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精讀,精讀,還是精讀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精讀,精讀,還是精讀。是的,說讀書我最推崇的是精讀,並沉浸其中,也受益匪淺。

01、逼出來的精讀

遙想當初,我的精讀習慣是環境條件逼出來的。

那還是“文革”後期,我讀小學5年級到初中那幾年,正值開始閱讀的好年齡,當時眾多的文學作品還都戴著“大毒草”的帽子,所以即使想廣閱博讀也沒有條件,全國流行的小說也就是浩然的那套《豔陽天》吧。那三塊“大磚頭子”我倒是通讀了,拋開思想內容不說,筆力還是很棒的,尤其描寫的反派人物較“文革”初期有不少突破,只是蕭長春等正面人物高大全的痕跡比較重。

也不能一年到頭只看這一朵花吧?所幸,老爸還有點存貨,幾百本書成了我們哥姐四個的一個惦記。

這些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一水兒繁體字豎排本的《三國演義》、《西遊記》,和後來配齊的《紅樓夢》,連同評水滸批宋江時的批判本《水滸傳》,這四大古典文學名著,我少的讀到十多遍,多的則會有二十遍以上。

當時這些“大毒草”是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堂而皇之閱讀的。

老爸老媽平時把書鎖進壁櫃,什麼時候看我表現好了,就作為獎勵拿出一套《三國》什麼的,待我高高興興又讀了一遍之後,書又回到了上鎖的壁櫃。

“有比較才有鑑別。”書與書比較起來,就掂量出了價值的輕重。把家裡這些能看的幾百本書掂量一下,我把所有的作品分成了三類:

精讀,精讀,還是精讀


一一第三類是那些寫作不錯也比較喜歡的作品,比如《新兒女英雄傳》,和作家周立波的《山鄉鉅變》等;

一一第二類是巴金等的作品,寫作沒問題,但看不太懂,比如《家》、《春》、《秋》三部曲,作為一個初中生看這樣題材的書早了些;

一一第一類則是四大古典文學名著,百讀不厭,沒有新書的日子重讀一遍,總會有新收穫。

02.精讀樂與悲

其實,四大名著也有許多看不懂的地方,但是有“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的老話引起的好奇在那擺著,有大幾歲的姐姐和同學的高談闊論塞滿了耳洞,看不懂也往下順,漸漸地就懂一些了,有不少不認識的繁寫體字,也在閱讀中“猜”了出來。

比如說,《西遊記》裡孫悟空總叫豬八戒做呆子,呆這個字繁寫體有好多筆畫,我們幾個都不認識,也不敢問老師,怕他也不認識啊。過了很久,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知道了答案。

像這種多用字,認識了一個,讀書就連通了一片乃至幾片,從而品到學習的快樂和發現的快樂。

讀書也不都是賞心樂事,那時年紀小,出乖露醜在所難免。當年非常佩服大我幾歲的姐姐,常常能借些書拿回來看,我也跟著借光抽空看,開始姐姐並不反對。借光看書的時間長了,就有些鬆懈。

那次,她借的是《豔陽天》的下部,看完並沒有急著還,我就趁機美滋滋的一章一章看過來,看了一遍又看第二遍。誰知樂極生悲,快看完時也不知道怎麼回事,竟然把書皮給弄掉了……這下闖禍了。

“這麼新的書,就能把書皮弄掉,你吃書啊!讓我怎麼還人家?”姐姐幾乎指著我的鼻子質問加痛斥,我惶恐惶恐,誠惶誠恐,不敢吭聲。

不知這件事姐姐怎麼擺平的,反正她再借書拿回來,不看時就偷偷藏好;我則偃旗息鼓地開展游擊戰,翻箱倒櫃暗暗地找,看後再悄悄地放回原處。

那時家裡只有兩居室,借的書只要不上鎖就常常能有所收穫。日子久了,姐姐不可能一點首尾也不知道,但無可奈何,再三告誡我要愛護書,也就睜一眼閉一眼聽之任之了。

03.精讀,收穫不菲

精讀首先是一種方法。大學的英語專業課就開了泛讀和精讀兩門課程。泛讀看的是知識面,精讀則見深度和高度。我們所說的淵博,精讀求淵,泛讀求博。

精讀是慢功夫、笨功夫,唯其如此,才更紮實,也更管用。所以千萬不可浮躁,不能一蹴而就。

精讀,精讀,還是精讀


最早看《三國演義》,我愛看武將對戰,尤其是高手對陣,什麼三英戰呂布,跨江擊劉表,什麼單騎救主,轅門射戟,盡挑這樣的內容看。經過反覆閱讀,認知在深化,有了一定的積澱,能夠有一些理性思考。

花骨朵掛在枝頭,遲早要綻放。九O年代初,一家雜誌社的朋友約稿,略一琢磨,就依託關羽在曹營高風亮節的橋段,針對反腐倡廉,寫下隨筆《心折“掛印封金”》,因為對故事爛熟於心,不用翻書也輕鬆寫就,這篇千字文共被3家雜誌和報紙副刋刋用。

圍繞《三國》,我先後寫了近十篇隨筆,有的在紙媒刋出,有的發於自媒體,我想這只是個開頭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吧。

從讀四大名著開始,我對歷史小說有了獨特的鐘愛。待讀到唐浩明的《曾國藩》晚清三部曲野焚、血祭、黑雨,和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共十三本,對歷史小說的偏好就恣肆汪洋了,不止因為這兩部作品都拿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的一等獎。

二月河的帝王系列十三本,揚揚灑灑四五百萬字,多年來我讀了有三四遍,如醉如痴,意猶未盡。《曾國藩》系列,我原來看的是朋友送的一個精裝合訂本,因為看的遍數過多,硬殼子書皮看掉了,書脊處也散了架子,只好又買了一套平裝本。

精讀,還是一種境界。毛主席到了晚年還在反覆讀四大古典文學名著和《聊齋》,他說:《紅樓夢》至少讀5遍才有發言權。在長征途中艱難困苦、多次輕裝的情況下,毛主席仍帶著一套《三國演義》捨不得扔。

據工作人員回憶,《二十四史》是毛澤東晚年讀的遍數最多、批註最多的一套史書。一共做了198條,3583個批註,批註文字最多的一條寫了914個字。

當下,地球都是村了,網絡已進入五G時代了,節奏快,選擇多,但是精讀依舊很重要。畢竟哪個領域都需要高端人才,快餐是吃不出彪形大漢的。

(圖一來自網絡,鳴謝)

精讀,精讀,還是精讀

珍珠大笑 文學學士,攜筆從戎後曾任原瀋陽軍區前進報社文藝副刊編輯、主編,主任編輯,獲得中國新聞獎、解放軍新聞獎、共青團新聞獎以及省以上新聞獎、徵文獎計數十個,獲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榮立二等功兩次、三等功五次,有新聞文學作品集《鐵血男兒》面世,有多種報告文學、散文、雜文、詩歌刋於紙媒或收錄於各類選本中,曾任十餘種書籍的編委、主編、編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