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朱元璋为啥不让其他儿子继承皇位,而让自己孙子朱允炆继承皇位呢?

读史论人生


大概三个原因,我不去长篇累牍地过度解释,简单罗列如下。

一、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在朱元璋尚未称帝,还是吴王身份的时候,就将他立为世子,对他悉心教导、寄予厚望。朱元璋坐拥天下以后,也没有耽搁,洪武元年正月又将他立为太子,正式确立为接班人。这是前因。

二、朱元璋之所以毫不啰嗦确立朱标的地位,除了朱标其个人能力原因外,朱标为人宽厚,作为长子对弟弟们也爱护有加,在朱元璋诸子中最有威望,最能服众。此外,帝王家的皇位争夺向来是一个最忌讳的事情,为使得传承有序,中原王朝一般以周朝订立的宗法制“立嫡立长”为原则,毕竟出生前后这是老天爷决定的事情,谁也无法改变,此谓天命也。唐代玄武门之变兄弟相残、宋代烛影斧声的前车之鉴犹在,天下初定的朱元璋不敢大意,他对朱标的肯定,等于变相地让其他儿子们死了心,就是为了避免他百年之后,子孙后代同室操戈。这是后因。

三、朱标早逝后,其子朱允炆悲痛欲绝,表现了古代极为看重的孝道,那么这一切朱元璋也是看在眼里、悲从心来,于是他将原来对儿子的期待,转移到了孙子身上。同时,正如原因二所述,将嫡孙子立为储君,这也是符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宗法制度,既然朱标一脉未断,大统传承自然没有旁落的道理。这是后果。

简言之,选择朱允炆继承皇位,一来出于老朱个人情感,对长子的爱延续到了嫡孙身上,二来则出于宗法制度的要求,对保持国家稳定有重要意义。



心快哉


如果朱标没有死的话,估计也没有后面的朱棣造反,首先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而生育他的正是朱元璋同甘共苦的马皇后,所以朱标是皇位的继承人理所当然,而且朱元璋对朱标是十分的重视,朱元璋特意为他选了闻名天下的人才做他的老师对他进行全方面的培养。可是朱标却死在了朱元璋的前面。

朱标的死对朱元璋的打击可谓是非常大,一向勤政的朱元璋甚至一个月都没有上朝,除了丧子之痛,朱元璋对自己建立的国家前途命运非常担忧。所以他需要尽快选出继承人。

当时朱元璋选择的目标有:秦王,晋王,燕王以和孙子朱允炆。剩下的儿子要么是没出身,要么就是没能力,所以只能从四个人之中挑选。

秦王虽然也是马皇后的儿子,但是他整天荒淫成性,秦王曾犯罪朱标为他求情,朱元璋放过了他所以他的王位得以保持,所以秦王绝不可能成为继承人。晋王虽然性格和朱元璋很像,手段残忍,但他天生懦弱,所以他也不可能成为继承人。

那么朱棣为什么也不可能成为继承人呢?朱棣的能力在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是最出色的,但他却不是马皇后所生,明史中关于朱棣的记载也是经过他的篡改的,他是另外一个妃子所生,所以他根本不符合继承人的标准。

所以朱元璋只能把眼光放在朱允炆身上,并且朱允炆一方面是血脉纯正,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他性格和善,这一点他和朱标的性格非常相识,这些朱元璋心知肚明,有着这么一个仁善的孙子朱元璋还是非常满意的,并且建国需要强硬的政治手段,但是治国却需要像朱允炆这样的性格。所以最后朱元璋选择了朱允炆。

为了帮助朱允炆建立统治地位,朱元璋不惜在自己的晚年将那些对皇族有威胁的势力一一产除,为朱允炆铺好了路,可是朱元璋却忽略了手握重兵的朱棣。从结果来看朱元璋的选择是错误的,历史最终相信的还是实力。


公元前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儿子,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朱允炆天资聪颖,得到文物百官的推荐;二是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长子,嫡长子死后由长孙继承皇位这在当时也是传统;三是因为朱元璋不想看到儿子们因为皇位产生争斗而手足相残。

太子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也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个儿子,可惜的是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便将对朱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孙子朱允炆的身上。他对朱允炆有一种爱屋及乌的感情在里面,以至于这种偏爱让他忽略了同样优秀出色的儿子朱棣。

朱元璋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朱棣,而是直接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其实这其中既有对已逝的太子的偏爱,也受到了当时传统制度的影响。当时社会特别看重“嫡长制”。也就是说嫡长子去世之后可以由嫡长孙来继承皇位,朱元璋又是那样封建传统的一个人,再加上满朝文武百官都支持朱允炆,所以朱元璋也就顺理成章的传位给了孙子朱允炆。


有李行天下


第一点就是朱允炆是嫡长孙,占的一个嫡字,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传下来的古制,虽然太子朱标早逝但是朱允炆还在,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朱元璋爱屋及乌把对儿子的爱转嫁到了孙子身上,再者朱元璋这样的做法是得到文武百官的支持的,毕竟朱允炆是嫡长孙,属于正统,朱元璋同意文武百官拥立,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打天下用武治天下用文,如果说太子朱标常怀仁爱之心忠恕之道的话,那么朱允炆则就是个翻版的小朱标,甚至比朱标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小就在儒家文化当中长大,更加仁爱一些,这点也是朱元璋觉得欣慰的地方。

其实朱元璋的儿子当中也有有才能有胆识有谋略的儿子,例如儿子朱棣,但是唯一一点就是占不到嫡字,之前败给了朱标,之后败给了朱允炆,其实如果不是朱允炆一心想要削藩的话,朱棣也许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个藩王不会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婉兮历史


朱元璋传位给孙子而不是自己的儿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朱元璋的皇权构想。朱元璋登基后有两项历史倒退决策,一个是殉葬制度,另一个就是分封诸子到各地。朱元璋虽然大肆屠杀功臣但他不失为历史杰出君主,前有汉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他为什么不吸取这个教训呢?主要是他对外臣的不信任,害怕出现权臣威胁仁厚的朱标,想出了让朱标系坐镇中央,诸子率军镇守四方皇权构想。为了不破坏这样的构想,朱元璋立了孙子为帝。

二是出于对朱标的感情。朱标仁厚恭孝深受百官爱戴,对于朱元璋也没了历史上其他太子对皇位的不择手段,对朱元璋更多的是儿子对父亲的敬爱,再加上朱元璋生世悲惨,朱标是他的第一个儿子,那种感情更是无人可以替代,所以出于对朱标的感情,朱元璋选择了朱允文。

三是诸子虎视眈眈。老子英雄儿好汉,朱元璋的儿子中老二朱樉、老三朱刚、老四朱棣都不是省油的灯,由于他们长年驻守边境,练就了不俗的军事能力,立他们谁,都有可能,引起其他人的不服。





沧海一粟7528


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儿子,从法理上来看是皇太孙,继位肯定是比他的其他叔叔们要来的正统。

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

其实说到底,不是朱元璋特别喜爱朱允炆或者怎么样(可能有但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是,皇帝也不可以违背中国古代的一个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最早起源于西周的宗法制,众所周知,商代的继承制度很乱,有时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这样就会造成一个后果:政权的不稳定。因为各个儿子都想称王!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周的王侯贵族们制定了大小宗继承制来解决继承问题。规定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才有继承的权利,其他嫡子和庶子都不行。这个制度也沿袭了下来。直到清朝灭亡。

强如朱元璋,他也不可能违背这个制度。

法理和血统:皇帝制度的纽带

嫡长子继承制中有一条规定,就算嫡长子意外身亡,那么也是嫡长子的嫡长子继位,要是实在找不到直系后人了(比如明武宗就没儿子),才从旁系血统中找传人!

再举个例子,朱棣篡位后,费尽心机把自己的生母改成马皇后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嫡子(就算这样也被骂)再看朱元璋的后代明神宗(万历皇帝)就是不想立自己的嫡长子为太子,就给大臣口诛笔伐,千夫所指。您说说,这制度是有多森严哪。

一句话,其他藩王是旁系,而朱允炆是直系,地位都差多了,怎么可能让其他藩王继位?

我是虔诚者路易,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虔诚者路易


朱元璋戎马一生,创建明帝国。后世对他的评价多是“残暴”“嗜杀”。朱元璋贵为天子,后宫佳丽无数,但他心中最爱的却只有一人,就是一代贤后马皇后。

马皇后陪伴他一路走来,历经坎坷,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多次救他于危难之中,这种感情是别的女人无法拥有的。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没有再立皇后,仅此一点可以看出朱元璋对马皇后的感情忠贞不渝,马皇后在他心里的位置无人可替。

朱标作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嫡长子,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倍受朱元璋宠爱。朱元璋为了培养朱标,让当时的大儒宋濂对他悉心教导。朱标在他的影响下,学业日有所进。性格仁慈宽厚,礼贤下士,亲近贤臣,在兄弟诸王中威望最高,深受文武百官拥戴。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立为太子,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接班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392年,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丧子之痛让朱元璋痛苦不堪。“爱屋及乌”朱元璋把对儿子的爱毫无保留的给了孙子朱允文。

朱允文自幼在宫中长大,和祖父朝夕相处,那种感情不言而喻。就是当今社会,很多老年人也是感觉隔代更亲。朱元璋最终把皇位传给朱允文,更多的体现了一个“爱”字。爱结发妻子马皇后,爱嫡长子朱标,爱长孙朱允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上至天子,下至百姓,终逃不脱七情六欲,爱恨情仇。

后来朱棣起兵靖难。朱允文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撤调唯一能打的耿炳文,让毫无统兵经验的李景隆带兵。一手好牌就此打乱,几十万大军的家底也被他很快败光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个人观点,欢迎点评。


墉上闲人


先说朱元璋制定的皇位继承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一、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十分的优秀,不仅治国理政是一把好手,而且深得满朝文武的拥戴,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非常喜欢朱标 ,从小就把他当储君培养,在朱元璋心里,朱元璋-朱标-朱允文这一脉才是大宗。继承人一定要从大宗里出,其他分封的王爷就算是嫡子也都是小宗了,根本轮不到他们。朱元璋的潜意识里朱标是唯一太子人选,是一定会当皇帝的。他死了,父死子继,传位给其嫡次子朱允炆(嫡长子朱雄英早亡)无可厚非。况且朱允炆聪明好学、温文尔雅,性情很像他的父亲朱标,深得朱元璋喜爱。此时天下形式基本稳定,不需要勇猛的皇帝来开疆拓土,需要的是一个性情慈悲、心怀民生、能让国家稳步发展的皇帝,朱允炆是最好的选择。


二、朱元璋的儿子们,除了朱棣外,都是些歪瓜裂枣,选了当皇帝等于自掘坟墓。秦王每日寻欢作乐、歌舞升平,扶不起的阿斗一个;晋王生性残暴,目无法纪,遇到啥事又胆小怕事,是个不成器的;鲁王更是奇葩,一心想要修仙得道,长生不老,结果炼丹把自己眼睛搞瞎了。这些还是能叫上名字的,其他的更是草包。不传朱棣皇位一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他是老四,他前面还有俩哥哥秦王晋王呢,所以轮不到他。(野史里说朱棣当皇帝后,不认自己亲妈,把自己说成是马皇后的儿子),若是选了他其他皇子定会不服,到时候又是一翻腥风血雨的夺嫡之战。二是因为朱元璋从小不怎么看中朱棣,放养长大,而且北方需要朱棣这样勇武的藩王坐镇。


以上就是我推测的朱元璋为啥传位给孙子朱允炆而不给儿子的答案。


文史漫谈


首先,太祖农民心态宠爱长孙。朱元璋是最典型的小农出身的皇帝,即使当了皇帝也仍然摆脱不掉农民身份的印记。传统的中国农民一般对幼子和长孙总有些特别的偏爱,所谓“幼子长孙心头肉”。

其次,太祖爱屋及乌移情朱允炆。朱元璋对于太子朱标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爱屋及乌对朱允炆的感情也非同一般。

再次,朱允炆性格温和符合太祖对下一代君主的期冀。朱允炆喜欢跟儒臣交往性情温和这也很符合朱元璋对后继之君的期待。太祖皇帝自知自己为政过于苛猛在晚年甚至主动废止了锦衣卫和诏狱,因此让朱允炆这样一个温和好儒的人当皇帝也符合张驰有度的治政原则。

最后,朱允炆继位合乎礼法。虽然太子朱标(嫡长子)去世但是太子系并未绝嗣而朱允炆又是太子长子,他是可以继承太子的嫡长地位的。因此让朱允炆继位在礼法上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回答完这个问题说点题外话,比较而言朱允炆继位是水到渠成,明宣宗朱瞻基的继位才更具有偶然性。这个偶然性指的不是宣宗从仁宗那继承大统,而是仁宗继位有偶然性——身体素质太差。众所周知仁宗只比成祖多活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如果朱棣不是执意亲征而是好好保养身体的话熬死仁宗应该问题不大。如果仁宗死在了成祖之前,即使宣宗有“好圣孙”的声誉成祖也不可能让他继承皇位,原因有二。

其一,靖难之役殷鉴不远,朱棣即使有心传位于宣宗恐怕也不敢,大明朝恐怕也不敢再折腾出个皇太孙了。

其二,朱棣对于汉王本来就有所偏爱所谓英果类我,而且汉王在战场上数立大功甚至还救过朱棣的命。有鉴于此朱棣甚至对汉王说过“太子有疾,勉之”的话。

因此可以说一旦仁宗死于成祖之前,那么继位的一定会是深肖朕躬的汉王而不是好圣孙的宣宗。


闲情寄趣


明太祖朱元璋在自己的嫡长子,也就是太子朱标死后,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来继承自己的皇位。也许有人感觉到非常的奇怪,朱元璋当时还有很多儿子,朱标死了之后再选择另外一个儿子就是了,为什么要选择孙子呢?



朱标为皇太子是非常符合朱元璋自己的意思的,朱元璋从小就开始培养朱标,朱标可谓是他呕心沥血培养的继承人。本来朱标作为嫡长子,完全具有压服其他兄弟的实力和威望,如果他能够继承皇位,朱棣也是不敢造反的。可惜他英年早逝,在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就去世了,给朱元璋留下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朱元璋要重新选择继承人,那么可以选择的继承人主要是在秦王,晋王,燕王和孙子朱允炆之间选择。但是秦王晋王他们两个都不符合继承人的需求,秦王和晋王表现不好,燕王表现得非常优秀,但是燕王可能并不是马皇后所生,所以也不具有嫡系血脉,不在朱元璋的考虑范围之内。



而朱允炆作为嫡长子朱标的儿子,血脉可谓是非常纯正的,所以朱元璋在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就选择了立朱允炆皇太孙来继承他的皇位。虽然朱允炆表现的比较人柔弱,但是朱元璋认为治天下正需要这样仁厚的人,朱标之前也是那样的人。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