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

二利二力


  • 知识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书本知识的获取,另一方面就是人生经验的积累,这两个部分相互交融、作用,构成了一个人拥有的绝大部的知识。

但是,这些知识是零碎的,不成体系的,个人可能并不知道要怎么搭建起一个合适的框架,再将他们分门别类的放进去。事实上,个人积累的知识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最好是能通过更为广泛的阅读,吸收各个学科大家的经典及前沿观点,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主题阅读了。主题阅读是针对同一个主题,进行多本书籍的精读,博采众长,然后在各个知识的交汇处形成核心观点,在观点未交汇的区域则进行分别发散,绘制出各个树形图或思维导图,这样就可以将相关的知识一览无余。

当你长期针对各个话题进行主题阅读后,你的知识体系也会越来越完善。

  • 那么,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一句话之前很流行,那就是:

我听过许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为什么?

很明显可以看到,在这一句话里,知识是知识,但个人的思维方式却不一定会以知识作为指导。

为了让所学的知识不学到狗身上,所以储存在个人脑海中的知识一定不能就那么放着养灰,一定要将他们应用起来,投射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上。

具体说来要怎么做呢?

1、覆盖,用新的知识覆盖旧有的知识

看一本书时我们经常感慨,书上的知识完全颠覆了自己以往的认知。这时候,你不能光感慨完就放下书本打住,你还需要用新的知识去覆盖旧有的知识。

比如说,你不太擅长于沟通,也一直认为会说话是个先天的技能,所以你彻底接受了自己嘴笨的现实,也不妄想改变了。但是通过进行沟通书籍的主题阅读,你会发现原来在人与人的沟通中,是有很多技巧可循的。那么,你就要记住这一点,也记住这些技巧,用新的较为全面的知识去覆盖你原有的片面的认识。

2、覆盖是一时的,最好是彻底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这时候就需要付诸于实践。

当你在遇到类似的沟通难题时,你要提醒自己,你旧有的思维方式是错误的,沟通这件事是可以通过练习提高的。你要刻意的跟自己灌输这个概念,驱散走错误的思维模式,然后正确的面对难题。

3、设计一个在一定期限内可以量化的、有希望完成的、可分解的目标,鼓励自己用行动去完成,在行动中去改变旧有的知识,加深思维体系的作用方法

看完了书上的知识,你要学会运用,这样才能反作用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令自己真正接受知识对你进行雕刻的过程。

举个例子,你的目的是想提高沟通能力,那你就该为自己设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也是有讲究的,绝对不是提高能力这么抽象的话术,否则照客观的眼光根本不能判断你是否完成了目标。

你最好将目标修改为未来一个月内,每天的晨会你都要坚持发言,中午吃饭时也要和大部队一起,多加深彼此的了解。你看,当你把目标这么一细化,你就很清楚未来的时间你必须要做哪些事,而当这个目标达成后,你的沟通能力肯定会有明显的提高,与同事的关系也会亲密许多。

在你养成这样的习惯后,只要继续维持下去,形成了这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事方式,你的沟通能力就会在无形中提高。

4、除了用行动践行思考外,还要有意识的经常向外输出,真正理解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是如何运行的

比如说,当你对某个问题有新的体会,或者是看完某本书后感觉茅塞顿开,最好是能够拿笔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记录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通过文字输出的过程,你相当于是二度整理了自己脑海中堆积的知识,二度理解了书本上的观点,也就不会轻易忘记。

除了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外,你也可以把这些想法详细的向第三人转述,假如他们有不懂的地方,你再进一步的作出解释,直到对方清楚明白为止。通过口头输出的过程,你也会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芜存菁,更娴熟的运用知识。

5、抵制消极的思维模式,坚持不断学习

思维模式跟知识体系一样,是会不断发展的,也是没有边界的。

但这两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知识体系没有情绪,但人的思维模式是有情绪的。

所以,个人一定要有意识的抵制消极的思维模式,千万不要轻易被眼前的难关绊倒,而是要经常鼓励自己不忘努力。

古语有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共勉。



朱阿空


带你去看一下大海,注意到沙滩了没有,

一堆沙子

海滩就象是知识

再带你去欣赏一下沙雕,

知识体系好比是沙雕,

设计一个形式把零乱的沙子整合在一起,

沙子就有了自己的生命


知识好比是沙子

一堆缺乏联系的沙子


而思维体系呢

就象构筑沙雕的工具,但然不仅于此

只是想做一个形象的类比

知识体系,如果脱离范围而谈建立,终究是建立不起来的,

就象是一堆砖头

你都不知道要建的是厕所还是万里长城,

你就什么都建立不起来,

一旦你心里知道要建的是万里长城

早晚有一天,这个长城会被你用这些砖头建立起来。

构建知识体系也一样,

确定一下自己心里真想要的,

才能进一步确实自己的人生范围,

才能知道,

围绕这个范围

去建立你的知识体系

去建立你自己的万里长城,


一旦知道自己的范围,

自己想去的地方

所有的如何,

会显得微不足道,


人们聚焦在如何,

却失去了为什么,

为什么的为什么,

若有技巧就是一句为什么。

人用一生去雕刻的最大作品,

最后其实是自己本身,

但却耽搁在了零乱的【事】【物】,

聚焦在了事物,

反而忘记掉了自己,


长城不是一日能建成的、

自己作为人生的最终作品,

是在一生的长度中,

精雕细琢完成的!


知识体系、思维体系大抵如此,

都是要围绕着【自己本身】这个作品,

个人视角

想明白了这些,

知识体系、思维体系,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起来。

只能是专属于你自己的人生范围,

只能是专属你自己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

最后输出自己,

这个用一生雕刻的作品,

大抵如此。


认知框架



思想体系是个宏大的构想,但也仅仅是个人体系的一个方面。我把个人体系分为心智、能力、形象三部分,在此基础上分化出观念体系、知识体系、目标体系、生活体系和形象体系六个系统。目的是建立起比较全面清晰地个人系统,并实现各体系之间的平衡。观念体系对应着此问题中的思想体系。

人类在生命活动中,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很多想法和需求。但这些想法并非全部都会变为现实,或者变为现实的方式不同。例如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想象过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有的人只是想想就算了,有的人将其写成小说,拍成电影供他人欣赏,有的人则是研究技术试图将其变为现实。想想的人脑中产生的只能称之为想法,而试图去做些什么的时候,才会变为目标。所以思维体系中的目标需要:

● 建立:明确目标,细化要做的内容。

● 筛选:思考做目标的动机、结果预期,然后通过价值观判断进行取舍。

● 分解:为了提高目标的可行性,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确立执行的步骤和计划。

● 执行:付出实际的精力和时间,善用方法,通过努力尝试去实现目

建立思维框架的前提就是你必须坚持学习,广泛阅读,了解各种看世界的视野,积累许多的东西。一个人要建立适合自己的思维框架,先要知道有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行业,这些方法都有不同,我们不能一一体验,唯有通过读书去了解。

然而,更重要的是,你要懂得思考,将所学的许多东西融会贯通,让它们在你的头脑里中形成一个初始的框架。这样,你才能在随后的日子里自如地运用这许多知识和积累。无论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立场和观点,你得耐心分析立场观点背后的论证和事实,这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方法。有了很多的知识,就需要思考,将大脑中的许多对立的知识分析综合成一套完整的理论。

其次是检验。如何验证你的框架是否足够完整,逻辑是否严密?比如在科学上,大家公认的科学方法的基本特征是经验性、精确性和可检验性,也就是卡尔·波普尔的可证实原则。对于自身所构建的知识体系,假如你知道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只有在不同场合反复实践才能检验它是否有效。



世间万物,无论是大到星系还是小至原子,其本质都是一个个的系统。而“框架”就是对系统构成元素以及元素间有机联系的简化体现。因此有目的地运用“框架”来思考、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全面、更快速、更深入地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更高效地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大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是相通的,这就意味着你在学习绝大部分所谓的“新知识”时都不应该是从零开始,并且应该与你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联系起来,这样既能加快你学习新知识的速度,又能加深你对新知识的理解。但要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就需要你以使用为目的去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其实秘诀只有一个,就是我给自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还缺什么,因此每当我学习新的知识、经历新的事情时,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将新了解的知识往知识框架里填充


Smosh创意视点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group_id": 6485493457270866445, "media_id": 5441164736, "vname": "\\u674e\\u5584\\u53cb\\uff1a\\u6784\\u5efa\\u5b8c\\u6574\\u7684\\u77e5\\u8bc6\\u4f53\\u7cfb\\uff0c\\u8be5\\u8bfb\\u90a3\\u4e9b\\u4e66\\uff1f.mp4\

混沌大学



长文,大概4000多字,建议收藏随时翻阅(嘿嘿)

读了这么多书,我一直有个毛病,就是笔记也做了,思维导图也画了,偶尔还能跟朋友说上书中的一些观点,传播下信息,但真的一到自己有需要时,就像突然失忆一样,完全忘记之前自己学过的那些技巧和知识,只能重新手忙脚乱地去找以前的书、上网百度。可这样,我当时花了那么多时间看的书、写的笔记,不是浪费了?

可以说这是没有真正“吸收”书里的知识,还只是“知道”而不是“做到”,你是否也膝盖中枪呢?

所以最近我决定把看过的书都扔掉。

不要误会,并不是自暴自弃,而是,我终于学会最有效的笔记方法、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识。

以前那种摘抄、思维导图根本不算笔记,以前用文件夹、豆列将笔记书单分类管理,都仅仅是极初级的知识管理而已。直到我听了李源的在线课程,我才发现原来知识管理是这么一回事儿,知识可以这样融到自己生活中。其实他使用的都是很简单普通的工具,比如二进制,六进制,但他活学活用,很厉害。

李源,被贴了很多标签:85后最贵的说书人、最年轻的知识大秘、罗辑思维最早的知识策划人、读书怪才……但他最喜欢的还是大家叫他“读书人李源”,因为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他的人生。

在李源总结的方法里,主要就讲了一个东西,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提高效能,帮助自己管好知识存量,知道学过了什么,怎么快速在用的时候找到,并且用到自身生活中,同时能输出好位置为新的知识提供空间。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他总结了两类方法,一个是记笔记,一个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最实在的笔记法

记笔记就是为了提高效能,怎么正确的记笔记呢?只需要记这三个要素:找到这本书的核心论点、分论点、以及你看书过程中自己的心得感想。

两点很像以前学过的阅读理解方法,文章有用“总分总”的方式建立文章结构,那我们要掌握这本书讲了什么,就去找他的“总”和“分”。

“总”——核心论点。

找到核心论点的关键就是了解作者,换句话说,就是先得站在作者的角度看这本书,了解他为什么会写这本书,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反过来了解这本书也是为了将自己变成作者,换位思考。找出书中那句关键的话,或自己凝练出来。

“分”——分论点。作者用了什么关键性的证据去解释他的观点。

最后,看过书要想真正为己所用,还要靠记笔记的最后一个要素:记下自己的感想和启发。并不是摘抄而已,是去记那些让自己"心中一动”的话,去联想这东西对生活有什么影响,计划以后怎么用,最好把它变成一个方法论和心法。

比如李源这个课程,我能化为心法的一句话就是“当我在生活工作中需要用上什么领域的知识,我就挑一本该领域最牛逼的书放到桌上,随时学习”,或者“最快学习一个领域知识的方法就是去看头部书籍——那些由头部大师写的书,基础知识永远不过时”

其实关于如何记笔记这一段,启发了我写小说的思路,比如找核心观点,不就是挖掘写小说的主题句吗?找分论点,不就是往里面填充情节和场景剧情吗?反复出现的关键性证据,不就是在说对关键情节推进很重要的事件,要提前出现,埋好伏笔吗?

反过来运用,这些都是知识点啊!


最接地气的知识体系建立

话题回到知识管理上。


整理你的书架

如果学会了这种高效、简单的笔记方式,我们可以开始整理自己的书架,只要记住一个原则:人类的知识结构是树状的,它不是一个个问题组成的,而是一代代人积累出来的。

一个领域就1-2个大师,领域里延伸出来的观点都是以他们为枝干衍生开来的。划重点,关键就在于只看头部人物,找核心信息。其实关于做笔记也是,注意力是有限的,要看书就取其精华。

只留下每个领域最头部最重要的3个人的书籍,完全可以扔掉或送掉那些非头部书籍了,不用怕自己会忘记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核心观点都有了,经过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已经是自己的了,况且还结合自己的生活,总结出了心法,时刻用着,想忘也忘不了。至于一些案例,经典的关键性证据已经被我们摘录下来,也可以上网百度,很容易找到,所以,厚重的书籍?可以丢掉了。知识已经在我们的笔记中、我们的生活里。


管好你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作为终身学习者,不停地在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领域,这么多知识,我们能管得过来吗?

于是,下面就是管好知识存量

这里李源运用管理学的里的5个理论来说明。

管理方法也是为了运用到生活,知识是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的,那自己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的,都可以将相关分类的知识拿出来使用。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对称式管理法六进制管理法,说白了就是帮助做决策和节省精力。

在一堆事情里,用”六进制管理法“,也就是说生活中有什么事儿都可以分成六分,围绕某个分类,也放这个品类的知识帮助自己,然后把这六类继续分成两类,用”对称式管理法“从里面再选出各自最重要的2件事,给这两件事排个优先级。

举个🌰,结合自己的生活,如果近段时间自己要去管理个团队,有一大堆事儿要做,我从中选择6件这周最重要的,如果6件事可以分类成管理类和沟通类,那选取这两个领域里最有效最重要的两本书,放在自己的桌上,一方面在做着两件事的时候可以用上书中的知识,另一方面就能在边工作边把书看完了。

这就是结合生活,帮助做决策,保持自己的专注力。

对我来说,比较迷茫的是,如何管理自己的书籍信息,那这就又有一个方法,给书籍或信息编上“户籍ID”

还是那句话,知识树的节点是人而不是知识。以作者为维度建立文件夹,然后底下继续建立文件夹,将作者的简介相关信息、看过他的书籍、电子书、在线课程链接等等整理起来。然后,用“二进制管理法”分类。

什么是“二进制管理法”,就像是细胞分裂,树状图。

举个🌰例子,我认为自己大学学的是文科,那文学是二进制树干的其中一个分支,另一个分支,我喜欢艺术,那可以以艺术作为另一个分支,接下来,在文学分支下,继续延伸我接触过的知识脉络,延伸感兴趣领域,比如心理学、哲学、广告文案写作、书评、影评写作、编剧等等。艺术那一支,也可以延伸出绘画、摄影、手工艺、服装设计等等。

然后,把刚才那些“户籍ID”文件夹书籍按照这些领域去分类。

这样,我能知道自己现在拥有哪些领域的知识,当想要用的时候可以随取随用,找到自己想要的书、信息、作者信息。

这样我的知识树就一目了然。

继续进一步,当有了自己的知识树,那是不是就可以跨领域创新了?

没错,把我们的知识树绘制成一个地图,从源头一点点按拓扑方式延伸,直到地图边缘。那每一个临近的拓扑链节点上的领域,看是否能在交叉领域有所突破,或者把两个毫无相关的领域链接起来,经过的地方,就是我们也许可以找方法把他们跨界融合的方法。

不知道这些方法有没有让你豁然开朗?或许你已经在无意识中使用过其中某些方法,知识体系没那么玄乎,只要有意识去总结方法、改进自己运用知识的方式,每个人都能发明出各自的知识体系建立机制。

看书学知识,重在实践。这篇文我也是按照”核心论点“”分论点“”感悟“笔记三要素来写的哦,有找到核心论点吗?很明显。

好了,我要去建立我的书籍”户籍ID“,绘制自己的知识树了。


三饭姨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经历过这样一种状态,感觉好像什么都懂,但是一问深入就啥都不知道。每天在各种公众号上搜集资讯,感觉每天都在学习东西,但是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时候,又发现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其实你在做的都是搜集碎片化的知识点,关于碎片化知识的危害,就不多说了。以我在游戏行业做运营的经验为例,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怎么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一、将个人知识进行主题分类:

比如我个人就将所有的知识分为四个模块:生活技能、兴趣爱好、职场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其中:

1、生活技能

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比如潮男穿衣搭配技巧,烹饪技巧等。

2、兴趣爱好技能

比如摄影、旅游、健身、理财投资等等。

3、职场通用技能

比如PPT的制作技巧、演讲能力、职场心理、沟通能力等等

4、专业技能

以我个人为例,我将专业技能分为发行运营管理、渠道运营管理、游戏平台产品设计。

我这里这么分类的原因是因为人能记忆的内容非常有限,生活和工作的东西都是需要消耗精力去关注的,每次花费精力关注过的东西最好都能够存储起来。

二、根据主题构建知识体系

这里的知识体系分两步,初级的单个主题的知识体系和高级的交叉主题的知识体系:

1、单个主题的知识体系

游戏运营平常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碎片化的,需要将各个碎片化的点连接成线,再将线构建成面。以我自己为例,借助一些工具,将各个大的主题模块建立好,每个模块子模块下面再进行细分,参考截图:

建立完善的单个主题的知识体系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初级阶段:遵循5W2H原则,将工作中的所获所得填入框架中。

比如沟通技巧中的和上级沟通,who就是你和领导,what就是你们就某件事进行沟通,期望结果和实际结果是怎么样的,why就是你们之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次沟通,when你们之间在什么阶段进行的这次沟通,where就是指你们在哪里进行的这次沟通,比如是否是公共场合,how/how much就是指你们之间是怎么去进行沟通的,沟通投入比如沟通时间多少。可以不用拘泥于具体的形式,但是重要的是把你这次获得的经验和知识给记录下来。这里其实就和复盘比较像了。

中级阶段: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建立的体系是不够完善的,即广度不够,也可能发现对单个知识点的理解还比较浅薄,即深度不够。这个时候可以通过书本、在线课程、文章等来完善拓展自己的深度和广度,也可以带着目标去在一些行业交流群里面进行讨论,亦或者是去跟行业前辈进行请教,都是不错的完善方法。要注意的是,需要控制好自己的精力分配,80%的精力应该用来深入挖掘最核心的内容和技能,20%的精力用来补充拓展其他的技能。

以我个人为例,我的目标是成为游戏行业的全栈运营,但是对游戏商业化中的游戏内活动设计不太熟悉,我的做法是先将最近流行的一本书的活动篇目录研究和其他的优秀文章的目录吸收为自己的框架,然后再将书中的内容吸收填入框架中。同时再参考行业前辈的建议和感悟,在方法论层面上将活动设计的经验弥补了。后续如果有机会亲自负责活动设计,至少是有备无患了。

高级阶段:当单个主题的知识体系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时候,可能会发现之前的架构并不是很合理,这个时候就需要去进行调整改善,需要定期做一次归纳总结调整了。

2、交叉主题的知识体系

所谓交叉主题,是指某个主题的知识可以应用到另一个主题中,实际上每个主题深挖到最根部,都会或多或少涉及到底层的元能力或者元知识。比如股票,除了涉及相关的经济、金融学知识外,还需要了解从众心理、了解人性的一些特点。活动设计同样需要了解用户的从众心理等等。

以我个人为例,这段时间决心把PPT制作技巧给补上,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写PPT和写邮件、沟通交流用到的元能力一样,都需要一个结构化的表述逻辑,这个时候学习SCQA架构、MECE法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建立交叉主题之间的知识体系,核心是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

一方面,是正向思考,思考该知识的拓展性。学到一个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尽量去拓展延伸,不限领域

另一方面,是逆向思考,探索事物背后的逻辑,遇到反常或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其他领域有没有相似的事情。

以上就是建立知识体系的方法。

建立好体系之后,要时刻带着完善体系的目的去寻找和输入内容,不停地归纳、总结、分析,最终得出自己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基本可以应对绝大部分的场景了。


姚伟的写字台


一直都知道我们想要快速的掌握某种知识和某个领域,学会构建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知道这个十分重要,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方法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直到今天看到了一本书《请停止无效努力》,作者孙圈圈。看完这一本书,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才知道为什么要构建知识体系,该怎么去构建知识体系。

为什么要构建知识体系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了很多的知识,很努力的去学习,但是到实际应用时我们却没有知识可用,因为我们没有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在《请停止无效努力》这本书中告诉了方法步骤 :

1,明确自己学习的背景。具体的意思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领域?这个领域对自己有什么用?这个领域跟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联系?

2,通过各种渠道建立知识框架。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寻找这个领域的经典书本,经典网站去学习,就相当于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教科书一样,把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点都学开来建立自己的框架。

3,不断修正自己的知识框架。通过对比,找到最佳的知识体系框架。

4,不断学习,不断的往这个框架里面填内容,这样框架里面的内容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5,把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问题之间,相互联系起来。 两个方法:知识向问题靠拢、问题向知识靠拢。

看完这本书后,对于一直都没有形成自己知识体系的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你也不知道怎么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建议你也去读一读这本书。


辣妈小护士


虽然我是很好学的人,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许跟多数人不同,这是我求学多年、思考多年的感触。

问“拥有完整的知识和思维框架是一种什么的体验?”我的回答是:不存在那种体验,那是属于上帝或者佛的事。

如果人类能清醒的知道自己不拥有绝对和完整的真理,就不会有那么多残暴又可悲的宗教和思想斗争了。

  • 首先,拥有完整的知识和思维框架只是个巨大的错觉

由于时空的局限,人不可能拥有完整的知识,任何一个时代的知识都会被后来的时代超越。

你还会用三十年前的教科书吗?我们还觉得500年前的“全部知识”很伟大吗?

庄子告诉我们,人对世界的观察,就好像“管中窥天”,只看到极小的一片。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同样的话:“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所以构建真正完整的的、系统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虽然有不少大师的确通晓最重要的知识,但所谓的“通晓”只是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所谓“完整的知识”一定只是某个时代和地域内的完整。

第二、知识范围的局限性导致无法获得确定性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说明的是人类受限于空间,无法了解所有的东西 。

“夏虫不可语冰”,指的是人类受限于时间,无法看到历史的全貌。

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知识宇宙巨大拼图中的极小一部分,没有得到全部拼图,这个局限是无法突破的,只有神秘主义者宣称能不借由理性,直接拥有超越时空的一切知识。

拼图中少掉的那一块,有可能包含了整幅图的最关键信息,所以只要没有获得全部的拼图,就不可能确定整幅图的意思。

第三、我们仍然需要学习

应该放下对系统性、全面性、终极确定性的幻想,因为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人类的历史上造成过许多的灾难。

但学习仍然是值得的,因为知识仍然有用,探索的过程本身也是精彩的,而孤陋寡闻的人容易执迷,犯低级错误。

  • 第四、要谦卑互相学习,不要唯我独尊绝对化

有些人宣称自己拥有完全的知识,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是终极的真理的代言人,动不动教人作人,那是都是狂妄自大的,并且充满恐惧和控制欲。

他们就好像一只蚂蚁炫耀自己的强壮一样,我们不要盲目跟从大师或权威,因为他也没有得着,他还在路上。


庐山心灵真语


思维体系是知识自组织产物

知识控制论认为思维体是知识系统在思维的元逻辑为识别現象的真一一假而产生的真值表,作为真伪鉴别。这涉及理性与经验的综合,即是一个世界观/范式宏观顶层自组织的产扬。因此这是个社会学(世界观)和学术研究(范式)通用的术语,需要时间的沉淀与意识方方面面的磨合。而一当思维成为体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顽固不化,这体现了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和表达(态)的直觉性,比如宗教之争,今天BBC头条从以色列称声耶鲁沙冷三千多年前就是以色列人首都,这立即遭巴勒斯坦国的反对,猎辞强势等同于宣战。在媒体的集体思维体系我们可以随时观察到这个自组织现象

知识控制论属第三阶控制论是界于客观和主观的虚拟框架,导师起初只强调社会集体比喻,而我在认准中国传统思维尤其是易经逻辑的核心所强势的均衡支撑体系时,传统思维的一切控制都是在作调整不衡而达平衡,一部传统思维史就这么一个系统方法论可称为传统思维系统模式的框架。除此之外别无他模型。这正体现在传统思维如一大型自组织的图灵计算机,它以观念为数据在经过这台处理器都可以模式化的太极,阴阳,天地人,五行,八卦,,,千篇一律的符号系统,而进行思维观念的数据处理。这正是目前国际上理论物理和哲学上探索的黄金分形计算机,

参考文献

Universe as a fractal logic computer. 2018, El Naschie and Scott Olsen


天观易3阶控制论创新


知识体系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的表现方式,是即已形成的罗辑思维的表达,也是成熟的完整链条。而思维体系是按抽象点式为主,是人类潜力智能的后勤仓库。因此,要使思维与知识形成核力。需要灵感思维的点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