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關於“春秋”的二三事

不少人分不清《左傳》和《春秋》的區別。

《左傳》全稱《左氏春秋傳》,相傳左丘明所著(也是我國第一部敘事完整的編年體史書》),記敘公元前722-前468年間(魯隱公元年—魯哀公27年,共255年,書末附魯悼公4年及智伯滅亡),東周列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都是極具史學價值的研究“春秋”往事的好資料。

“春秋”,起止為公元前770-前476年(周平王元年—周敬王44年),總共295年,因魯國史官按四季記錄各國故事,又孔子加以修訂的儒家經典《春秋》(記敘內容起止為公元前722—前481年,魯隱公元年—魯哀公14年,共242年)在內容時間上大體一致而得名。

《春秋》記事多散佚,孔子整理後內容微言大義,經文言簡意深,方便人們理解註釋的就是“春秋三傳”。當然有說法認為《左傳》是獨立撰寫的,跟《春秋》註解無關。總之,近三百年的歷史有這些書籍的記載(另有《春秋物語》、《國語》等書),何其幸也。

這段時期的中國,國土面積不到200萬平方公里,尚處蠻荒漸退,神話愈減的少年時代,文明正走向成熟。東周的軀殼下是諸侯爭霸的割裂局面,其中一方面神鬼崇拜不絕,祭祀占卜之風盛行,可一部分人已經開始走在破除上天迷信,“遠鬼神,盡人事”的道路了。

子產,生於春秋早期,鄭國貴族,法家先驅,後為鄭國執政,《左傳》中有關於“子產論天道”的部分:昭公18年,夏五月,宋、衛、陳、鄭發了火災,裨灶通過星象預言鄭國又要發大火,子大叔希望子產祭祀祈禳,以平災難。子產的回覆是“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豈不或信?”

我的理解就是說上天的好惡比起人間世道更難掌握,那些飄渺的神祇抓不住摸不著,有人預言的中,無非是瞎貓碰上死耗子罷了。正是“天道遠,人道彌”,豈可全信?最後的結果是預言失敗,鄭國並未發大火。

關於“春秋”的二三事

《左傳》魯僖公21年的“臧文仲諫焚巫尪”事件。文仲力阻僖公以火燒突胸仰面的殘疾人來旱備的方法,留下“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的話語。認為不可因天災降下就招惹人禍,亂殺的做法並不可能取悅到上天,這個邏輯是荒謬的,最緊要的不是連接上天,而是處理大旱的具體防治措施。最後的結果是“是歲也,飢而不害。”魯國並未發大災。

魯僖公16年的“周內史論吉凶”事件。叔興當時在宋國,遇到隕石和神風過境,宋襄公問其是兇是吉,他的背後回答是“陰陽之事,非吉凶所在也。吉凶在人。”

另有“內史過論神降”事件中的“虢必亡矣!虐而聽於神”“宮之奇論神享”事件中的“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均透露出擺鬼神於束之高閣之姿,強調“人命”而非“天命”的人文主義色彩。

2500年前的人尚有這等精神和覺悟,怎麼現在有的人卻靠吃齋叩頭想換來一世榮華?所以,只管腳踏實地,一往無前的“盡人事”。

關於“春秋”的二三事
關於“春秋”的二三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