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红楼梦》中的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合“理”吗?

探春,在大观园里是个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并列的第一流人物。但是,长期来,因为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想飞上高枝,伟人诟病。同时探春为了自己将来的政治前途,不仅使自己在行动上表现的如王夫人所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地维护“母亲”王夫人的利益。希望能够改变自己庶出的背景。初读《红楼梦》,容易对探春公开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赵姨娘缺少好感:毕竟十月怀胎,何苦那样绝情,让人嗤叹!


《红楼梦》中的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合“理”吗?


探春对待生母赵姨娘的畸形关系问题。

人们往往从抽亲子关系来考察:认为她对待生母赵姨娘太生硬,太寡情了,所谓“生我之恩,视同陌路”。一般地说,母女之间,应该是一种最亲密的关系。探春死乞活赖地只认王夫人是“母亲”、王子腾是“舅舅”,不承认这个“生母”和死去的赵国基这个“舅舅”,确是畸形的、乖常的。已在客观上揭露出:古代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所谓“以孝治天下”的“孝道”,在宗法等级观念的践踏下,已现出了十分虚伪、可笑的性质。

人们作出对探春不认生母行为的谴责,也是不无理由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探春对赵姨娘的一番驳斥,又是“理”直气壮的,振振有词的。同时,从字里行间的行文话气看来,作者也是站在探春一边,支持她这个“理”的。当然她所持的这个“理”是宗法等级之“理”,她所以感到“直”和“壮”的是不仅有当时目为天经地义的观念作她的依据,而且有王夫人这样实际统治者作她的靠山,所以她有恃无恐,这是毋庸置议的。


《红楼梦》中的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合“理”吗?


作者的对于探春的同情,支持她这个“理”,有理性观念上仍然因袭着统治观念的习惯看法。然而,我们的观察如果不就此止步,而作进一步分析的话,还可以发现这样的事实:

其一,赵姨娘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红楼梦》里介绍:她是个阴微卑贱的小人,不但目光短浅,胸襟狄窄,有些“颠倒”,“着三不着两”。更为严重是,她处处有坏心肠,起鬼点子,是个自己无能而又时刻想害别人,心地极其阴暗、险恶的女人。

那个儇薄的贾环就是她一手炮制出来的好样板。他的赌输了赖丫环的钱,践踏彩云对他的情意,有意烫伤宝玉的脸,向贾政进谗诬告宝玉“强奸母婢”等等行径,都显得极其卑劣、险恶和无耻,这和赵姨娘倾其私房钱买通马道婆作要害死宝玉、风姐的行径正是个模子里铸出来的。评者把她比作“狗粪”,可见对其深恶痛绝之至。实际上以“狗粪”比喻还是不恰当的,因为“狗粪”与人无害,而赵姨娘和贾环则是鬼鬼祟祟地时刻怀着鬼胎,打着夺嫡、夺权的毒主意,真如那传说中含沙射影的鬼蜮那样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觑伺着一击的机会。


《红楼梦》中的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合“理”吗?


有人认为赵姨娘比那假慈悲、真残忍的王夫人不见得“更坏些”,是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人物”。这是一种皮相的看法。王夫人的“残忍”是因“愚庸”而又当权造成的,就动机言她的撵金钏儿、晴雯等,并不知会将她们置于死地。脂庚本七十四回作者说她是

“喜怒出于胸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

赵姨娘则是一种处心积虑地要去陷害别人,将别人置于死地以利己的人。换言之,即王夫人之杀人,因为她当权,当权而又“愚而好自用”,故“杀人必多”,可究其动机,却是不自知的;赵姨娘则反是,虽未当权,却处处存害人之意,有杀人之心。假如她和王夫人易地而处,其杀人必不少于王夫人。以法固然以“杀人之事实”为依据而凭情论理,则不能不追究其害人之意杀人之心。谈论文学形象不同于法院判决,不应只看效果,不问动机的。

因此,我们固然没有理由对罪恶昭著的王夫人寄予任何同情同时,对赵姨娘这种邪恶阴险的性格,也决不应因其出身奴隶就可以额外宽恕。她虽出身奴隶,已是“半个主子”,并处心积虑、不择手段地进行夺嫡活动,以图爬上“正经主子”的宝座。那种认为“姨娘类型”中没有这样“阴狠恶毒”的人物,只有“夫人类型”的人物才有这样人物的说法是难令人苟同的。实际上,在多彩多姿的生活真实中,“夫人类型”中固然有这样的人物,“姨娘类型”中同样也有。《红楼梦》里的赵姨娘是非常真实的,并非如读者所指责那样“违背了现实主义的原则”。


《红楼梦》中的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合“理”吗?


这样阴狠恶毒的赵姨娘还有怎样的“母爱”呢?这个“母爱”,如果说探春“根本不接受”的话,那么,贾环可说是“全盘接受”了。那效果如何是尽人皆知的。所以,人们固然可以谴责探春据封建等级的主奴之理以责生母的不义,也应该看到所斥责、轻视的具体对象又确实在客观上有值得斥责、轻视的地方。那么,她所据的这个“理”也显出了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其二,在《红楼梦》存在着两对最深刻的矛盾。

《红楼梦》里除了宝玉和贾政、女奴和主子的矛盾外还存在着两对最深刻的矛盾,即贾赦、邢夫人和贾政、王夫人之间争权的矛盾及赵姨娘、贾环和王夫人、宝玉之间争嫡的矛盾。前八十回中很多重大冲突的爆发发都是和此攸关的。

如《不肖种种大承答挞》和《惑奸谗抄检大观园》两次轩然大波,前者是贾环的进谗诬陷造成的后者是邢夫人对王夫人、风姐发动的一次进攻,都是意味着夺权、夺嫡斗争的表面化白热化。贾赦、邢夫人为一方和赵姨娘贾环为一方的两股势力,还显出合流的迹象。探春预言的“自杀自灭”,正揭示了这两对矛盾还将大爆发,成为贾府“一败涂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说:“端方正直”的贾政较荒淫无耻的贾赦,平庸的王夫人较好弄“左性子的邢夫人及赵姨娘要稍微高出一筹的话,那么,叛逆宝玉和儇薄贾环之间,其二者根本无法比较的。宝玉对园中包括探春在内的一切姐妹都给予无限的尊重和体贴,也赢得了包括探春在内的姐妹们的无限钟爱;贾环,则“作践脂粉”,引起了园中除彩云以外的所有女孩子的憎恨和厌恶。


《红楼梦》中的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合“理”吗?


这样,探春在贾府的这场内部斗争中站在哪一边呢?

毫无疑问,在荣国府的长、二两房夺权斗争中,她是站在自己所以从属的一边。可是,在二房内部的夺嫡斗争中,一方为自己的生母和胞弟,一方为异母的嫡兄宝玉,那么她应该参与生母赵姨娘和胞弟贾环处心积虑地陷害宝玉的阴谋活动吗?如果参与的话,她是能够得到赵姨娘的“母爱”的,但是,她不肯这样做,作出相反的选择,站到对立的方面去了。这固然有关封建宗法观念的“嫡”、“庶”之分——维护“嫡”、“正”是合法、正当的,符合封建观念之“理”的。

但是,任何“理”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当探春的这个“理”涉及到在王夫大和赵姨娘之间的选择,意味着宝玉和贾环之间选择的时候,就不再仅仅是个“正庶”之分、“嫡庶”之分的间题,实际上是个牵涉到善恶、美丑、是非之分的问题。无论就思想志趣、艺术爱好或精神境界来说,她和嫡兄宝玉虽然非同跑,却是气味相投、思想接近的,而和庶弟贾环虽然是同胞,却是格格不入,大相水火的。这样,探春果断地舍弃赵姨娘贾环这样的生母和胞弟,而竖决地站在王夫人宝玉的一边,就既是合乎封建宗法之“理”,同时又合于舍恶就善、舍非就是,舍丑就美的这个“理”。因此,探春对待赵姨娘的态度固然有维护封建正统的因素,但同时也有着援用封建宗法之“理”来为维护宝玉之“理”作战的意味。有人说她“大义灭亲”,不能说是毫无理由的。


《红楼梦》中的探春不认生母赵姨娘合“理”吗?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探春对生母赵姨娘的义正词严的呵斥,不能仅仅说成是“忘了根本,只拣高枝儿飞去”――这是赵姨娘的见解。我们应该看到其中也有其“合理”的成分,不可一概抹杀的。因此,也可知雪芹对探春这种不认赵姨娘这个生母的立场的支持和赞许,其中同样有其“合理”的成分,也不可一律以“思想局限”目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