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皇权王朝不过几百年,这一制度却传承上千年,影响历史之深之远

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的各个王朝建立之后,都要临朝改制,无论是礼法制度还是崇尚色调,这就比如秦朝尚黑,而到了汉朝却有所改变。但是在中国数千年的皇权统治之中,有一项制度却是足足传承了超过一千年,那就是以才学取士的科举制。在讲述科举制之前,我们先讲一讲科举制之前的种种制度,科举制从平民中取士,而之前的各种选官制度基本上都是贵族制度。最开始是周朝的世卿世禄,到了东汉变为了察举制和征辟制,实际上都成了达官显贵的门路。

皇权王朝不过几百年,这一制度却传承上千年,影响历史之深之远

而随着东汉末年,战乱频发,三国的建立使得政权初步稳定下来,说到这里要提两个人物,那就是魏文帝曹丕和陈群,陈群提出了九品中正制,曹丕接纳。最后这就演变成了魏晋的门阀政治,但是有一句话叫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门阀”,实际上魏晋的门阀政治最终也演变成了贵族政治,高门大阀的子弟可以轻轻松松的做官,而寒门弟子郁郁一生也只能碌碌无为,魏晋南北朝统一之后的隋王朝就面临着这种制度带来的问题。

皇权王朝不过几百年,这一制度却传承上千年,影响历史之深之远

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认识到了门阀政治的坏处,意识到不可取,因此锐意进取,开创了科举制,他可能没有想到,这将是一项影响了后世千百年,包括国内外的制度。而隋文帝开创科举制的时候只有策问一科,儿子隋炀帝即位之后开考了整整十科。不过虽然科举制是在隋朝杨坚父子手中得以开创,但是真正发扬光大却是在唐王朝,毕竟隋朝存在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唐朝的考试科目比之隋朝还多,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进士和明经两科,而其中进士较难,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称。

皇权王朝不过几百年,这一制度却传承上千年,影响历史之深之远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702年开创了武举,这又是科举制度的一种创新,自古以来不管是重文抑武还是重武轻文都没有好下场,宋朝和秦朝就是最好的例子。武举开创之后,朝廷不但能够从平民之中选拔满腹经纶的秀才,还能够挑选勇猛武略的军事人才,这是科举制当中的一大创举。而自宋朝之后,宋太宗为了改变考官和士子之间的联结关系,因此不让士子对考官称老师,从这之后进士也就成为了天子门生。

科举制为中国吏治贡献了一大批的人才,可以说是一项优异的制度,但是随着理学在中国的确立,明清时期的科举制考试,选题范围最后竟然仅限于四书五经,而且不管是殿试府试州试乡试,不但只能够从四书五经之中出题,而且还不准重复,这可让考官急坏了脑袋,有的考官没办法,就从两本书之中各自取了一句合在一起让考生解释,甚至有的考官拿出句号,也就是经书里面的“句读”让考生解释,这样怎么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呢?

皇权王朝不过几百年,这一制度却传承上千年,影响历史之深之远

不过科举制影响深远,亚洲的朝鲜,日本,越南等我国的附属国都受到了影响,甚至我国废除科举制之后,越南依旧维持科举制不少年。而且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亲眼目睹了科举制之后,啧啧称奇,并且把科举制带回到了欧洲,从这之后西方各国的文官制度基本上都是从科举制演变而来,甚至如今的高考也有几分科举制的意思,科举制算得上是中国封建制度中仅次于家天下皇位传承制的制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