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大清十二帝之一代天驕——清太祖努爾哈赤

大清一共十二位皇帝,其中入關前有兩位,入關後十位。後人為方便記憶這十二位皇帝編出了順口溜,即:努爾哈赤皇順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大清一共十二帝,末代宣統最哀傷。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大清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準確地說,努爾哈赤並沒有建立大清國,他建立的是後金政權,也就是大清的前身。


大清十二帝之一代天驕——清太祖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明嘉靖三十八年出生於明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縣)。明天啟六年(1626年)八月病逝,終年68歲。

十三副遺甲起兵

努爾哈赤25歲那年,他的父親和祖父同時死於明軍的炮火之中。努爾哈赤憤然地質問明朝邊吏,本來這二人都是明朝的官員,明朝知道自己理虧,送還了努爾哈赤的父親和祖父的遺體,又賜予他敕書30道,戰馬10匹,讓努爾哈赤繼任祖父之職,當了建州左衛都指揮使。

兩位親人的死對努爾哈赤的影響非常之大,這件事讓他對大明王朝產生了對立情緒,於是他暗下決心要報仇雪恨。這件事發生後沒過三個月,努爾哈赤以報仇為名,以遺甲13副和部眾30人,又聯合了幾個部落進攻圖倫城,城中守將看城池堅守不住就逃走了,但是被其他城池守將拒之門外,最後被努爾哈赤的部下殺死。自此後努爾哈赤聲威大震,在這個過程中他也逐漸成長為一名帥才,這時他已經把目光投向了更遠的方向。

統一女真各部

女真族在明代中葉分為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其中野人女真生產水平相對落後,其它兩部生產力較強。女真各部又分為若干個小部落。

努爾哈赤首先將戰爭矛頭指向建州女真。很快就征服了蘇克素護部,在接下來的四五年時間裡,又連克董鄂部、渾河部、哲陳部和完顏部,到此已經控制了建州女真五部。努爾哈赤的接連勝利,引起了海西四部的恐慌,於是他們聯合蒙古科爾沁、錫伯、卦勒察三部和長白的珠舍哩、訥殷二部,一共九部13萬人馬分三路攻打努爾哈赤。最終被努爾哈赤打敗了幾個小部落,然後努爾哈赤又滅了海西的哈達、輝發、烏拉三部,這時海西就只剩下葉赫了。葉赫嚮明朝求救,明朝派兵持火器相助。還是被努爾哈赤攻下7城19寨。1619年,努爾哈赤再次出兵攻打葉赫,攻下20餘寨就回師了。明楊鎬指揮四路兵馬進攻努爾哈赤,薩爾滸之戰打響,這時葉赫也派兵支援明朝,但最終還是敗在了努爾哈赤手中。薩爾滸之戰,是明朝與努爾哈赤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役。在這次戰役了,努爾哈赤採用了“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方針,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五萬人,並繳獲大量軍用物資。


大清十二帝之一代天驕——清太祖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的勝利離不開他非凡的軍事才能,他善於用計,多謀善斷,出兵迅速,經常以少勝多,變被動為主動。努爾哈赤自幼喜愛兵獵,武藝超群,每當作戰時都身先士卒。他那種英勇的氣概和猛烈衝殺的作風贏得了將士的擁戴。在統一女真過程中,努爾哈赤還制定了一系列的的正確政策,他欣賞諸葛亮的依法治國,於是“定國政,禁悖亂,緝盜賊,法制以立”;在政治方面,創立八旗制度;經濟上加強與明朝互市貿易。在用人上,他重用能人、厚待功臣。在外交上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與蒙古、朝鮮都保持著友好關係,與明朝保持群臣關係,儘量避免過早地與明朝發生正面衝突。


大清十二帝之一代天驕——清太祖努爾哈赤

後金政權的建立

1、創制滿文

長久以來,女真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到努爾哈赤時仍然借用蒙文和漢文。萬曆二十七年,努爾哈赤命人用蒙古字母拼寫滿語,創制滿文,這是滿族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促進了社會的進步,為後來的女真全面統一、建立後金政權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建立八旗制度

女真是一個主要以狩獵為生的民族,在以往的社會組織生活中,形成了所謂的“牛錄”制。“凡遇行師出獵,不論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出獵開圍之際,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總額,屬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許錯亂,此總領呼為牛錄額真”。這種制度利於不規模戰爭,對於大規模戰爭並沒有什麼效果。於是努爾哈赤對其進行改造,編牛錄為四固山,固山就是漢語“旗”的意思。四固山以黃、白、紅、藍四種顏色的旗幟為標誌,後來又增加了四個旗,將原來的四色旗幟周圍鑲上邊,黃、白、藍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這樣就有八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職能的八旗制度正式確立。


大清十二帝之一代天驕——清太祖努爾哈赤

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是清朝前期的一個重要社會制度,它對清初的入關、平三藩等戰役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3、建立後金政權

萬曆四十四年(1616)正月,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縣)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後金,建元天命,隱喻有天命所歸之意。還將赫圖阿拉城改名為興京,定為國都。努爾哈赤以這裡為基地,將後金領土擴大到東至日本海、北至庫頁島和外興安嶺、西至青海、南至長城的廣大地區,一個強大的後金政權,出現在中國的東北地區。隨著努爾哈赤的勢力不斷強大,以及明王朝的進一步衰落,努爾哈赤公開同明朝決裂,把攻伐明朝提上了日程。

七大恨告天

明朝當然能感覺到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政權是在大威脅,於是在政治上、經濟上都進行了限制。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決定要征伐大明。這一年的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在興京“告天”誓師,宣讀了與明朝結有七大恨的討明檄文。七大恨集中反應了東北少數民族對明朝君臣的欺凌所生的憤怒之情,七大恨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目標,對激勵女真奮發圖強、英勇殺敵、反抗明朝政府的壓迫,起了巨大作用。然後努爾哈赤率兵佔領撫順於,打下瀋陽城,攻陷遼陽,進而又攻下廣寧。

兵敗寧遠,飲恨而終

1. 親征寧遠

當努爾哈赤連克廣寧、義州等40餘座城堡,並企圖奪佔遼西和山海關晨,大明面對後金的凌厲攻勢束手無策。寧遠兵備僉事袁崇煥認為,若保關內,必保關外;要保關外,必保寧遠,他的這一主張得到了前往山海關視察的明朝兵部尚書孫承宗的支持。孫承宗命袁崇煥與副總兵滿桂領兵駐防寧遠。因身任遼東要職的閹黨黨羽高第,搞得錦州等城兵民“死亡載途,哭聲震野,民怨而軍益不振”,後金兵沒遇到任何抵抗,很快就到了寧遠城郊,然後將寧遠重重包圍。


大清十二帝之一代天驕——清太祖努爾哈赤

當努爾哈赤進攻時,卻遭到了袁崇煥的猛烈抵抗,即使努爾哈赤派兵猛攻,在袁崇煥的率領下,寧遠軍民一心抵抗,浴血奮戰。天命十一年(1626),努爾哈赤終於迎來了生命中的最後一戰。68歲的努爾哈赤親自督陣,威風凜凜不減當年,可惜他的自信被袁崇煥的西洋大炮給擊碎了。

努爾哈赤連續攻了兩天,但精於騎射的八旗兵在炮火面前難以發揮特長,不但沒拿下寧遠,反而傷亡慘重,努爾哈赤遭遇了從未有過的失敗。寧遠之戰,以明軍的勝利、後金兵的失敗而告終。


大清十二帝之一代天驕——清太祖努爾哈赤

2、死亡之迷

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1626年9月10日),一代天驕努爾哈赤在離瀋陽四十里的靉雞堡逝世,享年68歲,他多姿多彩的一生到此時也畫上了句號。

關於努爾哈赤的死,真正原因卻始終沒有定論。清代官書說是得病而死,卻沒有提到是什麼病。後人分析有可能是被袁崇煥的炮火所傷而死。到現在也不知努爾哈赤是傷、是病、是憂鬱,也許三者都有。反正在他的身後,後金政權開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最終努爾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極成為這場爭奪戰的大贏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