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同治駕崩後,本該"溥"字輩繼任,為何"載"字輩的光緒能即位?

同治駕崩後,本該"溥"字輩繼任,為何"載"字輩的光緒能即位?

同治駕崩後,本該

風雨飄搖的晚清已經被內憂外患拖累得十分疲憊,恰恰這時咸豐帝唯一的子嗣,年僅19歲的同治皇帝,在養心殿的須彌寶座上閉上了眼睛。大清國頓時陷入了混亂,慈禧太后緊急封鎖消息,立刻調遣內務大臣商議後續。清朝接連出了兩位任職60年以上的帝王,可誰也不曾想到頗有作為的同治帝竟少年早夭。

為了穩住局面,應急事務小組最緊要的任務便是儘快選出下一任帝王,按照大清王朝不成文的規定,"父終子繼"是選任的關鍵標準。可惜同治帝沒有留下兒子,所以候選人只能在他的下一輩,即"溥"字輩的皇子們中產生。然而我們知道,同治之後是光緒繼承了大統。同治叫"載淳",光緒叫"載湉",他們本是堂兄弟,那麼光緒是如何越過傳統與祖法的障礙成為一國之君的呢?

同治駕崩後,本該

清朝歷史上繼承皇位一事從來都沒有兄終弟及的先例,當初勢高權重的多爾袞都沒有做到,此後這一違背祖法的行為更加成為妄想。然而為了獲得能夠繼續"垂簾聽政"的權力,慈禧太后決定打破這一傳統。因為如果是"溥"字輩繼任皇位,那麼她就不再是皇太后,而是太皇太后,從而必須退居二線,失去主政的身份。

當時已經有大臣提出選任乾隆的五世孫愛新覺羅·溥倫為帝,但遭到了慈禧的拒絕,慈禧的欽定名單上全部都是"載"字輩的人,也就是同治帝的堂兄弟。不過這一範圍也是相當狹窄,因為咸豐帝的幾個兄弟當中,當時還健在並且育有皇子的只剩下兩人,即恭親王奕欣和醇親王奕譞。按照輩分和實力來講,皇位理應由恭親王之子載瀅繼承,但慈禧再一次作出了選擇,將光緒推上了歷史舞臺。

同治駕崩後,本該

慈禧太后放棄恭親王奕欣的理由有兩個。其一,奕欣帶頭參加過辛酉政變,後代理議政王,統領軍機大臣,權傾朝野,倘若其子再入主大統,那麼顯然他將成為不可控的因素;其二,載瀅已經成年,慈禧很難把控,想想同治帝的叛逆,這正是慈禧所擔心的地方。

慈禧太后選擇醇親王奕譞的理由也有兩個。其一,奕譞的正福晉是慈禧的親妹妹,而慈禧又是奕譞的嫂子,正所謂親上加親,即慈禧既是光緒的姑姑,又是光緒的姨媽;其二,當時的光緒僅有四歲,慈禧完全可以將其掌握於股掌之中,這和後來宣統帝的繼任如出一轍。

同治駕崩後,本該

最終慈禧通知奕譞,讓他把載湉抱進宮登基。不少人可能會認為奕譞肯定高興壞了,自家門楣裡出了個皇帝!然而其實奕譞是直接嚇得昏了過去,史書記載:"忽蒙懿旨下降,擇定嗣皇帝,倉猝昏迷,罔知所措,身戰心搖,如痴如夢。"奕譞深知慈禧為人,他明白此行的意義,兒子載湉的上任之日,就是他奕譞的離職之時。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光緒不是去做皇帝的,是去幫慈禧演戲的。所以奕譞緊接著就辭去了身上的一切職務,避免了慈禧的猜忌。並且他還曾秘密寫信給慈禧,請求當其去世時千萬不要給自己追封任何皇帝的稱號。如此一來,慈禧算是對這個弟弟放心了。正是由於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劃,才將"溥"字輩一脈的登場拖後,讓"載"字輩在晚清政壇上繼續活躍了三十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