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孤岛日记 · 这个“无声”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孤岛日记 · 这个“无声”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个群体你有关注过吗?

在武汉,登记在册的听障人士有1.3万人。我也是一名听障人士,在依靠助听器获得听力后,文字能力和资讯获取能力与正常人一样。因为精通手语,文字能力也好一些,在疫情期间,我作为一名志愿者,为武汉受困的聋哑人群提供帮助。

聋哑人就医不易,我是深有体会。疫情之前,我时常受聋哑人病患委托,前往医院做手语翻译,借助助听器,我可以把医生的话用手语转达给病患。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医生的专业词汇和病人的病症表达,在翻译过程中这些需要格外注意准确。聋哑病患在没有手语翻译时,还能通过读唇、观察对方表情来辅助沟通,但现在防护衣和护目镜断送了这一可能。

一位被确诊新冠肺炎的聋哑人发视频告诉我,他入院以后,和医护人员的交流全部依靠纸笔,和家人的沟通也只能通过微信消息。他打字慢、句式短,很多表达需要用图片替代。对家人也是报喜不报忧,每天的餐食、药品等都被他拍下照片传给家人,表达自己营养均衡、恢复良好。但是在打给我的视频里,他却难抑忧虑,因为在医院表达困难,他和医护人员纸笔交谈有些内容看不懂,只能不懂装懂。

孤岛日记 · 这个“无声”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于聋哑人士这个群体而言,听力的阻隔带来不少困难,他们资讯获取滞后,对疫情的反应比正常人慢,防护物资也告急,甚至求援都成难题。武汉关闭离汉通道,市内公共交通暂停。不少老年聋哑人在这天出门乘公交,发现公交久等不至,来群里询问,被群友一通视频电话解释之后,这才明白出了什么事。在针对聋哑人的疫情需求登记工作中,问为什么没有及时准备物资,得到的回答几乎如出一辙。聋人看不懂新闻,不清楚外面发生什么事,等反应过来,所有的药店都买不到口罩了。

我400多名微信好友中,聋哑人士超过六成。自疫情爆发以来,我不断收到线上咨询,因为疫情,很多中老年聋哑人不得不面临的线上购物、快递收付等问题,这都在他们生活习惯之外。前不久募集到一批爱心物资,因为沟通疏忽,导致它们均以到付的方式,被寄往武汉各聋哑申请人家中,而中老年聋哑人大多不会接收快递,更别说到付了。后来同城的物资派送,我都会尽量避免使用快递,亲自开着物资车派送。

不管什么时候,“通知”对聋人而言都是个大问题。是发短信还是打电话?电话铃声听不到,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不论如何我们都是无法联系上聋人的。如果短信通知,就意味着更长的时耗,我需要提前几个小时联系聋人,视频电话不接就一遍遍发短信,以确保他们在派送的时间段注意手机。

孤岛日记 · 这个“无声”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考虑到潜在的交叉感染风险,派送物资的过程避免直接接触,我往往会把84消毒片和口罩提前放置在小区的板凳上、窗户口、路灯下等一些固定位置。然后站在远处,看见物资被对面的人拿到手后,我才走近打手语,紧握一个空的矿泉水瓶,作出84消毒片的使用示范:一颗消毒片,一瓶水,500ml,静置完全溶解。对面的人手语回应,对我表示感谢并提醒我注意安全,类似的无声对话重复在武汉的各个小区。

开着物资车驶过武汉三镇,在城区中心的高架桥上,作为唯一行驶的车辆,我第一次发现,高架桥一侧成幢的30层高楼房,家家户户都亮堂。而曾经的武汉中心城区,如今人车寥寥,戴着助听器的耳朵也听不到城市声响,我怀念起街市的热闹,还有每周二周五,在汉口江滩的手语角,那曾是聋哑人的盛事。


孤岛日记 · 这个“无声”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王恩泽 首席记者│乐水

编辑│穆逸龙 李小树 孔舒姚 曹欣宇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孤岛日记 · 这个“无声”的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