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啜粥之法淺談

“粥”是我國重要的飲食形式之一,對人的身體健康發揮著重要作用,誠如《素問·玉機真髒論》雲:“漿粥入胃,洩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仲景在《傷寒論》中善用粥調治疾病,其寓意豐富。

以助藥力,祛邪外出

《傷寒論》桂枝湯證,方後“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金匱要略·痙溼暍病脈證治》瓜蔞桂枝湯證,方後“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治》桂枝加黃芪湯證,方後“須臾飲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服取微汗”。此三方皆取啜熱粥,其目的是使谷氣充養,振奮陽氣,加強發汗之力,以調和營衛,使侵犯機體的邪氣得以外達。《傷寒論》寒實結胸證,方選三物白散,以巴豆為主藥,溫散寒結,化飲逐水,啜熱粥之用意在於服藥後“不利”,根據巴豆“得冷性緩,得熱性速”的特性,“進熱粥一杯”,以助瀉下祛邪。此四方服藥後啜熱粥共同目的,皆是“以助藥力,祛邪外出”。

制約藥性,顧護胃氣

《傷寒論》寒實結胸證,方選三物白散,若“利過不止”,則“進冷粥一杯”,巴豆遇冷後峻下逐水之力得到制約,以防止瀉下過度,有損胃氣;十棗湯證,若“得快下利”,予“糜粥自養”是因為十棗湯乃峻下逐水之方,“快下利”後必傷胃氣,於是啜粥以養胃氣。《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硝石礬石散方後“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方中硝石入血分以消積,然其性苦寒,故“以大麥粥汁和服”,保養胃氣。

健脾益胃,養陰生津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治療脾虛寒溼胎動不安之白朮散,方後“已後渴者,大麥粥服之。病雖愈,服之勿置”,“已後渴者”是承接前文“若嘔”,服粥在於程雲來所云:“嘔止而胃無津液作渴者,食大麥粥以生津液。”《傷寒論》桂枝湯證,方後“啜熱稀粥一升餘”不僅是助藥力發汗,因桂枝湯證病機為衛強營弱,啜熱稀粥可養胃氣,補陰液,奏和營益陰生津,培補汗源之功。

溫陽散寒,建立中州

《傷寒論》理中丸證,方後“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方用理中丸治療霍亂吐利甚而寒多不渴者,說明中焦陽虛,寒溼內阻。服湯後飲熱粥,可溫胃散寒,顧護脾胃。正如徐靈胎雲:“桂枝湯之飲熱粥,欲助其藥力以補散,此則飲熱粥,欲助其藥力以內溫。”《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治療脾虛寒盛之大建中湯,方後“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可借粥之熱力,補益脾氣,暖胃驅寒,建立中州。誠如林禮豐所言:“服後一炊頃,飲粥者,每溫養中土之氣以引藥力也。”

仲景啜粥之法,對於臨床疾病的治療與調護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但不可拘泥於此,如桂枝加葛根湯證、麻黃湯證,方後明言“不須啜粥”。因此,對於“啜粥之法”臨床上應靈活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