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饒毅質疑裴鋼論文造假,專家稱證據不足,裴鋼導師不願評論

饒毅質疑裴鋼論文造假,專家稱證據不足,裴鋼導師不願評論


11月29日,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終身講席教授饒毅實名舉報國內3名科學家學術造假的文章在網上流傳。當日,《中國新聞週刊》向饒毅求證這封網傳的舉報信,饒毅回覆稱:“沒有發出,有過草稿。”


中科院院士、原同濟大學校長裴鋼,於1999年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了題為《五跨膜結構域足以作為G蛋白偶聯受體:功能性五跨膜結構域趨化因子受體》的文章。饒毅在舉報信中對裴鋼的指控為:“該篇論文的圖3、4、5是不可能真實的,只有造假才能產生(眾所周知GPCR需要七重跨膜區域才有功能,裴鋼號稱只要5重跨膜,而且居然兩個GPCRs都是這樣的,除了3個同樣錯誤的圖。)”


G蛋白偶聯受體(GPCRs),是位於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參與多種細胞信號的傳遞過程。有關GPCR的研究於2012年還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為美國杜克大學的羅伯特·萊夫科維茨與斯坦福大學的布萊恩·克比爾卡。


通過結構預測,研究人員很早就得知GPCR的結構為一個由7個α螺旋組成的跨膜結構。一位研究G蛋白偶聯受體、並曾在美國頂尖機構接受過4年博士後相關訓練的國內專家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指出,最近的研究已經解析了很多GPCRs的結構,目前看到的大部分G蛋白跟受體的相互作用,主要是來自後面的5個螺旋,前兩個螺旋基本上是起到一個結構支撐作用。


他進一步解釋說,當然也有個別的受體可能前兩個螺旋也有作用,但前兩個螺旋對很多G蛋白受體來說不是必須,所以五次跨膜螺旋,從理論基礎上來講,是可以跟G蛋白髮生偶聯的。


據《中國新聞週刊》得到的信息顯示,過去十幾年裡,至少有5篇文獻與5重跨膜的GPCR相關。


以“科學打假”而聞名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告訴《中國新聞週刊》,“

我不知道饒毅是不是還有別的證據認定裴鋼論文造假,如果只有(信中)這個理由,是不足為憑的。雖然GPCR的野生型是跨七次膜,但是,很多蛋白質有多餘部分,去除那些部分並不影響功能。裴鋼論文證明的就是去除GPCR的某些部分不影響功能。如果像饒毅說的那樣,GPCR公認必須有七次跨膜,那麼,裴鋼這篇論文就不可能通過評審發表。它得以發表,說明饒毅所說的並非公認的定論。而且,別的實驗室後來也證明了GPCR的確只要跨五次膜也有功能,即裴鋼論文的結論是被別的實驗室重複過的。關於GPCR結構的綜述文章,有的引用了裴鋼這篇論文,說明其結果也是被領域同行認可的。所以饒毅信中對裴鋼的造假指控是不成立的。當然,饒毅可能還有其他理由認為裴鋼論文造假,他沒具體指出來,我們不好討論。”


這樣看來,裴鋼的這篇論文是一個學術爭論還是造假?對此,方舟子回應道,“連學術爭論都算不上。研究GPCR的人對此並無爭論。饒毅並不做這方面研究。”


一位在上海工作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博士後也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饒毅對裴鋼的造假指控讓人不能信服。他解釋說,裴鋼文章裡的實驗實際上非常簡單,很容易重複。如果能夠重複,造假之說不攻自破。而如果重複不出來,那麼,就有兩種可能:一是主觀作假,這有可能是實驗人員造假,抑或是裴鋼指使組內人員造假。其次,是技術或非主觀因素導致錯誤的實驗結果。同時他也指出,值得討論的是,裴鋼有沒有義務去浪費納稅人的錢去重複一篇文章,來回應一個證據不足的指控。


另一方面,一位在此事件中對裴鋼論文持質疑觀點的專家指出,“‘很容易的實驗,太容易了!’那麼,業內人士進行了重複實驗嗎?進行了調查嗎?”


因GPCR的研究而於201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在回覆《中國新聞週刊》的郵件中表示,“我已知圍繞(裴鋼的)這些發現所引起的爭議,但是對此不便發表評論。由於裴鋼早期在我實驗室做過博士後,所以我無法保證我能給出沒有偏向性的意見。”


此次饒毅舉報三名科學家造假事件正在引發強烈的社會關注。名為“龍櫻計劃”的知乎用戶說:到底是否涉嫌造假,具體的評判需要交由專業人士來判斷。事件的焦點,在於舉報信內到底有多少內容屬實,由於饒毅教授本人具有相當的學術聲望,目前網絡上的聲浪大多支持饒毅教授。


29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獲悉,該委目前正在調查核實此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