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 頭部效應漸顯 私募股權機構面臨“淘汰賽”

募資趨難

“一級市場的資金越來越不好募了。”深圳一家投資機構負責人趙明(化名)向記者感嘆:“我們認識一家2015年成立的私募機構,資金規模在十億元左右,目前正值第二期基金資金募集期。但約見好幾個出資人都吃了閉門羹,看情形第二期產品大概率要黃了。”

這在當前絕非個例。據投中信息研究院公佈的數據,今年5月中國VC/PE完成募集的基金數量同比下降76%,募資規模同比下降95.33%。

“不是單一渠道受阻,而是各個渠道都在紮緊口子,被動、主動因素都有。”趙明認為。

“被動收緊”是指在資管新規之下,銀行對通過認購結構化產品優先級參與私募基金越發謹慎。“銀行現在不是以投資的心態在談併購基金項目,而是以放貸款的心態在做。”民享資本程韜對記者表示,以前銀行更多關注的是項目前景、交易結構,出資也爽快,現在一上來就要談有沒有擔保物和抵押。

一位股份制銀行對公業務人士告訴記者:“即便把槓桿比例由原先的1:2、1:3降至監管要求的1:1,銀行也不敢輕易涉足。近年以來有許多併購基金找過來,項目報上去了總行也沒給批,說是擔心引發政策風險和收益風險。”

這也影響到政府引導基金的出資。2016年至2017年,大量政府引導基金的進入方便了投資機構的募資,推動了產業基金、併購基金等紛紛落地。“除財政資金外,政府引導基金相當部分資金來自於銀行,隨著銀行表外渠道收縮,政府引導基金募資和成立速度有所放緩,此前依賴於引導基金投資的PE/VC募資也會出現困難,這部分投資機構不在少數。”趙明表示。

事實上,除了銀行系統、政府引導基金,高淨值用戶、財富管理機構、企業等出資方的心態也越來越猶豫,當中涉及到項目退出難度加大、對投資前景不甚樂觀。

民享資本創始合夥人程韜指出,今年上半年不少投資人投的產品已經出現延期退出、收益不及預期等情況。他說:“過去大部分人民幣基金做股權投資的策略都非常簡單,就是投資Pre-IPO企業。隨著IPO審核趨嚴,前些年投進去的相當部分資金現在難以如期退出。加上前兩年一級市場火爆,許多私募投的Pre-IPO項目估值多在20-30倍動態PE左右,而現在二級市場個股估值也就是在20-30倍PE,甚至更低,這種情況下要說服出資方投新的項目,難度很大。”

前海梧桐併購基金董事總經理鄭羽西認為,A股市場持續調整的影響已經傳導到一級市場。而在港股上市的獨角獸們相繼破發也影響到了相關機構的投資信心,導致整體投資情緒不高。

“獨角獸在A股或港股IPO後的股價表現,將深刻影響國內一級股權投資取向。二級市場投資開始變得理性,不會再盲目替一級市場接盤,這意味著以前一級市場粗放式、短平快的投資策略行不通了。一級市場的各類股權投資機構逐漸意識到了,他們在出資和選擇項目標的上會越來越謹慎。”趙明稱。

投資趨謹慎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流入一級市場的資金出現緊縮,繼而會引發一級市場整體估值出現下調。

華峰資本副總裁楊炳龍告訴記者,部分項目估值已經下來了,尤其是一些前期需要燒錢獲取流量、變現模式還不清晰的模式創新類企業,自身造血能力弱,融資跟不上就容易出現資金鍊斷裂。他說:“創新類企業很敏感,自己主動下調估值,折扣力度也更大,有些項目最低能到五六折。”

程韜說:“現在壓價會好壓一些。一些強勢的項目方,以前動不動報價十幾億,市場情況好的時候投資機構還會考慮給,現在沒人願意給你出這個價。供求關係在發生變化,項目估值逐漸迴歸到合理的水平。”

楊炳龍表示,部分現金流充裕、基本面尚可的企業正在拉長融資窗口,在價格上並未“鬆口”。但總體看來,一級市場估值正在經歷調整期,以最受追捧的獨角獸企業為例,此前每輪融資估值要翻上十倍,現在上漲勢頭已經有所減緩。

即便如此,投資機構仍然不敢輕易投資項目。“節衣縮食、節省子彈是大部分機構的策略。”趙明表示。

投中信息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5月PE市場投資案例為86起,較4月份降低36%、但投資金額創下年度最高,說明市場投資越發謹慎,資金在往優質項目傾斜,頭部效應明顯。

趙明表示,一方面投資機構開始“捂緊錢袋子”,對估值更加敏感;另一方面,機構仍在積極儲備項目,但決策流程比以前要慢很多。他說:“以前一個項目從看完到決定投錢需要3-6個月,現在拖上9個月、一年都很正常。”

募資緊張的影響目前仍在持續發酵,除了投資謹慎外,出資拖延甚至簽完協議不履約的現象也不時發生。楊炳龍指出,一般基礎材料做完了,會將項目推到投決會進行審議;投決會一過,基本上就可以籤協議。現在有些項目即使通過了投決會,投資方都不敢籤協議,擔心後面無法按時履約。一些項目簽了協議,錢最後沒有到賬,由於這類協議一般不設違約條款,項目方也告不了,只能雙方協議作廢。

行業加速洗牌

隨著市場環境的改變,一級股權投資迎來新一輪洗牌。趙明對記者表示,受影響最大是此前從一線基金分裂出來的一批小基金,2015年股權投資市場如火如荼,原來一線基金的高管紛紛出來自立門戶。

根據VC-SaaS的數據,中國新募集基金的數量在2014年明顯爆發,在2015年飆升至3000只左右,2016年回落至2500只左右,2017年則斷崖式下降到850只。

“這些2015年以來自來門戶的高管們在原有平臺大多有不錯的業績,脫離老東家後,雖然挖掘項目能力仍然很強,但也失去原有平臺給投資項目賦能的能力,很難擠進優質項目。這種情況下,他們後來投的不少是資質一般的項目,現在投資期接近尾聲,回報率逐漸顯現,這些投資機構很難繼續募資並在投資端搶到好項目。”趙明表示。

程韜認為,對於規模較小、缺乏歷史業績的股權基金,未來LP(有限合夥人)會向GP(普通合夥人)轉變、GP會逐步向FA(財務顧問)靠攏。現在已經有這樣情況了,一方面由於要給後端提成還無法保證收益率,出大資金的LP不願意把錢交給GP,更傾向於成立自己的GP來實際管理;另一方面,GP募不到錢又要存活下來,被迫朝財務顧問方向發展,一旦有好項目就推介給有資金實力的機構,藉此收取中間費。

楊炳龍認為,未來兩類基金將具備競爭優勢,一是未來綜合性的頭部基金,持續週期長、過往業績較好,且具備穩定LP渠道;二是紮根細分領域的產業類基金,能夠挖掘到行業內優質企業,項目選擇上更具備優勢。

鄭羽西認為,市場資源不斷在向頭部基金匯聚,有品牌效應的投資機構吸引了市場上大量資金,現在頭部的投資機構如紅杉、IDG已經開始母基金化。與此同時,具備紮根產業、已經搭建投資生態平臺的機構優勢也日趨明顯。隨著資金向頭部項目集中,項目競爭越趨激烈,具備產業優勢的機構能夠提前發掘潛力項目,且對被投企業來說,除了資金外,也跟看重投資機構資源整合能力、生態投資平臺建立等綜合能力。

多傢俬募股權投資機構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2018年以來,明顯感覺一級市場包括銀行系資金、企業資金、引導基金等各募資渠道都在收緊。除資管新規影響外,二級市場接連下挫的負面影響已經傳導到一級市場,市場投資情緒不高。

募資收緊下,股權投資開啟大浪淘沙,少數頭部機構因為“吸金能力”較強已經開始做母基金,大部分私募機構囿於“彈藥有限”,在投資上更趨謹慎,甚至有部分小型私募GP(普通合夥人)為求生存開始轉型做FA(財務顧問)的工作。

头部效应渐显 私募股权机构面临“淘汰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