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羅織經》說君子惜名,好名羈行,王陽明說過的一句話可破解此困境

這一篇文章,主要是寫給我的粉絲,特別是為《知常容的一畝三分地》圈子中的朋友寫的。

我昨天寫過一篇關於北宋名將種世衡的故事,假如我們現在生活在北宋,看到種世衡這些舉動符不符合規定。

鄜州判官種世衡提議在延安東北二百里有個寬州的地方,原來有個城,現在被廢棄,現在看來這個地方是屬於戰略要地。

右可固延安之勢,左可致河東之粟,北可圖銀、夏之舊。——《續資治通鑑·宋紀·宋紀四十二》

朝廷採納了他的建議,在種世衡的主持之下,一邊與西夏戰鬥,一邊築城,終於將城築好,那就是青澗城。

《羅織經》說君子惜名,好名羈行,王陽明說過的一句話可破解此困境

他是怎麼管理這個城呢?

管理老百姓是這樣管理的。

嘗課吏民射,有過失,射中則釋其罪;有辭某事、請某事,輒因中否而與奪之。——《宋史·列傳·卷九十四》

你有過錯,如果你的射箭水平好,可以釋其罪,與人有爭執,看誰的射箭水平好來定奪。這明顯是不合規矩,因為他將宋朝的法律放在何地呢?明明是我對的,結果他射箭水平高,就偏向他,這不是明顯的不公平嗎?這不成了法外之地嗎?

怎麼什麼都可以用射箭高下來激勵呢?公平在哪裡呢?當時肯定有這樣的質疑。

《羅織經》說君子惜名,好名羈行,王陽明說過的一句話可破解此困境

對外怎麼做?

他動用公款,將公款借給商人做生意,讓他們去販賣糧食獲利,這不就是典型的官商勾結。

這就是你生活在北宋看到的種世衡,你覺得他是個好官嗎?

《羅織經》中一語就中了人性弱點:

君子惜名,小人愛身。好名羈行,重利無虧。名德不昭,毀謗無損其身

君子惜名,君子很愛惜名聲,他肯定不敢這樣做,他會按照規定來一項一項的執行。那會面臨什麼困境?

青澗城為什麼西夏不敢攻佔,因為裡面的每一個老百姓射箭水平很好,全民皆兵。因為有太多的商人幫著獲利,所以城中的糧草十分充足。

當世所謂的君子,他們會過份的愛惜自己的名聲,一言一行都要考慮到自己的名聲會不會受到影響,反而不能像種世衡一樣為公為民

就算是修好青澗城,無錢,無糧,無兵依舊很難守住。怎麼應對呢?

《羅織經》說君子惜名,好名羈行,王陽明說過的一句話可破解此困境

你看到未必就是真相,你的判斷和堅持及堅守需要三思

如果你沒有看完種世衡的一生,或者只看到他用公款給商人,斷案用箭術高下來定,你會給出一個什麼結論呢?

我昨天寫了一篇文章《 》,看完文章底下留言的朋友眼中看到什麼呢?看到“吃虧”二個字,他們紛紛留言對“吃虧”展開了評議。這是我想表達的意思嗎?

當然不是了。

因為他們都沒有關注到我選的這四個人有什麼特點。趙括,項羽,諸葛瞻,諸葛恪。這四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別就是上天對他們特別寵愛,而且父輩也都很厲害。項羽長的人高馬大,天生神力和勇氣,趙括和諸葛恪在家裡談論兵法和機智遠超他們的父親。

趙括的父親是馬服君趙奢,曾經帶兵擊敗秦軍。諸葛恪的父親是諸葛亮的兄長諸葛謹,他在東吳深得孫權信任。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他天生聰明,記性好,工畫水平高。

四個人都是上天的寵兒,他們都擁有超越常人的能力,按道理應該是功成名就,一番事業。實際結局無一例外是被殺。

趙括死在長平之戰,項羽是自殺,諸葛瞻戰死,諸葛恪被政敵所殺。

《羅織經》說君子惜名,好名羈行,王陽明說過的一句話可破解此困境

我真正想傳遞意思是上天是公平,每一個人生下來都是有他的用處,上天給予你一項優勢,那必然也埋伏著一項劣勢,這四個人一生走的太順,無一例外性格上有嚴格的缺陷

否極泰來,泰極否來

所以我特別在文末註明此文贈予家有小孩的朋友們!

你覺得你的孩子現在不太聰明,讀書不如別人,這只是一種挫折,未必是壞事,因為他肯定有長處,你覺得你的孩子現在光彩耀人,你也需要冷靜而非得意,人生是長跑。

簡而一句話,希望家長遇到自己的孩子要有信心,冷靜,缺什麼補什麼,如果走的太順,那應警惕而不是放任自喜。

這其實就是《道德經》中的一句話:萬物負陰而抱陽。所以應該是衝氣以為和。

孤陽不長,孤陰不生。

大家都是“道”中來,憑什麼你會特別幸運呢?又憑什麼你會特別倒黴呢?哪有幸運和倒黴,只是你的時機沒到,或者你沒有真的認識到自己,你沒有認識自己,沒有找到位置自然會處處倒黴了。

你是金子,但你在弱水者的手中,肯定不如一根木頭或者葫蘆管用。

怎麼找到自己?那自然是立志

《羅織經》說君子惜名,好名羈行,王陽明說過的一句話可破解此困境

為什麼我不指出他們的問題,告訴他們正確的答案呢?

理由很簡單,天地生萬物,萬物自然有萬種觀點和想法,他們有這樣的看法沒有問題,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對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因為萬物有萬物的標準,用我的標準去看是錯的,用他們的標準去看是對的。

這中間又哪裡有什麼對和錯呢?

有人說既然沒有對錯,那遇到之後怎麼處理呢?

這個問題王陽明已經回答了。

他說草有妨礙,理亦宜去。這句話就是破解《羅織經》中說君子惜名,好名羈行的妙方。這個除不除自然不是以你的好惡為標準。詳細你可以看王陽明的著作,當然也可以看一下2020年2月22日我寫的一則微頭條:每個人身上都有浩然正氣。

《羅織經》說君子惜名,好名羈行,王陽明說過的一句話可破解此困境

圈中設有五個欄目:文章目錄集,文章精選,智囊解讀,我的觀點,私家乾貨。我希望圈裡的每一位朋友長期看我的文章後,身上的戾氣能少一些,不再執著於自己所謂的對錯,心態平和一些,遇萬事能坦然處之,得失亦能看的通透,看局外事以局內事思之,遇局內事以局外事處之

這是我的初衷之一,既然是之一肯定還有其它,那自然是賺錢,否則也不會在這裡寫文章。

人心善則世界善,人心惡則世間惡。此人心不是指別人之心,而是指你的心。心與世界同時,那就是與道合。

你不認同,或者你一定要弄出對錯,或者你就想快意恩仇,我堅決反對你進入這個圈子,可惜知常容無拒絕你加入的權利,否則我一定會踢你出圈。

別人是想方設法用盡各種辦法拉人入圈,我卻並不希望太多的人加入,我只歡迎認同我上面初衷的朋友,其他的一律拒收,謝謝配合!

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有人就開始提問了,這不就是好惡嗎?

是的,為什麼這裡又有呢?當作思考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