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國內難得一見的日俄戰爭影像集

/

1904年橫跨東西兩個半球的日俄戰爭又被成為“第零次世界大戰”。這場歷時19個月的“世界大戰”不但運用大規模軍隊和當時最先進的武器,還奪去了10萬多人的生命,其對中國乃至世界形勢造成的影響也是史上罕見的。直到今天,這場發生於20世紀初的戰爭仍然受到中國社會的高度

關注。過去一百年中,以交戰雙方日俄及發生地中國為視角的著作已經十分豐富,但遺憾的是,它們往往只注重文獻資料,缺乏照片、圖片等直觀呈現戰爭的歷史影像資料。

而以旁觀者視角,尤其是以英國、法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相關著作在國內卻鮮有出版。日俄戰爭爆發後,英法兩國高度關注戰事發展,兩國國內社會同樣對這場戰爭充滿了興趣,並留下了大量的官方檔案、記述。此外,英法兩國報紙上有關日俄戰爭的新聞報道同樣重要。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歐洲畫報看日俄戰爭》的出版便彌補了這一缺憾,全書共收錄500餘張版畫及原刊報道19萬字,可以讓我們通過其他國家的視角審視這段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歷史。書中資料主要來自於英法兩國在中國的外交人員、中國政府中的英法籍僱員,以及一些特約通訊員,大多是有關日俄戰爭戰地情況的一手訊息。它們細緻入微,包含很多戰場細節,恰好能夠彌補中國相關史料的不足。

更為難得的是,這些報道大多附有印刷精美、內容信息量極大的插圖。這些插圖,或是根據真實的照片製版印刷,或是根據一些親歷者的速寫、口述等材料而二度創作,真實度極高。通過這些照片、圖片,我們可以直觀地認識、考據當時的戰況。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不僅為中國的日俄戰爭史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新材料,也使得研究者們能夠便捷地系統把握西方媒體新聞和圖像史料。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日軍魚雷艇在旅順港襲擊俄軍艦隊。法國《小日報》副刊,1904年2月21日。

開戰前,兩國應該正式宣戰,這才是開始戰爭的正確方式。在歐洲,英國多次違背這一方式,不宣而戰。現在英國的盟友日本也拋棄了戰爭中的這種騎士精神。早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日軍擊沉清軍艦船7天后才向清朝宣戰。這一次他們又上演了同樣的把戲,偷襲了停靠在旅順港的俄國艦隊。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日軍在滿洲的瘋狂報復:處決親俄的清朝官員。法國《小日報》副刊,1905年4月23日。

日本人在滿洲毫無忌憚地肆意橫行。儘管同是黃種人,但是他們在清朝人面前表現得如同正義者一樣。他們懷疑清朝人與其敵國串通一氣,因而對其殘酷無情。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被水雷擊中,馬卡洛夫將軍和 600 多名俄國海軍士兵陣亡。法國《小日報》副刊,1904年4月24日。

4月13日,一場更可怕的災難發生了。俄軍“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裝甲艦觸碰到了水雷而爆炸。艦上的馬卡洛夫將軍和600多名海軍官兵全部遇難,只有包括西里爾大公在內的將軍參謀部的4位軍官及30多名士兵倖免於難。這真是一場讓法國友邦——俄國的眾多家庭陷入極度悲痛的事件。無論怎樣,這一事實對俄軍來說都極為殘酷。俄軍不僅因此損失了最好的戰艦,犧牲了馬卡洛夫這位最負盛名、能征善戰的海軍將領,還痛失了參謀部的大部分軍官和一大批優秀的海軍士兵。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鴨綠江戰役中一支英勇的俄國軍樂隊。法國《小日報》副刊,1904年5月29日。

“在炮火的襲擊中,我倒下了。我身邊的兩名部下也倒下了,但是軍樂團還在繼續演奏著。直到只剩下15名樂手時,他們才停止了演奏。此時,倖存的樂手拿起犧牲士兵的步槍勇敢地向敵軍衝去。”俄軍的樂師、鼓手、軍號手們如此忘我犧牲的英勇壯舉必將被各國載入軍樂團的光輝史冊。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小日報》攝影師專程前往滿洲地區進行拍攝。法國《小日報》副刊,1904年6月5日。

為了更上一層樓,本報特意向莫斯科、聖彼得堡,甚至向遠東日俄衝突的第一線派去了不少攝影專員。他們肩負著用照相機記錄珍貴歷史瞬間、異國風土人情的重要使命——這時候,相片往往比繪畫更有衝擊力。本期的插圖就向讀者展示了一位身在滿洲的攝影師,他當時正在專心拍攝一支在滿洲地區行進的俄軍哥薩克騎兵隊。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藏在棺材裡的日本間諜。法國《小巴黎人報》文學副刊,1904年10月23日。

不久前,一名俄國邊防軍戰士在松花江沿岸站崗執勤時,撞見了一隊從附近村莊出發前往靠近俄國邊境一處墳場送葬的清朝人。不過,這一行人的步伐和正常的喪葬隊伍相比有些古怪。出於困惑,俄軍戰士攔下了這行人,向他們詢問死者的姓名。送葬者支支吾吾的回答更引起了他的注意。於是,他當即命令這些清朝人打開棺材,以便查驗。這幫人聞聲後立刻丟下棺材四散奔逃。這名俄國士兵愈發覺得其中有蹊蹺。他撬開棺材,眼前的一幕讓他目瞪口呆:棺材裡竟然躺著一個活生生的日本人!此人一定是想通過扮死人矇混過關,從而炸燬松花江大橋的日本間諜。這個機關算盡的日本間諜被當場擊斃,接著被俄國邊防軍扔回了棺材裡。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在一次炮戰中,俄國軍官乘坐探空氣球飛臨旅順上空。法國《小巴黎人報》文學副刊,1904年11月20日。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因炸燬一段滿洲鐵路而被捕的犯人。英國《圖片報》,

1904年4月2日。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哥薩克騎兵侵襲了一個滿洲村落。英國《圖片報》,1904年4月16日。

哥薩克人生活在俄國西伯利亞南部與土耳其、波蘭北部的接壤處。他們是優秀的騎士、英勇的鬥士,堅硬如鐵,不過,他們的殘暴也是出了名的。他們騎在看上去很瘦弱的馬背上,據說哥薩克騎兵無論戰士還是馬匹都從不知疲倦。可想而知,哥薩克人對這些不幸的滿洲居民來說絕對稱得上窮兇極惡了。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前往鴨綠江之掉隊掠影。英國《圖片報》,

1904年5月28日。

不難看出,在馴馬的過程中,日本騎兵遭遇了重重困難。長時間的行進讓這些牲口疲憊不堪。下圖中的這匹馬前腿受傷,因此不願再向前挪步。朝鮮苦力揹負重物前行,他們很擅長運載大量物品。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在牛莊運大炮的苦力。

英國《圖片報》1904年6月11日。

在清朝滿洲地區,俄國人毫不猶豫地徵用清朝苦力,他們並沒有因為這種“奴役”行徑而受到良心上的譴責。根據阿奇博爾德(J. F. J. Archibald)在俄國人撤離牛莊之際所拍攝的照片繪製。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在奉天,一位俄軍軍官的妻子。

英國《圖片報》,1904年7月39日。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籠中熊”:清朝人圍觀俄軍戰俘。英國《圖片報》,1904年8

月27日。

被俘俄軍士兵引起了清朝人的極大興趣。他們興致盎然地聚集在日軍臨時徵用為監獄的房子周圍,圍觀被俘的俄軍士兵。在下圖右側,一名英國觀察員在與一名日軍軍官交談。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奧爾洛夫團的覆滅。英國《圖片報》,1904年11

月5日。

俄軍什塔克利別爾格將軍率軍後退時,奧爾洛夫率團負責斷後。這個團夜間撤退時在高粱地裡(高粱能長到10英尺高)迷了路,天亮時分遭遇日軍步兵。沒有求饒,也沒有投降,這個團的主力營就這樣全軍覆滅了。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人力機車:日軍如何使用俄國鐵路。英國《圖片報》,

1904年11月19日。

奧保鞏將軍的部隊沒有得到俄國火車頭,只好使用苦力拉動火車車廂。之後,他們很快更改了軌距,用上了從日本運來的火車頭。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沉默:旅順港防守一幕。英國《圖片報》

1904年12月24日。

數天來,日軍日夜不間斷地對旅順港進行轟炸。在猛烈的炮火中,這些守軍們仍在堅持戰鬥。有的大炮無法開火,那是因為操控它的士兵們已經全部戰死。

新書推介

国内难得一见的日俄战争影像集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

書 名: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歐洲畫報看日俄戰爭

作 者:趙省偉 編 聶書江 趙開放 譯

出版社:中國畫報出版社

字 數(幅數):400千字 500幅圖

定 價:228.00元

開 本:16 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