,於是被迫繳械投降。

關於宋江的最終命運,一直以來有兩種說法:一為被宋將折可存率部捕殺(在平定方臘起義後);另一為《東都事略》所記,說宋江投降張叔夜後再起反心,旋而復叛,遂被張叔夜擒殺。

不論宋江是被招安還是被殺,但他的餘部以及打著他旗號的農民軍仍然在北方各地堅持戰鬥。《宋會要輯稿》記載:“(1121年12月),河北群賊自呼賽保義(宋江綽號呼保義)等,昨於大名府界往來劫掠,良民為之驚擾,久之未獲”。這些農民武裝力量還打著“賽保義” 的旗號,在河朔之地堅持抗爭。

即便如小說《水滸》中所說的那樣,宋江麾下有108位武藝高強、義薄雲天的智勇之士,還有十幾萬能征善戰的精銳士卒,即便不接受朝廷招安,而是堅持抗爭到底,也很難取代大宋,建立起一個新王朝的。這是為何?試看看擁眾百餘萬、縱橫江南數省的方臘大起義的最終結局,便可找到答案。佔地廣闊、兵多將廣、影響更大的方臘尚且不能推翻北宋,勢力、地盤、聲勢都小很多的宋江又豈能做到?

然而,在方臘、宋江失敗後不過短短4、5年的時間,腐朽透頂、外強中乾的北宋王朝在金兵的不斷侵襲下終於崩潰了。

【答題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說了很多真實的歷史,這次談談《水滸傳》。

浮世繪《水滸傳》。

《水滸傳》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宋江橫行齊魏”,還有一個就是發源於梁山地區種種關於宋江的傳說。宋朝史料中並無宋江嘯據梁山的記錄。不過樑山一帶於北宋確實極不太平。最多的記錄就是“多盜”,比如《宋史·許幾傳》載:

“梁山泊多盜,皆漁者窟穴。”

最早提出“水滸梁山”這一說法的,是東平府出身的書會才人高文秀,他在《李逵雙獻功》中寫到:“寨名水滸,泊號梁山”。

稍早一些的是福建泉州土豪陳泰在《所安文集》中:

“至治癸亥秋九月十六日,過樑山泊……問之篙師,曰,此安山也,昔宋江議事處,絕湖為池,闊九十里,皆蕖荷菱芡,相傳以為宋妻所植。宋之為人,勇悍狂俠,其黨如宋者三十六人。”

好,現在可以得知,宋江的不僅不是單身漢,而且性格上也和明太祖這種起家底層的“社會大哥”一樣,性格“勇悍狂俠”。而根據《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可知宋江一夥好漢們其實始終都是“流寇”而不是割據一方的“反王”,這也就造成了歷史上的宋江無法另立中央,稱孤道寡。

水泊梁山遺址。

至於《水滸傳》中的宋江為何急於招安而不學“江南方臘、河北田虎、淮西王慶”那樣自立為王,書中的不少章節已經給出了很有說服力的解釋,尤其是在“徵方臘”的章節中。

有人曾經指出:

“《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

“徵方臘”是《水滸傳》的最終章,也是最顯示出作者軍事才能的部分。根據書中的描寫,對比一下宋江陣營和方臘陣營之間實際上實力相差懸殊,幫源洞有很多地方比梁山泊要強大的太多——梁山好漢的鼎盛時期只有梁山及周邊地區,連近在咫尺的東昌府東平府都無法佔領,只能打了之後迅速撤離,以防官軍圍剿(兩贏童貫、活捉高俅是靠的地利之險)。 而方臘則威震東南,虎踞八州二十五縣(歙、睦、杭、蘇、常、湖、宣、潤),都是物阜民豐的通都大邑。

自古以來,凡是想以割據一方而“王天下”、“臣諸侯”者必須先要有一個根據地做自己的後方。水泊梁山雖然名揚天下,但卻是一個十分兇險的死地。南北東三面皆臨滄海,西北有大名,西南有汴京,都是宋朝重兵所在。梁山好漢麾下兵馬就算像救盧俊義時打破了大名府或是之後攻破東平府等地,但也無法佔據。不能攻佔州縣,就沒有穩定的財源,僅靠在梁山周邊地區的流寇行為是很難讓幾萬人馬維持下去的。而方臘之所以能夠做大,就在於他佔據長江天險,宋朝兵馬鞭長莫及,所以可以佔據六縣五十二州。說白了,根據地與死地的區別就在於有無足夠的資源補給和對外交通的途徑——從這個角度看,方臘所佔據的是根據地,梁山只是死地。

在人物上,《水滸傳》雖然對方臘著墨不多,但寥寥數語也可知這位“南朝天子”絕非望之不似人君者。而幫源洞的公侯將相論起英雄也全都不在梁山好漢之下。也就是說曾經“敢笑黃巢不丈夫”的宋江之所以沒有像方臘那樣穿戴上“沖天轉角金幞頭、日月雲肩蟒繡袍、金鑲寶嵌碧玉帶、金顯縫雲根朝靴”,乃是因為自知自明。

毫無疑問,《水滸傳》的作者是將梁山泊和幫源洞雙方都視為英雄加以塑造的,無論是梁山好漢中的林沖、魯智深、武松、秦明、張清,還是與之對立的大將軍石寶、天師包道乙、國師鄧元覺、高侍郎,王尚書,都被描寫的凜然紙上,氣壯山河。而在描述戰爭的慘烈時也都充滿了唏噓和感慨。考慮到後來真實的歷史,也許《水滸傳》的潛臺詞可以這樣理解:當人才消磨殆盡的時候,就是亂世降臨之時。

武松單臂擒方臘。

明治刻本《忠義水滸傳》。注意那篇關於宋江的贊。


陳大舍


這個問題看了一下回答,覺得大家都說了一些觀點,很多有道理,但是還有一下根本性的原因,我來說說我的觀點。

首先,這個問題是基於水滸傳這部小說問的,是基於一種假設的,真實性先不說,先用邏輯分析一下,你覺得國家會讓幾十萬人聚在一起搞事嗎?早就派兵鎮壓了,不要太天真。

其次,爭奪國家政權在封建時代絕對不是開玩笑的,皇權在國家根深蒂固,沒有合理的理由,正確的綱領,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基礎,民眾的擁護,你覺得有可能?宋朝怎麼滅的?是被蒙古人滅掉的,強大的外敵,蒙古人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公認最強悍的冷兵器時代部隊,瞭解史實的都知道,宋朝的部隊不弱,對外戰爭也是輸少贏多,後期的岳家軍更是揚名千古

最後,再說說小說中梁山好漢的構成,宋江為首的108好漢,多數都是逃犯或者江湖人,都是車逼無奈上的梁山,能夠在官府的通緝下活下去就是很開心的事了,乾的是劫富濟貧的買賣,還是代一些正義性質的,說句現代話就是一個黑社會組織,只不過不是主動入夥的,對社會的不公平有怨氣,希望反抗這不公平的社會,從初創的理念就沒有想過推翻國家統治,而宋江畢竟是文人,受過皇權至上,報效國家的教育,投降官府獲得大赦才是他的根本想法,你讓這樣一些人去搞革命,你覺得可能嗎?



紫玄修行


即使按水滸傳描寫,宋江也只有幾萬人馬,遠不足據地稱王,除非他能預料後來的變化。

首先,正史上的宋江,只是一夥流寇,頭領36人,部下人馬最多千餘人到數千人之間,被張叔夜招募了千人就打得大敗,被迫接受詔安,完全沒法和席捲數十縣的方臘相比。

即使在水滸中,宋江的兵馬也就不到十萬人。

盧俊義上山的時候,分兵兩路去打東平府、東昌府,每一路只有一萬五千人。後來得了二處,又兩敗童貫,三破高俅,之後就是受招安,徵大遼。征討遼兵途中,宋江和盧俊義曾有一次分兵,每一路也就三萬餘人。後來征討方臘,宋江和盧俊義再次兩路分兵,又是每路三萬。由此可知,梁山主力部隊就是六七萬人。再加上少數留守人馬,招安時遣散的,大戰中損耗的,那麼梁山最巔峰的兵力,不會超過十萬。以十萬兵馬,想要和宋朝分庭抗禮,還差得很遠。

另一方面,梁山無法持續發展和維繫。

所謂的八百里水泊,按書中確實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險要山寨。但是這個山寨只能死守,不能發展。七八萬人馬總不能全窩在山寨裡面捉魚吃。之前宋江依靠打祝家莊,打曾頭市,打大名府、東平府、東昌府,獲得了不少錢財糧草,足夠堅持一段時間。但是,等這些吃完了怎麼辦呢?

梁山不說進一步發展,單說要養活這幾萬大軍跟朝廷對抗,必須要有穩定的收益。周邊的城池都被劫掠過了,未來淪為和官兵對抗的戰場,那麼不會再有劫掠的機會。除非宋江自己設置官吏,在附近州郡收租稅,正式建立一國。可這樣一來,宋軍就必須為保住周邊州郡的控制權,與宋軍展開大戰。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之前梁山能擊敗許多次官兵討伐,除了本身猛將如雲,還靠著梁山泊地利。可要保住周邊郡縣的租稅,就必須出兵到平地來和宋軍主力決戰。這難度不是一般的高,以宋江山寨的實力,很難進行這種全面戰爭。

方臘敢自己稱帝,是因為不但有幫源洞這個根據地(比梁山泊大得多),還能迅速席捲浙江富庶之地。可是即使如此,他也迅速被宋朝剿滅了。



所以,對梁山而言,當時根本不具備建立王朝的可能,持久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條。這也是宋江迫不及待要受招安的原因。他並不是自己忙著做官,實在是為了兄弟們的前途和性命。

當然,宋江也是沒有穿越眼。如果他能看到歷史書,可能就堅持下去了。因為幾年後,金兵入侵,靖康之恥,整個北中國陷入完全混亂。那時候,如果梁山泊還在,宋江倒確實可以憑藉手中一百零八個好漢和幾萬人馬,不管是借抗金旗號,還是接受金國任命當漢奸,都不難實現割據一方、稱孤道寡的夢想。


巴山夜雨涮鍋


不能。

為何這麼說,其實跟當時梁山的現狀有關。

梁山匯合108將,擁兵數十萬,可謂是兵強馬壯。但是地理位置太差。現在的梁山:

八百里水泊,大則大矣,但是沒法產糧食,所以水泊梁山,水阻礙了敵人進攻,但是也讓梁山的糧食產出不足。逼得宋公明只能去外面替天行道,去搶糧食。

三打祝家莊,因為時遷偷了祝家莊的一隻雞,結果晁蓋一聽,為了只雞鬧這麼大,大怒:“孩兒 們將這兩個與我斬訖報來!”,結果宋江勸住了,為啥,糧草不多了,宋公明說出瞭如下這段話:“不然。哥哥不聽這兩位賢弟卻才所說,那個鼓上蚤時 遷,他原是此等人,以致惹起祝家那廝來,豈是這二位賢弟要玷辱山寨?我也每每 聽得有人說,祝家莊那廝,要和俺山寨敵對。即目山寨人馬數多,錢糧缺少,非是 我等要去尋他,那廝倒來吹毛求疵,因而正好乘勢去拿那廝。若打得此莊,倒有三 五年糧食。”

裡面關鍵的原因就是“即目山寨人馬數多,錢糧缺少”,“若打得此莊,倒有三 五年糧食。”祝家莊糧草眾多,餓急眼的宋公明哥哥趁機盯上了。

打曾頭市,起因更誇張,一個八棒子打不著的段景祝被曾頭市搶了頭馬,跑去梁山訴苦,段景祝長啥樣,書中有說明:雖是骨瘦形粗,卻甚生得奇怪。怎見得,有詩為證: 焦黃頭髮髭鬚卷。活脫脫一個猥瑣漢子,結果宋江一見這猥瑣人,立馬暗喜,這貨正好可以提供曾頭市的情報,等宋江引去見了晁蓋,,說明梁山兩個大頭目都很清楚,寨子裡糧草不多了,這是個送上門的買賣,所以曾頭市可算是撞上門板,不死也得死了。

至於打大名府,那就乾脆連理由也不找了,大名府怎樣: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頭一個大郡,衝要去處。卻有諸路買賣,雲屯霧集。錢糧彙集之地,自然是頭大肥羊。梁山眾好漢人越聚越多,人吃馬嚼,消耗也越來越大,打幾個小村子,幾個集市,已經滿足不了眾好漢的消耗了,只能打城市。

這些城市也好,村莊也好,都打下來了,搶也搶了個爽快,梁山以後幾年自然是衣食無憂,但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梁山最大問題就是打下這麼多地方,都守不住,搶奪一番之後,只能放棄。還是隻能退回梁山。歷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勢力能夠靠搶來奪取天下的,都是攻城略地,佔一城,就據一地,起用地方官員經營。而梁山108將裡,殺人放火,衝鋒陷陣的一大堆,玩行政的寥寥無幾。你就是攻下一地,也守住了,你也缺乏人手去經營。所以底下人大魚大肉快活,可愁壞了老大黑三郎宋公明。

而攻得下,卻守不住的事實也給梁山封死了獨立建國的機會,梁山眾人其實只有一條路可走:招安。


草長禿鷹飛


個人認為不會成功,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根據《水滸傳》所說,當時北宋的百姓還沒有達到無吃無喝,不得不反的境地,大部分的百姓都是比較富足的。如果宋江的造反使得百姓的生活被打破,大家只會反對宋江,而不會支持他,這使得宋江在群眾中就沒有造反的支持基礎。

第二,沒有後勤補給。打仗打的就是後勤補給,而作為梁山伯,缺乏相應的財政來源,要知道僅僅靠搶劫這種涸澤而漁的方法,是無法得到長久的財政來源的,更無法長久的供養一直軍隊了。畢竟軍人也是人,打仗不給響,誰給拼命啊。

第三,軍隊缺乏基礎素養。古代不像現代,打仗靠科技,靠技術。古代是純靠軍人見沒見過血來評定一直隊伍的強大的,而作為僅僅打過一些莊丁、戍衛師以及京城一些老爺兵,是無法與邊軍抗衡的。畢竟古代一個國家的邊軍才是這個國家最強戰鬥力所在。

第四,缺乏政治人才。108將除了吳用算上半個政治人才外,看不到政治人才。靠起義造反的農民企業家劉邦、劉備、朱元璋以及毛爺爺身邊無不是一堆政治人才在輔佐,是由於這些政治人才對打下的地方的管理以及各種針對政策的實施,才使得群眾擁護愛戴的。

第五,文化元素。這個元素不可小看,在古代忠君愛國是從小被教育到大的,一個被忠於皇帝,忠於國家的政治洗腦。即使是在現代,愛黨愛國思想依然是主流的思想,這使得全國人民在思想上,就對梁山牴觸。


polityW


不能,最多是個大的幫會組織或者地方割據勢力!

第一,未建立絕對的公平競爭上升機制,梁山好漢講究兄弟之義,以兄弟義氣作為團結的紐帶,這樣會使得兄弟關係好的得到重用,得到各種獎賞!而關係不太好,得不到應有的才能發揮!還有就是以兄弟義氣籠絡人心,使得無功之人得到不匹配的地位!長期以後,會出叛亂!

比如林沖上山很早,建功無數,卻被上山很晚的關勝壓住了,關勝剛上山建功不多,憑什麼地位封號比林沖大?戴宗武藝不咋地,卻位列天罡星,因為是宋江好兄弟,地位就變高了

第二,採用迷信傳說鞏固自己的存在!偏偏搞了個108星宿,這讓別人怎麼看?哦你們梁山的將領都齊了,不需要人,要是再有人來投降也沒位置了!所以梁山好漢得不到補充!戰死一個少一個!


第三,忽視文官的作用!梁山中有地位的多是武將,文官武將制度沒有確立,文官地位低下!導致沒有對梁山的管理制度改良!沒有建立有效的人才選拔制度和民生管理體系!所以打下一個州縣,管理得不好,怎麼會有兵源於糧餉?


夢話很幽默


歷史上確有宋江其人,山東鄆城人。但是說他傭兵幾十萬,就只能按照小說《水滸傳》的思路寫了。

按照小說中描繪,108將各個英雄好漢,包含了各類人才:神機妙算的軍師、能統兵獨擋一方的帥才、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猛將、通曉天文地理異人、妙手回春的神醫等等。再加上有八百里水泊梁山的根據地,還易守難攻,軍隊人數多達數萬,甚至數十萬(小說中並沒有明確提到過樑山人馬具體數字)。

綜合以上因素,如果宋江是個有王者霸氣的英雄,帶領手下文武幹一番事業,還是能割據一方的。畢竟,文學作品都是由作者創作的,如果作者這麼寫誰也管不著。但是,那樣的話《水滸傳》絕對不會成為四大名著之一。

《水滸傳》最精華的部分就是被朝廷招安,如果沒有最後被朝廷招安的部分,就變成了宋版的《隋唐演義》,嚴重脫離歷史進程。宋江外表豪爽,內心深處“升官發財”的本性也是《水滸傳》的點睛之筆。最後征討方臘時梁山好漢折損大半,活著回來的人大多也沒能得到善終,這些讓讀者看著悲涼的部分恰恰是它能成為四大名著的主要因素。

歷史上真實的“梁山好漢”。

宋江是北宋宣和年間民變首領,後來投靠朝廷。這件事就是《水滸傳》的原型。很多史料中都有宋江造反這件事的記載:《宋史·侯蒙傳》、《文定集·顯謨閣學士王公墓誌銘》、《毗陵集·秘閣修撰蔣圓墓誌銘》、《宋史·徽宗紀》、《張叔夜傳》、《宋史·蒲宗孟傳》、《宋史·江幾傳》、《宋史·任諒傳》、《三朝北盟會編》、《皇宋十朝綱要》等等。

以宋江為首的“淮南盜”一共只有三十六人,也有說五六十人的,反正不會超過百人,也就是個“團伙”的規模。而且也沒有八百里水泊作為根據地,因為“淮南盜”是流寇。他們不敢在一個地方待太久,一共幾十人,被官府發現後只有跑,是不敢硬扛的。順便說一句,晁蓋在歷史上也是有記載的,在“淮南盜三十六人”中排名第三十四。

《張叔夜傳》中記載:“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踞海誘之戰……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賊,江乃降。“意思大概是:張叔夜率領千餘人戰敗了宋江,將其逼降。但按照《宋史·侯蒙傳》記載“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兩部史料記載的差距如此之大,在這一點上筆者也看不懂了。

個人觀點還是傾向於《張叔夜傳》,畢竟數萬正規軍打不過幾十個流寇讓人無法信服。

在宋江是否征討過方臘這件事上,是有爭論的。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宋江征討過方臘的概率較大。宋江被招安後,跟隨童貫一起征討方臘,宋江當時在童貫軍中的職位是裨將。歷史依據是《三朝北盟會編》:“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討之。”

另外一種說法是,當時亳州知州侯蒙提議招安宋江,讓他征討方臘,但是宋徽宗沒有接納他的意見。也就是說宋江根本就沒隨軍征討方臘。

在史學界關於宋江的爭論挺多的,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不管怎麼樣,宋江最終能被朝廷接納,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無筆


這個問題顯然是針對小說,而不是真實的歷史,因為歷史上宋江起義首領不過36人,而且這所謂的36首領實際上也就是大小頭目而已,以至於北宋不過動用數千政府軍就平定了這次起義,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完全沒有形成規模,只是由於小說《水滸傳》的問世,也讓這次起義多多少少地記載在歷史中。

但即便是小說,即便把這次起義說得活靈活現驚天動地,水泊梁山的宋江勢力也沒有題目中說的那麼大,傭兵幾十萬完全不存在,一個小小的水泊梁山也養不起這麼多的人,至於跟北宋分庭抗禮那也是完全做不到的。



想想幾乎在同一時間發生的方臘起義,軍隊一路發展到百萬之眾,勢力最大是一度席捲江南四省,攻佔大小州縣五十餘座,結果又怎麼樣?一年多的光景就直接宣告失敗,小說《水滸傳》中對方臘起義的規模的描寫倒較為實際,可如此大規模的起義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宣告失敗,水泊梁山又能鬧出多大的動靜?

想想水泊梁山一共三代領導人的做法就知道了,梁山也許想過未來某一天要擴大,但從來沒有想過敢跟北宋政府去作對,想法最多的宋江也只是想著儘可能的擴大規模,以做為未來向北宋詔安的條件和砝碼。



王倫領導梁山時,只想著如何看家護院,對於如何壯大自己的目標考慮的並不多,以致於林沖,晁蓋等人上梁山時王倫的第一反應卻是害怕引火燒身,以及害怕這些高手未來會取代自己的位置。

第二代領導人晁蓋上位後開始進行擴張,滅祝家莊、掠高唐州、打曾頭市,但終極目的也只是為了劫掠錢糧,以圖未來能夠顧守梁山,所以每次都是對外作戰結束後就匆忙撤退,事實上也並沒有真正的想要擴大,更像是高級土匪,企圖徹底生活在法律和政府的管轄之外。

至於第三代的宋江,滿腦子都在想著未來如何招安重新恢復自己公務員的身份,並且想方設法的提高盧俊義呼延灼等原政府高官在梁山的身份和地位,意圖擴大招安排在梁山的話語權,分庭抗禮?抗的也是梁山內部中反對招安的一派。

所以指望另立朝廷那是不可能的,簡單的來說就是沒想法、沒實力,敢另立山頭,方臘就是下場!


遼寧資深球迷


姑且不說梁山好漢,是否真如水滸寫的,一百單八將,個個是英豪,單就拿此事當真的,他也不可能自立為王,成為新的朝廷。



首先,天時不行,北宋那時候,不是沒兵沒將,當然,將屬實是差點兒,除了韓世忠,好像真沒有提起名頭的了。岳飛也是很久以後才出現的。可是,將沒有,兵有啊,只不過,你就一山賊草寇,北宋犯不上興大兵討伐,而且那時候,北宋內有方臘、宋江等起義軍,外有大遼的騷亂。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出動大兵力來打仗的。

其次,地利不行,你建立王國,是不是得有王城,得有大本營啊?你佔個水泊梁山,就算王國了?島國,可不是這麼個叫法的……



最後,人和不行。

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看似大家稱兄道弟,一團和氣,其實裡面也是暗含波濤洶湧。介紹梁山厚黑學的文章太多了,這裡不再贅述,單說說比較有名的幾派。宋江為首的朝堂派,武松為首的綠林派,魯智深為首的自由派,時遷一夥兒的被無視派。

太多的內部問題,是無法做到萬眾一心的。



所以,筆者認為,如果宋江,不力主詔安這條路,將來,水泊梁山,或許就是方臘的下場了。

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