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亲自赐封的世袭罔替的怡亲王,为何后来被废掉了?

小牧童


胤祥是康熙第十三子,他一向和皇四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亲近。雍正和胤祥(后改允祥),在康熙朝时是一对抱团取暖的难兄难弟,雍正上位后两人则成了亲密无间的君臣。

雍正登基后,感于允祥在“夺嫡”战时坚定地支持自己,出力甚多,任他为议政大臣,命他总理重要事务,后因治绩突出,被封和硕怡亲王,可世袭罔替,是清朝定鼎中原后第九个“铁帽子王”。

允祥同时还兼任户部侍郎,奉命管理户部三库以及户部事务。《清史稿》记载,雍正谅闇(居丧)期间,四个总理王大臣中,主事的就是怡亲王允祥和隆科多。

后来,雍正回忆这段时期发生过的事,曾说:“辅政之初,阿其那(满语猪的意思,对八阿哥胤禩的蔑称)包藏祸心,扰乱国事,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怡亲王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

诸王中以允祥和雍正帝的关系最密切,其他的王大臣奉其为尊也就不奇怪了。

史载,雍正三年(1725年)冬,允祥耗费很大精力从事整顿财政、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的事情,政绩卓著。六年(1728 年),雍正在褒奖云南布政使李卫时说:“怡亲王在户部,李卫在滇省,实系公忠体国,涤弊清源,劳绩茂著” 。对怡亲王允祥的理财能力充分予以肯定。

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处成立,雍正任命允祥为军机大臣,负责管理西北两路用兵的重大事情,只有允祥、张廷玉等几个重臣参与谋划用兵,由此可见允祥在雍正心目中地位之重,是雍正朝政治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允祥经常代皇帝传旨、代皇帝发号施令,“口含天宪”,位高权重,但又和明朝时宦官专权不同,他本就是亲王,不过奉皇帝命管理军政大事,皇帝也对他信之不疑,让他放手去干。

此外,允祥还任过很多事,譬如管理汉籍侍卫,统领圆明园八旗守卫禁军,负责雍正帝办公御用品的制造、采买,雍正的藩邸旧务,诸皇子的日常、教育之事,甚至雍正寑陵的修建,都由允祥监管。允祥既是参与运筹帷幄的重臣,又是雍正帝的大管家和皇家卫队长。

据史料记载,允祥只是在担任总理事务王时最炙手可热,官位最尊崇,后来虽然担任议政大臣、军机大臣,但彼时军机处刚草创不久,军机制度尚不完善,远不像后来那般地位煊赫、势焰熏天。其实,允祥在没有正式名义下,不过是在权谋老辣的雍正指导下帮其处理了一些繁杂纷乱的具体事务而已。

雍正八年(1730年)5月初4,很有事业心、勤于任事、积劳成疾的允祥病故,年仅44岁。

胤祥死后,怡亲王尊号共传8代,有9人世袭王位。到了胤祥第5世孙载垣袭爵时,备受重用的他先后当过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咸丰帝死后他更是成为“顾命八大臣” 之首。之后,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顾命八大臣”之载垣、端华被赐自尽,肃顺被枭首,其余5人均遭革职罢黜。怡亲王位只是被削夺,并没有被正式废除, 不过在“辛酉政变”后中断了几年而已。3年后的1864年,怡亲王爵位被恢复,由载垣堂兄弟载敦承袭。怡亲王爵位一直延续到1902年,末代怡亲王叫毓麒。

【插图源于网络】【写作不易 剽窃必究】



铁马冰河wu


谁告诉您的您可以把他咬个半死。

怡亲王允祥是雍正最信任的弟弟,雍正元年(1723年)封,雍正八年(1730年)病逝后被允许世袭罔替,传嫡(第七)子弘晓;弘晓传次子永琅;永琅传孙奕勋(奕勋之父绵标也被追封);奕勋传长子载坊;载坊无子,传奕勋次子载垣;载垣在“祺祥政变”中被慈安、慈禧联合恭亲王奕䜣逮捕,被迫自尽,爵位被转交给允祥五世孙载泰;载泰传族弟载敦,载敦传长子溥静;溥静因故被革爵,爵位传允祥第十三代孙毓麒,毓麒嗣位十年后清亡,爵位自动消失——简单说,怡亲王世系一直传承到清朝皇帝逊位,虽不与清朝同始,却实实在在与清朝同终。

允祥的画像穿着黄袍,这是一个特例


不过怡亲王的世系的确有两次濒临中断。

第一次是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病逝,遗命“两宫垂帘,顾命八大臣辅政”,八大臣和慈禧、奕䜣随即展开激烈宫廷斗争,史称“祺祥政变”,最终慈禧-奕䜣派获胜,八大臣中为首的三人即载垣、端华、肃顺被处死或赐死,另五人也遭到处分。

差点让怡亲王世系断绝的载垣


在这三个被处死的政敌中,有两个“铁帽子王”,即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余怒未消的慈禧将他们的爵位转给同族远亲,并且降到不入八分辅国公(12等宗室爵位的第8等)。

但冷静下来的慈禧随即想到,郑亲王、怡亲王传承已久,在宗室和朝臣中享有很高声望,一味打压会人为树敌,因此仅过了三年(同治三年即1864年)就借载泰去世的机会,恢复了怡亲王、郑亲王的王号和世袭罔替待遇。

第二次则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世袭怡亲王溥静因附和端亲王载漪,妄图激怒洋人、借助义和团,将载漪之子“大阿哥”溥隽送上帝位,八国联军入京时溥静未及逃走被德军杀害,辛丑条约签署后被清廷以“纵庇拳匪启衅”罪名追夺爵位。

另一个倒霉蛋溥静


但这次慈禧明显汲取了上次处置草率的教训,在追多溥隽爵位后立即在允祥后代中找来毓麒继承怡亲王爵位,摆出一副“只罪本人,不追及祖宗”的高姿态,以免大乱之后再节外生枝。


陶短房


怡亲王胤祥,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自己的后代换来了莫大的荣耀。

初代的怡亲王,也就是康熙皇帝的皇十三子胤祥,可以说是雍正皇帝最为信赖的兄弟,同时也是他最为倚重的大臣。

雍正同十三爷胤祥的情谊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建立并且培养的,当初怡亲王的生母章佳氏早逝,胤祥就是被寄养给了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的,所以胤祥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坚定的站在了雍正一边,期间还为了雍正遭到了康熙的“圈禁”,原本备受康熙宠爱的他,也开始遭到了康熙的疏远和冷落,再也没有出现在康熙晚年的政治舞台上。

而在雍正登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自己的这位患难兄弟册封为“和硕怡亲王”,并且为了表示对于胤祥的器重,还将他的生母封为敬敏皇贵妃,同时安排重新下葬,还是与康熙同葬入景陵地宫。

受封为怡亲王的胤祥也没有让雍正失望,不管是协助雍正稳定政局,处理朝政,还是推行新政,祛除积弊,都发挥了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成为雍正最为信赖乃至最为倚重的大臣。更让人难能可贵的是,胤祥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风格,始终没有过居功自傲和侍宠骄纵,特别是雍正原本想让胤祥葬入自己的泰陵地区,但是胤祥“吞吐明志”,坚决反对,这让雍正对于胤祥是更加的钦佩与感动。

雍正八年(1730年),怡亲王胤祥去世,雍正极度的伤心难过,特为其上谥号为“贤”,下旨配享太庙,并将其在雍正朝时期的名字“允祥”不用避讳雍正而直接重新改回“胤祥”,足可见雍正对于胤祥的爱戴之情。

与此同时,雍正册封为胤祥的第七子弘晓袭承了胤祥的“和硕怡亲王”的爵位,并且专门下旨:

“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

此也标志着雍正用旨意和制度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和硕怡亲王”为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级的亲王爵位。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正式将“怡亲王”列入“铁帽子王”的序列。

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借着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之机会,恢复诸王最初封号,重新厘定了爵位的传承世系,清朝时期著名的“铁帽子王”制度也就此确立。

乾隆皇帝首先厘定的是在清朝初年为大清王朝建立并且一统天下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八位“铁帽子王”的传承世系,即礼亲王代善世系、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睿亲王多尔衮世系、豫亲王多铎世系、肃亲王豪格世系、庄亲王硕塞世系、克勤郡王岳托世系、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世系。而怡亲王胤祥,则是因为其在清朝政局发展与江山稳固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成为了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成为了第一位清朝统一天下后被册封的“铁帽子王”。

由于第二代怡亲王弘晓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当年去世,弘晓的次子永琅袭承了“和硕怡亲王”的爵位,成为了第三代怡亲王,也成为了厘定“和硕怡亲王”的“铁帽子王”世系地位后第一任享受这一荣誉的怡亲王胤祥的子孙。


第五代怡亲王载垣,在“辛酉政变”后,被废黜了爵位,怡亲王的“铁帽子王”世系地位也遭到了废黜。

第五代怡亲王载垣,是第四代怡亲王奕勋的次子,于道光五年(1825年)袭承怡亲王的爵位。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皇帝在弥留之际,册封为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助年仅六岁的皇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这也就是俗称的“顾命八大臣”,其中载垣为顾命八大臣之首。

但是后来顾命八大臣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以及恭亲王奕訢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于是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辛酉政变”,也称“祺祥政变”,此后便开始了“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时期。

作为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载垣在“辛酉政变”后,被拿下问罪,更是被逼自尽,其“和硕怡亲王”的爵位也被废黜,同时“怡亲王”也别踢出了“铁帽子王”的序列中,此后整个世系被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才恢复了“怡亲王”世爵。


雍亲王府


怡亲王是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也是清朝做到与国同休的王爷之家。

第一代怡亲王是雍正的十三弟,雍正朝第一宠臣胤祥。

胤祥,1723年雍正元年,被封为和硕怡亲王,大清世袭罔替亲王(俗称“铁帽子王”)。

胤祥以下,怡亲王共传8代,9位正经的怡亲王。分别是:

1,怡僖亲王弘晓:胤祥七子。雍正八年(1730年)袭怡亲王。

2,怡恭亲王永琅:弘晓次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袭怡亲王。

4,嘉庆五年(1800年),追封为怡亲王。 怡恪亲王奕勋:绵标长子。嘉庆四年(1799年)袭怡亲王。

5,怡亲王载坊:奕勋长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袭怡亲王。

6,怡亲王载垣:奕勋二子。道光五年(1825年)袭怡亲王。咸丰十一年(1861年),赐自尽。黜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8,怡端亲王载敦:奕格二子。同治三年(1864年)恢复怡亲王世爵,由载敦继袭,同时追封先祖永福、绵誉、奕格为怡亲王。

9,怡亲王毓麒:载敦二子溥耀长子。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袭怡亲王。民国三十七年九月(1949年10月),薨,年四十九。

不难看出,怡亲王世袭百年,曾经有这样几个波折。

1,道光帝同辈的棉标,因为早死没机会当上怡亲王,直接让爷爷永郎传给了孙子奕勋。

2,同治光绪同辈的载字辈,出现两次兄终弟及。第一次载坊去世,弟弟载垣继位。第二次,载垣被贬杀,同宗弟弟的载墩继位。

载垣不是别人正是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之一的主要党羽。甚至有人认为,载垣在八大臣中的作用,超过肃顺,是真正的八大臣之首。

可惜,遇上慈禧这样的铁腕太后,再遇上奕忻这样的滑头王爷,载垣非死不可!

怡亲王胤祥和雍正四哥和衷共济,自己的后人能世袭罔替与国同休,也算是此生之福了。


历史知事


雍正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说起怡亲王,估计大家会有点蒙圈。为了给小伙伴一个立体的印象,有书君特意搬来《步步惊心》中的十三阿哥!没错,就是袁弘饰演的和硕怡亲王允祥。

说起雍正,很自然的想到“九子夺嫡”,随着太子被罢黜,两个组织夺嫡风头最劲,一个为八阿哥党,另一个就是最终胜利的四阿哥党,而四阿哥党只有十三阿哥支持。

双方势均力敌,控制京城内外的军队,成了胜利的最重要条件。负责京城防卫的隆科多,最终选择了四爷党。而一直被八爷控制的城外驻军,大部分是追随过十三阿哥允祥的,最终胜利不言而喻。

雍正千辛万苦登基后,皇帝宝座还没坐热,便早早封允祥为和硕怡亲王。和硕怡亲王可是清朝时期的世袭罔替亲王,俗称“铁帽子王”。

允祥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而其他八位都是开国元勋,足以见其地位。

然而,这个恩宠还没办法表达雍正的无限宠爱。怡亲王允祥死后,雍正又将允祥的名字,赐回“胤”。名字可以不避皇上讳,允祥可是历史独一份。

当然,允祥这个弟弟也是够意思。在雍正登基之前,诸位皇子闹得可谓是热火朝天,但只有允祥一人支持雍正。

雍正登基后,允祥为报答雍正厚待之恩,尽心竭力辅佐雍正。

他最初担任总理事务大臣,负责处理康熙、孝恭仁皇后丧事,而后总管会考所、造办处、户部,同时参与西北军事运筹,还办理传教事务,甚至审案,还有皇帝临时交办的任务等,可谓职位繁多。

繁重的工作,让允祥不停地透支自己的身体,终在44岁撒手人寰。雍正伤心欲绝,为此辍朝三日,并亲自吊唁。同时下旨为允祥超规格建造茔陵。

雍正与允祥之间的至诚的君臣关系,在历代帝王中是极为少见,后世把他们之间的关系称为:“棠棣情深”。

此后,怡亲王的尊号共传了八代,有九位世袭了王位。到了胤祥第五代世孙载垣更是风光无限,不仅担任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要职,而且成为咸丰亲封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首。

只是,这“八大顾命大臣”,强势霸道,他们凭借咸丰遗诏掌握了全部政治权力,而不甘平庸的慈禧也逐渐从内宫走了出来,一场冲突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董元醇建议两宫垂帘的折子,成为了导火索。最终,两宫太后在奕忻等人的协助下,发动“辛酉政变”。风光的载垣被赐自尽,怡亲王爵位被削夺。记住!只是削夺,而非如题目所说被废掉。

怡亲王的世袭中断三年后,由载垣的堂兄载敦继续承袭。怡亲王的爵位一直延续八代,共九位王爷承袭。直到1902年,末代怡亲王毓麒结束。

和硕怡亲王胤祥,凭借自己对皇帝的坚守和处理朝政的“三头六臂”,为子孙后代谋得世袭王爷的殊荣,而这八代九位王爷也是在政治权力中心不自主的翻滚。

“伴君如伴虎,福祸两相倚”,权力与欲望往往与风险和死亡并存啊!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历史千奇百怪,这件事跟慈禧太后有关!

世袭罔替铁帽子王

世袭罔替在清朝的意思就是铁帽子王,而也只有铁帽子王才能世袭罔替,其他贵族都是代际降级的!那什么是铁帽子王呢?难道是头比较铁吗?当然不是,他们都是清朝建国功勋,或者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皇族子孙。比如说在清军入关时,有重大作用多尔衮,这位就是铁帽子王。而在晚清时期风雨飘摇的的时代,为了稳固皇室,也封了几位,比如恭亲王奕䜣也就是铁帽子王!



和硕怡亲王

那么在强大的皇权专制时代,雍正皇帝从激烈的皇权争夺战,九子夺嫡中顺利胜出,老十三功不可没,于是雍正封一路为他保驾护航的十三弟为铁帽子王,这就是和硕怡亲王胤祥,从此也可见雍正对这位弟弟恩宠之至,与他改名圈禁的八弟阿奇那,九弟赛黑思待遇那简直天差地别!这也是强盛时期没有外患的清朝唯一一位铁帽子王!辉煌的怡亲王一脉,为何在后来被废掉了呢?



强势的慈禧要上台

这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女人,那就是慈禧太后!怎么跟老佛爷扯上关系呢?当然是因为世袭的怡亲王子孙一代代传下来。到了道光年间,传给了载垣,载垣是咸丰帝去世以后,钦点的顾命八大臣之一。他跟肃顺等人一起组成的8大臣与慈禧不合,慈禧太后多么一个铁腕的女人,素来以政变闻名。


最终被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将肃顺等人拿下,载垣自然也没能幸免,被赐自尽。铁帽子王的爵位自然也被革了。要说的是,世袭罔替并非等于拥有免死免罪的丹书铁劵!只是不连坐,人可以犯罪,但爵位依旧要传下去!

但是呢,作为和硕怡亲王这一世爵,并没有真正的断绝。也没有真正的被废掉。此后在同治年间,由宁良郡王弘皎的玄孙,载敦承袭怡亲王之位,还是当年十三爷胤祥的后代,依旧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末代怡亲王毓麒

末代怡亲王为爱新觉罗.毓麒。乃是浦耀之子。本来他父不是怡亲王,但因为当时的怡亲王也就是他的伯父,浦静。因为纵容义和团屠杀洋人,导致在辛丑条约签订后被革爵圈禁。

因此两岁的他幸运的承袭了怡亲王之位,但天意弄人,11年后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他这个亲王的爵位也就丧失了无上的荣耀,也因此他成为了世袭罔替的末代怡亲王,好说不好听。

1948年10月毓麒去世,终年49岁,壮阔的历史背景下,一生未遭大难,童年袭王爵幸运非常,少年爱新觉罗家黯然退出历史舞台,然一生富贵寻常,虽然半百而薨,却也未必是祸事。历史千奇百怪,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拥有末代皇族亲王的身份,一生倒也算是幸运!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孙子金启运,与启功先生同辈(启功乃是雍正九世孙),出生于1945年, 曾任北京某区委党校理论教员,现已退休。

【历史千奇百怪,闲谈也很欢快,欢迎关注,感谢点赞。随手一赞,不胜感激!】


历史好奇怪


首位怡亲王允祥

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雍正皇帝



雍正的这个十三弟绝对是他诸多兄弟中下场最好的一个,没有之一:雍正继位第二天就封他为亲王,之后又历任总理事务大臣、议政大臣、总理户部大臣等要职;后来他还被追加了世袭罔替的王爵,成为了大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死后又得改名殊荣(允祥死后雍正特许他将名字中的“允”改回“胤”,成为清朝三百年间唯一下臣不避皇帝名讳的实例)。

允祥死后他的“铁帽子”怡亲王爵位又传了4代

怡僖亲王弘晓(允祥七子)、怡恭亲王永琅(弘晓次子)、怡恪亲王奕勋(永琅之孙)、怡亲王载坊(奕勋长子)、怡亲王载垣(奕勋次子,载坊早夭后由他承继王位)

辛酉政变后遭慈禧废除

咸丰十一年,即公历1861年,咸丰皇帝病逝不久,东西两宫皇太后就携手恭亲王奕䜣发动了“辛酉政变”,扳倒了咸丰皇帝留下来的“八大臣”,将皇权夺了回来。


在慈禧的眼里,载垣在避暑山庄不仅与肃顺等人狼狈为奸,独断专权,更对自己诸多刁难,如今政斗失败,沦为了阶下囚,按照慈禧心狠手辣的个性,起码他也是个凌迟处死的下场。

御史董文淳请两太后权理朝政,两太后召载垣等入议,载垣等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难之。……两太后为言载垣等擅政状。九月,奉文宗丧回京师,即下诏罪载垣、端华、肃顺,皆至死。—《清史稿》

但是无奈载垣的“铁帽子王”名头实在太大,让他暴尸菜市口有损国家体面,于是慈禧连他的脑袋都没敢砍,只判了他在家中自尽,并将他罢黜为“不入八分辅国公”。


载垣死后,“怡亲王”的“铁帽子王”也被随之废除,直到同治三年才得以恢复。

此后“怡亲王”又传了“载敦、溥静、毓麒”三代

直到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怡亲王这个爵位才正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如何评价

看来“铁帽子王”不仅特权多,头还比一般的王爷“铁”一些,你们说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讨论,本文若有错漏烦请指正!


晓史才能明事


清朝皇族加封爵位,有两个途径,一是靠军功,二是靠皇帝加恩封赏。乾隆皇帝时,爵位制度又做了新的规定:凡是凭军功封王的,世袭罔替;凡是加恩封赏的,每世递降一等承袭。也就是说,凭军功封的亲王世袭罔替,亲王的儿子还能当亲王,就是传给孙子、重孙子都不打折,亲王的帽子照戴不误,稳稳当当,所以人们又称其为“铁帽子王”。加恩封的亲王,爵位传给儿子就打了八折,成了镇国公;镇国公传给儿子成了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传给儿子没有了,变成了宗室成员。



但是,雍正皇帝却打破了只有军功封王才能世袭罔替的规矩,将十三弟胤祥加封为世袭罔替的怡亲王。

雍正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胤祥是康熙的第十三子,他们俩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哥俩自幼亲近,感情很深。在众皇子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胤祥竭尽全力、坚定不移地支持四哥上位,为此他挨了不少打击,受了不少委屈,吃了很多苦头。


雍正登基称帝后,那些不甘心失败,还想东山再起的反对派们仍然横挑鼻子竖挑眼,找别扭,使绊子,乱折腾,非要看把雍正轰下台去不可。这时,胤祥又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为他四哥出谋划策,分忧解难,帮他压住了阵角,稳定了局面。

胤祥对雍正情深意厚,赤胆忠心,雍正自然对胤祥心存感激,格外关照,所以才破例加封他为和硕怡亲王,并特许世袭罔替。胤祥死后,他的第七子弘晓继承了爵位,之后又传继了四代。到载坊这一代,由于他承袭爵位仅一年就去世,又没有子嗣,就把怡亲王传给了弟弟载垣。咸丰皇帝时代载垣深受朝廷重用。


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病死于热河行宫,死前留下三道遗命,一是立载淳为皇太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二是由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大学士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为顾命大臣,掌管朝政。三是分别授予皇后慈安、懿贵妃慈禧“御赏”、“同道堂”印章,八个顾命大臣拟旨后要盖“御赏”和“同道堂”印章才能生效。


但是,载垣他们八个顾命大臣强势霸道,专权蛮横,飞扬跋扈,得罪了慈安、慈禧太后,以致于两宫太后联手恭亲王奕訢密谋策划,突然发动“辛酉政变”,一举拿下了顾命八大臣。“铁帽子”怡亲王载垣被勒令自尽,肃顺等其他顾命大臣也被杀头或革职充军。


可见,铁帽子并不是铁脖子。没有了权力,铁帽子王也照杀不误!


菜根漫谭


铁帽子王是什么爵位

铁帽子王,从“铁”字就可以得知,这个爵位非同一般,整个清代,也一共只有十二位铁帽子王。

清朝的王爵分为亲王和郡王,这两个爵位要么是册封,要么就是靠军功升迁。但是这两个爵位往下一代传承的时候都是降级的,最后爵位会越来越小。

而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不降级的,由此可见铁帽子王的尊贵。

大清前八位铁帽子王,全部是跟随努尔哈赤起兵,立下战功的,他们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第九个铁帽子王胤祥

雍正时代,由于十三阿哥的特殊贡献,雍正打破了按照军功册封铁帽子王的惯例,敕封胤祥为铁帽子王,世袭罔替,即怡亲王这一支。

胤祥去世后,他的儿子弘晓继承爵位,之后传四代,到载坊这代,由于载坊去世早,没有留下子嗣,就把怡亲王的爵位传给弟弟载垣,载垣是咸丰帝去世以后,钦点的顾命八大臣之一。

怡亲王铁帽子王被废经过

顾命八大臣是咸丰皇帝钦定,权力很大,他们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大学士肃顺为核心,这样就与慈禧太后产生了矛盾,当时同治皇帝年仅六岁,慈禧想要给自己的儿子和自己争取更大的权力。

当时还有一大势力,是恭亲王奕䜣,奕䜣是洋务运动的创始人,与外国关系较好,他代表清政府与英法联军谈判,立下功劳,并掌握着北京部分政府机构。

这样就有两股势力在对抗,一是八大臣势力,二是奕䜣集团,慈禧太后联合奕䜣集团,发动历史上有名的“辛酉政变”,铲除了八大臣势力,实现了垂帘听政。

后来,慈禧太后就废除了怡亲王铁帽子王的爵位了。


小灿哥说历史


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成也政治斗争,败也政治斗争。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世袭罔替的怡亲王爵位被封是因为政治斗争,被废也是因为政治斗争。具体情况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成也政治斗争

怡亲王,全称为和硕怡亲王,是清朝的九位铁帽子王之一,世袭罔替,权力和地位非常之高,基本上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儿,掌握着清王朝的军政大权,是清朝皇帝的左膀右臂,肱股之臣。

公元1732年,刚刚当上皇帝的爱新觉罗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很快就封了自己的十三弟爱新觉罗胤祥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永不剥夺。看过《雍正王朝》的人应该都了解,十三阿哥胤祥可是雍正的铁杆兄弟,在夺嫡大战中为雍正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也因为这场政治斗争被封为和硕怡亲王,此乃“成也政治斗争”。


败也政治斗争

为什么说败也政治斗争呢?因为清朝的第九位铁帽子王,位高权重的和硕怡亲王爵位也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失败被废除的。从爱新觉罗胤祥算起,直到第九位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载垣被废除,也就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那么,爱新觉罗载垣的和硕怡亲王爵位为什么会被废除呢?

大家看看1861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就知道了。在1861年的时候,咸丰皇帝暴毙而死,八大辅臣(爱新觉罗载垣也在其中)掌权,后来与慈禧太后一党进行了殊死的政治斗争,史称“辛酉政变”。后来八大辅臣被慈禧太后全部赐死,而和硕怡亲王的爵位也因为爱新觉罗载垣的失败而被废除。此乃“败也政治斗争”。


我的结语

政治斗争是残酷的,但是也是诱人的,一旦失败身死人灭,一旦成功富贵无比。也正是因为权力有着如此巨大的吸引力,才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政客前仆后继,誓死不休。

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