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點亮鄉村振興夢

盆景造型技藝被列為嘉興市“非遺”,把農業做成了文化追求;鄉間的“歐洲小鎮”,用一塊巧克力融合了生產和旅遊,做火了“甜蜜”生意;強弱村抱團發展,政府保底分紅,強村之路走得穩健且獨具特色……近來,一個叫大雲的小鎮屢屢用一種示範性的姿態,帶給人們美麗鄉村的全新感官體驗。這個位於嘉善南端的小鎮,是全省最早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地方。“我們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抓手,推進全域農田流轉、全域農房集聚、全域集中徵遷,為鄉村振興提供要素保障。”大雲鎮鎮長王枕旦表示。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點亮了小鎮鄉村振興的夢想。前不久,嘉興出臺了《嘉興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四百工程”行動方案(2018-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部署開展全域土地整治“四百工程”行動。計劃利用5年時間,在100個以上的行政村,啟動100個左右項目,實施100萬畝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總投資超過100億元。確保新建成近60萬畝高標準農田、10萬畝永久基本農田整備區、5萬畝新增耕地、5萬畝建設用地復墾。同時,選擇10個左右“立地條件好、集中連片度高、整體可看性強”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作為市級樣板示範工程,嚴要求高標準全力打造,爭取2018年底初具形象,切實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走盤活存量

低效用地再開發之路

嘉興地處長三角核心地帶,交通便捷、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網密佈,呈“六田三地一水”的用地結構。水田種糧、湖蕩養魚、旱地栽桑,江南水鄉特色濃郁,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浙北糧倉”的美譽。嘉興市域土地面積4223平方公里,2017年底常住人口466萬人,生產總值4355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接近10萬元。然而,嘉興人均耕地0.66畝,已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劃定的0.8畝的警戒線;土地開發強度高達27.8%,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24倍。

“過高的開發強度會影響到一個地方的生態環境、生存環境、人居環境。”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吳國飛說,嘉興位於滬、杭、蘇、甬四大城市交通樞紐和杭嘉湖平原洩洪通道,重大交通設施、水利工程穿境而過,佔用了大量土地;大量低小散弱工業用地和產業平臺、農居點散亂和耕地破碎化、生態環境治理等問題制約了嘉興高質量發展。“從嘉興現狀看,40%的農村人口占用了60%的建設用地,60%的城市人口占用了40%的建設用地。嘉興低效用地再開發的潛力在農村。今後要走盤活存量、低效用地再開發之路。”

為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早在2009年,嘉興就在全省率先啟動了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為平臺、以新市鎮和新社區建設為抓手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嘉興積極探索,不斷豐富完善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體制機制,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創新政策支持;堅持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充分尊重群眾意願;堅持市場化運作,多渠道籌措資金,先後出臺節餘指標交易管理辦法、質押融資辦法、儲備交易辦法,有效破解了嘉興城鄉統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資源、資金問題。

一組數據顯示——2009年以來,嘉興已累計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679個,投入資金456億元,獲取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9.13萬畝,佔全省同期總量的41%;已復墾農村建設用地7.02萬畝,佔全省同期復墾總量的63%;且無一項目逾期違約。通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搬遷集聚農戶60663戶,建成百戶以上城鄉一體新社區264個,極大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建設高標準農田182.08萬畝,促進了現代農業和規模經營發展;獲取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餘指標3.65萬畝,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要素保障。

“到目前階段,我們的形勢又發生了變化。”吳國飛表示,黨的十九大吹響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角,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建成山青水綠、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讓農村更有吸引力、讓農民更有歸屬感、讓農業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基層強大的發展驅動力。土地是農村最大的資源和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基層對農村土地管理和發展用地政策有著強烈的渴望,基層亟須政策指導和支持來激活這個寶貴的要素資源,喚醒沉睡的土地。新時代耕地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也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提出了新要求,賦予了新使命。

堅持四大原則

推動多要素跨界融合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在現有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的基礎上,對農村生態等進行全域優化佈局,對田、水、路、林、村等進行全要素綜合整治,對高標準農田進行連片提質建設,對存量建設用地進行集中盤活,對美麗鄉村和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進行集約精準保障,對農村人居環境進行統一治理修復,目的是進一步發揮土地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的基礎性、引導性、控制性作用,促進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嘉興審時度勢,立足資源稟賦實際,又一次率先在全省提出了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轉變的新課題,選擇嘉善縣開展試點,按照“生態優先、保護優先、集約優先”的原則和“更全區域、更全地類、更全類型、更全要素”的要求,結合“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人居環境提升等,引導整治目標從單一的建設用地指標向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促進鄉村振興轉變;整治要素從單向推進向“田、水、路、林、村”和生態環境修復全要素轉變;整治區域從項目承載向全域協同轉變,得到了國土資源部、省國土資源廳等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並多次到嘉興來調研指導。

在今年嘉興召開的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上,市國土資源局局長沈金德作了《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助推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專題發言,提出了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四百工程”的工作目標。

“在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嘉興堅持目標和問題導向,堅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強土地資源保護和土地權益保障,在生態保護和修復中實現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著重把握四項原則。”沈金德說,一是堅持規劃引領、試點先行;二是堅持保護優先、底線控制;三是堅持政府主導、尊重民意;四是堅持因地制宜、有序推進。要強化“多規融合”和規劃引導,按照控制總量、優化增量、盤活存量、釋放流量、實現減量的要求,促進土地資源要素有序流動,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要尊重自然、順從自然、保護自然,始終將生態環境保護放在優先位置,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要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主體作用,尊重和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收益權,讓農民共享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成果。還有村與村之間、區域之間都存在差異性,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在目標、模式、速度上不能簡單要求“步調一致”,要綜合考慮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和人文風情,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本地情況、獨具區域特色的土地整治模式和路徑。另外,還要防止有房地產傾向,防止建大別墅、大莊園。

優化土地空間格局

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竹林、綠樹、花草、流水……是典型的江南景緻;小橋、曲徑、亭閣、走廊等點綴其中,處處透著濃濃的水鄉韻味……秀洲區新塍鎮潘家浜村又是另一個通過探索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嚐到“甜頭”的鄉村。

潘家浜村所在的新塍鎮是秀洲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的重點,該鎮同時也是浙江省級農業綜合開發田園綜合體創建試點。去年,秀洲區政府制定了“田園綜合體”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開始時間與區全域土地整治工作吻合,於是秀洲區將全域整治與省“田園綜合體”試點建設結合起來,兩者相得益彰,效果顯著。

據瞭解,新塍鎮的“田園綜合體”項目,主要是在潘家浜村、火炬村等5個村進行,規劃面積3.2萬畝,其中核心區潘家浜村3300畝,目標是打造成一個糧油加工產業園。在全域整治中,潘家浜村需用地300多畝,現有耕地將作為基本農田調優區;火炬村則要拆除370多畝的宅基地,進行整村搬遷,復墾後的耕地將作為基本農田整備區。以前的火炬村是典型的“髒亂差”地帶,違章建築多。經過整治,目前火炬村的宅基地已全部拆除,涉及的農戶全部搬進了安置小區。按照規劃,這一區域的田水路林將全部整治成高標準農田,新增耕地1800畝左右。

除了在秀洲區新塍鎮、嘉善縣大雲鎮,目前,嘉興還在海寧市海昌街道、海鹽縣百步鎮等地試點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示範工作。

在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中,嘉興將重點瞄準四方面的工作。開展農村用地空間治理。按照“多規融合”的要求,以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為基礎,按照“控制總量、盤活存量、用好流量”的原則,充分盤活利用農村存量建設用地,優化各類各業用地佈局,合理安排新增與存量用地供給結構和方向,有效保障美麗鄉村建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用地。

開展農用地整治。在保護生態環境、田園風光的前提下,對各類農用地開展綜合整治,統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旱地改水田、耕地質量提升、宜耕後備資源開發,以及農田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在優化耕地佈局、增加耕地面積、提升耕地質量的基礎上,形成耕地集中連片,為耕地規模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創造條件。

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根據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要求,推進建設用地整治,優化佈局村莊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古村落保護、文化傳承等各項用地,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傳統)村落的傳統建築、街巷空間等歷史文化要素,有序開展建設用地復墾,優化農村建設用地結構和佈局,建設規模適度、設施完善、生活便利、產業發展、生態環保、管理有序的新型農村社區。

開展生態環境整治。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要求,在不減少林地面積和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優化調整林地、水域等生態用地佈局,保護水源涵養地、維護生物多樣性,使山水與鄉村融為一體、自然與文化相得益彰,讓農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嘉興力爭通過10至1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農田集中連片、農業規模經營、村莊集聚美麗、環境宜居宜業、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