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太极拳行气四要诀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种,练拳时特别强调内气周流全身。练太极拳要求意、气、身结合,这是求内外统一性的准则。当外形动作熟练后,应研究“内气、内动、内劲”的各自表现,以及三者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这样练拳推手,兴趣才会日益浓厚,体会才能深刻。

太极拳行气四要诀

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张晋僖老师授课中

一、确定行气的目的

行气求功应有目的。“意之所注,气即至焉”,“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这些拳理都强调了行气的目的。行气最高境界为:随心所欲,无微不到,收发自如。

1.能收。拳论曰:“势既成,心平气和,中气归于丹田”,“气归丹田,上虚下实,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这些拳理都强调了内气运行能收到丹田。

应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塌腰松胯,配合逆腹式呼吸,使内气收归于丹田。要腹实胸宽,将胸部由于运动引起的紧张状态转移到腹部,使腹压增强,重心下沉。这样能增强肺活量,提高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达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目的。

2.能放。拳论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用比喻阐明了气,通过行气要能将气运行于身体各个部位。身体肢节曲曲弯弯,正像九曲珠一样。虽气道曲折而不直通,但气流通过意导产生动力,促进气流运行,由慢转快,达到“气遍身躯”。

气与血是相辅相成的,血旺而气旺。中医讲“血气双刚之人,身体健壮,力气之大,血气充盈,手指就有胀麻之感”。

拳论曰:“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中气运至手指方为运足”,“以心中之中气运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已,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拳理阐明了躯干四肢行气的位置及做法。同时,强调学者要善于总结体会,反复实践,以理行气,将丹田之气进行有规律鼓荡运行,既能产生耐力,又能产生爆发力,这样练拳推手才能情趣无穷,精神倍增,欲罢不能。

太极拳行气四要诀

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张晋僖老师授课中

二、行气的意导

意导是行气的关键。“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之所往,气即至焉”,这些拳理都强调了意导为先的作用,没有意导,任何动作都是难以完成的,特别是练太极拳。行气的意导应做到:将元气、谷气、清气有机结合,以后天之气引发先天之气;注意三丹田相互照应,特别能意导中丹田,使内气鼓荡,生气血,增元气。

三、修行气道

行气先修道,拳师传艺高。气道修畅通,快速见成效。 所谓气道指的是行气的道路,即气由丹田而达四梢。四梢即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血梢练充足,能“怒发冲冠”;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囊,肉梢练充足,舌能催齿;齿为骨之梢,指甲为筋之梢。

气道通,气流才能顺畅收发。初学者应在意识贯注下以外引内,然后以内摧外,不施拙力,以意引气,以气催形,意到劲随,姿势到位。

行气时要做到活关松筋要自然,身备五弓辩证用;虚领顶劲身中正,上下相随圆活精;内外相合体放松,肩沉肘垂应含胸;塌腰落胯分虚实,气沉丹田求内功;螺旋缠丝运太极,形气巧合求中庸。

太极拳行气四要诀

陈正雷太极拳北京总馆张晋僖老师授课中

四、探究气源

人体中的气来源有三:先天的肾气,亦称元气;后天的水谷精微之气,称谷气;口鼻吸人的空气,称清气,三种气融合在一起,共同发挥充养全身和运动的作用。

练太极拳的气,多指以后天的机能锻炼,引动先天肾气的特殊功能。拳论曰:周身之气皆出肾,肾水足则气自壮,命脉者,肾也,中气之所由来也,动则出,静则人,有定而无定,言不时变易势,故阴阳二气,变易亦无定,出肾人肾是真诀,肾有两枚,枚各两系,一系于心,一上通于脑,气之所生,实始于此,归宿必归到此。都强调了内气发源于肾。因此,练拳应固肾、养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