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南強傑出貢獻獎|這位安海“少年”與廈大的故事

南強傑出貢獻獎|這位安海“少年”與廈大的故事

與廈門大學同齡

一生布滿母校的底色

學子與師者的身份移轉間

他歷經過母校最艱難的困境

亦見證母校的繁榮發展

1941年,這位安海少年與廈大結緣

2018年,他捧得“南強傑出貢獻獎”崇高榮譽!

77載廈大歲月,始終心繫母校

專注科研,撒播桃李

做“自強精神”的動人講述者

做“科學精神”的忠實踐行者

南强杰出贡献奖|这位安海“少年”与厦大的故事

人物

名片

周紹民

化學化工學院教授,物理化學家。他長期從事物理化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丹心一片,見證並奉獻廈大學科發展,其應用基礎理論成果有2項獲國家教委獎勵、3項獲福建省獎勵;3項成果獲國家專利;出版專著1冊,發表論文400餘篇。他厚德流光,施展才幹,屢獲殊榮,是福建省勞動模範,是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亦是第2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牌獎的獲得者。

南强杰出贡献奖|这位安海“少年”与厦大的故事

長汀年少:烽火歲月 勤學不知苦

“第一天從安海徒步前往泉州,第二天行至南安,第三天行至永春,第四天行至德化,第五天行至大田,第六天才抵達永安,方才有車開往長汀。”對於1941年的長汀求學路,97歲高齡的周紹民至今仍記憶猶新。

那一年,周紹民剛從培元中學畢業,與班裡許多有志青年一般,聽聞廈大招考點設在泉州永春,他毫不猶豫前去參加,這才有了後來那段難忘的徒步之旅。

與周紹民一行的,還有兩位惠安少年,一位是後來的著名企業家、香港太平紳士黃保欣(保欣麗英樓的捐贈者),一位是旅美的程炳耀。巧的是,他們三人同被廈大土木系錄取,在開學報到時,聽了中學校友介紹廈大各系的情況後,又同時轉投化學系,開啟可貴的同窗之誼,“一起上圖書館進實驗室,宿舍也在一起”。

彼時,戰火籠罩下的閩南,公路早已被日軍破壞得無法通車。初中就讀於廈門鼓浪嶼英華中學的周紹民,曾因日軍佔領廈門被迫在家停學一年,對於這一次難得的求學機會,他更不願放棄。他們三人相約在泉州匯合出發,翻山越嶺,一路艱辛,花了整整五天才抵達夢中的高等學府。

“上午在課堂上課,下午在實驗室做實驗,晚上在圖書館閱覽室做作業複習。”在長汀求學期間,周紹民過得單調而充實,實驗佔據諸多時數,在宿舍待得極少。他說,當時宿舍只有“暗暗的小燈泡”,圖書館才有“很亮的燈”,他往往自習到閉館才回。因為路途遙遠,他四年中僅回家一次,現在回想卻“並不覺苦”。

南强杰出贡献奖|这位安海“少年”与厦大的故事

“我接觸的老師們常常是理論與實驗指導雙肩挑,要求非常嚴格,對我後來影響很深。” 周紹民說。 當時供應室只有兩支鎳坩堝,一次只能供一位學生做實驗。老師們先是讓同學們用鐵坩堝做替代實驗,因鐵鏽不易除盡,無法符合實驗標準,便“強制”要求學生輪流排隊進行實驗,絲毫不顧學生的“不耐煩”。這件小事,讓周紹民牢記一生。艱苦辦學絃歌不輟,一心勤學自強不息,悄然之間,周紹民亦成了“自強精神”的詮釋者。

嚴謹為師:科研為國 匠心育桃李

1946年,盧嘉錫回廈大擔任化學系主任,在蔡啟瑞等化學系老師的推薦下,在培元中學教書的周紹民又一次與廈大結緣,成為化學系教師中的一員。

解放後,教育部在上海設立考場,選拔骨幹到蘇聯留學,周紹民隨即報了名,並通過了考核。1954年,他坐了十天左右的火車前往蘇聯門捷列夫化工學院攻讀物理化學專業,並提前三個月完成學業,於1957年獲副博士學位,回國繼續服務母校。

“搞科研,首先想到的就是解決國家之所需。”周紹民數易研究方向,毫無二話。上世紀五十年代,周紹民首先瞄準鋁殼艇的保護,用電化學方法攻克難關,以對接海軍需求。到了七十年代,當國家提出“無氰電鍍”的發展方向,他隨即創立電化學沉積科研組,開展精深研究,先後取得無氰電鍍、貴金屬電鍍等技術的不斷突破,獲得多項國家專利,還榮獲第25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牌獎。如今,還有多項專利應用於生產一線,實現產學研的完美結合。

投身科研卻不計名利,這是周紹民身上鮮明的標籤。他曾因鍍鈀技術與法國公司開展合作,每年能獲得較為可觀的科研經費,他說:“給多少錢我沒有過問過”。無獨有偶,周紹民領導的課題組淡泊名利的精神蔚然成風,他的學生吳輝煌(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化學系1959級本科生)曾在文章描述:“課題組在科研成果申報或論文投稿前常常因為作者排序的謙讓而產生‘爭執’,誰都不敢邀功請賞,即便是區區幾元錢的稿費也都是相互推讓。”

“嚴謹”二字,貫穿了周紹民教學生涯的始終。他對學生的讀書報告嚴格以待,“20多頁的紙面上有他的各種批註,許多標點符號也被指正”;他對研究生招考面試尤為重視,每場面試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對於研究生的個人培養計劃也總是親自審核,絕非走個過場……

周紹民坦言,他最喜歡最擅長的還是教師的身份。任教以來,他始終堅守教學一線,先後培養了四十多名碩士和博士,他的最後一位博士於2007年畢業,彼時他已86歲,如其而言,他將“老師一直當到底”。

南强杰出贡献奖|这位安海“少年”与厦大的故事

70歲退休後,周紹民仍心繫科研,每週堅持去實驗室“報到”,一到那就做起打掃工作,常常是“最早到的那個人”。這給後輩不小“壓力”,為此,家人就給他下了“禁早令”。而他每次都早早收拾好,穿好鞋,在家坐著等到8點,一到時間立馬出發。一直到了90歲,因腿腳不便才作罷。“鶴髮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誠如這一詩句所讚歎般,周紹民用真摯與執著書寫著廈大師者的可敬與可愛。

廈園77載:致公厚德 奉獻無停歇

77載年華,周紹民於此學習、工作、生活,格物致公,無私奉獻,廈大是他的幸福,他亦成了廈大的驕傲。

是他,在擔任化學系主任、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科研處長等行政職務期間,積極與教育部對話,爭取到化學、物理、數學、海洋等多個研究所的編制和經費,奠定了廈門大學理化學科科研在全國高校名列前茅的地位。

是他,在連續兩任廈門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的任職期間,利用學術交流出國的機會走訪世界各地校友,為海外遊子搭建了溝通的平臺;在廈門大學60年校慶時,牽手海峽兩岸校友共襄盛舉,促進了血溶於水的親情交流。

是他,在擔任福建省化學學會理事長期間,積極組織、選拔培養國際奧林匹克化學競賽選手,為中國獲得了歷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在廈園裡,還流傳著不少關於周紹民的美談。1956年,周紹民夫婦都在任教,就請了保姆看顧年幼的孩子,保姆一干就是43年,直到1999年才回到老家。保姆回去後,周紹民依然按月供給生活費用,13年從未間斷探望,後來還僱人專門照顧。保姆去世後,每年清明節,他們一家都會去為她掃墓。周紹民的女兒周躍談到,她曾和朋友在校園裡偶遇父親,朋友問他要去哪,周紹民說去買信封。朋友詫異地問:“辦公室沒有麼?”,周紹民則說:“我這是寄私人信件。”

就在今年,得知自己獲得了“南強傑出貢獻獎”,周紹民想到的不是別的,而是將這筆獎金捐給化學化工學院,為學院發展盡點綿薄之力。這與家人的想法不謀而合,周躍說:“一直以來,父親言傳身教,就是這樣教育著我們。”

如今,雖已97歲高齡,周紹民仍保持著每天看書看報的習慣,他還會偶爾提起毛筆練習書法,而他每次都會不自覺地寫下“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南强杰出贡献奖|这位安海“少年”与厦大的故事

誠然,他用自己的故事表達著“悠悠母校情,滴滴似水恩。”

廈門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