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83年前的3月7日,春風送暖,在西長安街南側、西單和六部口之間一座新式戲院落成,曲牌演奏之後,馬連良上臺一舞《跳加官》,拉開了戲院開業第一晚的大幕。今天的故事,就從這座戲院說起。


新新大戲院 京城首屈一指的新型戲院

這座新式戲院名為新新大戲院,是馬連良及其友人富商蕭振川、華樂戲院經理萬子和等合股創建的。1936年春夏之際動工,1937年正式落成。負責設計的是當時著名的建築師劉世銘,負責施工的則是陸根記建築公司。

但是,從建築設計、內外裝修、輔助設施到經營方針,都以馬連良萬子和的意見為主。他二人,一個是走遍大江南北的名伶,一個是經營戲院多年的老闆,在戲院的建設上,都是經驗豐富的專家

。況且這戲院的建造二人也都有出資,更是要揚長避短、自出機杼,力求服務觀眾、便利演員,爭取日後戲院的繁榮。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馬連良和萬子和,圖源網絡。

新新大戲院的建設可謂是傾注了馬連良的心血。只要不去外地演出,馬連良幾乎每天都在工地,朋友找他,都知道打電話80011到“新新”。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 新新大戲院正門上的三環徽標內“馬連良”三個字中間是“扶風社”,標誌著這裡是馬連良扶風社的永久性演出場所。圖為馬連良與新新大戲院全體員工合影。圖源視頻《光影記憶 | 華旦妮:女掌門》截圖。

按照馬連良的意見,開幕式當晚廢除了“破臺”等梨園老例,免去了跳五鬼、殺雞滴血等陳規舊習,辦得十分隆重新穎。一時間,衣香鬃影、冠蓋雲集,大家都想一睹為快,親身體驗新新大戲院的新潮之處。

新新大戲院有二三層樓高,共有座位1413個,樓下散座呈扇形輻射式,地面前低後高,舞臺寬廣,觀眾就是坐在樓下最後一排最邊上的位置也能看清舞臺。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2003年,拆遷後的老首都電影院內景,可以想象出原本戲院的基本佈局,圖源網絡。

戲院內安裝了當年最好的音響設備,馬連良還親自帶著弟子們逐個上臺試唱檢驗了音響效果。

此外,馬連良還特地請了金石影拓專家張海若先生設計了新型的幕布(戲班人稱“守舊”),秋香色的襯幕上繡了來自漢武梁祠石刻壁畫的藍色車馬人圖案,兩側的兩層邊幕和臺上桌圍、椅帔等也是同樣圖案。大幕拉開,舞臺氛圍古色古香,還沒開場呢,觀眾就先給這新型“守舊”叫了個“碰頭好”。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漢武梁祠石刻壁畫,圖源網絡。

這種“兩邊兩層邊幕,後襯一幅幔幕”的舞臺格局,是馬連良在1932年設計的,這開創了演員從兩側邊幕上、下場的演出形式,在如今的京劇舞臺上依舊沿用

開業當晚7點整,首先進行了揭幕剪綵,主持剪綵的為北平名票呂寶棻小姐,主持揭幕的馬連良李萬春兩位京劇名家,都身穿特別定製的西式黑色禮服,這在當時梨園界可是十分少見的(除此之外,梨園界只有梅蘭芳出國時曾置辦過禮服)。另外還有股東萬子和與吉世安二人,身穿長袍馬褂中式禮服

剪綵之後,便是曲牌演奏、《童子掃臺》《跳加官》《跳武財神》,其中的《跳加官

》《跳武財神》則分別由馬連良和李萬春出演。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馬連良在新新大戲院開幕式上跳加官,圖源網絡。

接下來,便是正戲了。第一齣《天官賜福》,第二齣是《連升三級》,第三齣是大軸戲《

龍鳳呈祥》,其演員無一不是京劇名家:馬連良、姜妙香、葉盛蘭、馬富祿、林秋雯、李洪福、馬連昆、馬春樵、李慕良……

當時西單附近有三家戲院,離新新大戲院不遠的西單東南口便是長安大戲院,西北口不遠是哈爾飛戲院,形成了西單地區的“演藝圈”,而新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甚至在整個北京,乃至全國,也算是一流劇場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1948年《最新北京市街地圖》上,西長安街南側的新新戲院和長安戲院。

在這裡,演出過不少有紀念意義的戲,比如:李少春拜餘叔巖後首演《戰太平》、馬連良排演的新戲《臨潼山》、孟小冬拜餘叔巖後偶一登臺,以及一些大型合作戲、義務戲等,都是在這個戲院演出的。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1938年,李少春拜餘叔巖為師餘宅所拍攝《戰太平》劇照(左),《臨潼山》馬連良飾李淵劇照(右),圖源網絡

據戲劇評論家丁秉燧記述:

“馬連良每週在新新大戲院逢三、六演出兩天,其餘日子檔期排給孟小冬、程硯秋、金少山等各班。像譚富英、李萬春、尚小云、荀慧生等常在‘長安’上演, 進‘新新’都輪不到,新新大戲院在北平戲院的位置可想而知。論戲院對觀眾的座位舒適、視聽角度、音響得宜、演唱人的本領得以發揮,以及交通的便利、服務周到的條件,北平新新戲院可稱首屈一指,謂為全國標準戲院,也非過譽。事實上,津、滬各地的戲院,的確都比不上也!”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新新大戲院舊照,圖源微博@頤和吳老。

不過不久,隨著北平淪陷,馬連良受到敵偽壓迫,抑鬱成疾,而新新大戲院也被敵偽脅迫賣出,股東易人。

1940年,新新大戲院更名新新電影院,日場兼放電影。1946年,先改名為北京大戲院,年底更名為國民大戲院。1949年3月,戲院被軍管會接管。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最新北平大地圖(解放版)》上,西單路口附近的長安戲院、國民戲院(原新新戲院)以及大光明戲院(原哈爾


首都電影院 曾拿下無數個“第一”

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二年,周恩來總理把“首都電影院”這個光榮的名號給了長安街邊這家歷經戰火的戲院,並由郭沫若為影院題名。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上世紀50年代的首都電影院,圖源網絡。

由此,新新大戲院改為首都電影院,成為了第一家國營電影院。第一任經理便是由周總理欽點的,史東山的夫人、有名的時尚設計師華旦妮,她設計的“一字雙襟旗袍”深受影藝界明星、上海名媛青睞,1939年她還曾創建過重慶抗建堂影劇院。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1955年的首都電影院,影院門口掛有“‘華沙美人魚’首映招待會”的字樣,圖源微博@頤和吳老。

華旦妮為首都電影院的發展費盡心血,並和之後幾代經理連續創造了很多“第一”:除了全國第一家國家級電影院,還有第一家寬銀幕立體聲電影院(1957年)、北京市第一家光學立體聲電影院(1983年)、北京市第一家票款超百萬(1987年)以及千萬(1996年)的電影院……這些成績至今依舊被人廣為傳頌,首都電影院也一直走在中國放映業的前列,為無數觀眾留下了無數難忘的光影記憶。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首都電影院成為北京市第一家票款超千萬影院的慶功大會,圖源央廣網。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不少經典電影“解禁”,新片創作也獲得了自由表達的空間,新老片齊出,電影院迎來了春天。首都電影院是長安街上“獨一份兒”的影院,又是“老字號”,自然成為不少北京人看電影的首選。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80年代觀眾排隊等待入場觀看影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圖源央廣網。

據瞭解,當時王曉棠主演的《海鷹》《英雄虎膽》《野火春風斗古城》,票賣得很好。諜戰片《保密局的槍聲》放映了近兩個月,以1800萬元的票房奪得當年的票房冠軍,火爆程度不遜色於近幾年的《戰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保密局的槍聲》劇照,吸引了當時無數的少年,圖源豆瓣。

1982年,李連杰的《少林寺》風靡全國,為了滿足觀眾的觀影需求,首都電影院從早上5:50就開始放映,早場的票竟然也輕輕鬆鬆地就賣出去了,可見觀眾們的觀影之熱情。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少林寺》海報,2毛錢的票價,能有1.36億的票房,真正的萬人空巷,圖源豆瓣。

1987年,國外引進電影《霹靂舞》在首都電影院公映,掀起了霹靂舞的時尚風潮。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霹靂舞》海報,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裡面的經典舞段?圖源豆瓣。

當時首都電影院門口正好有10路汽車,從電影院到車站的這小段平地路,就有不少小年輕們扭著挪著就過來了。當時大街小巷裡扛著大錄音機,帶著半指手套,跳起“太空步”、做著“擦玻璃”動作的街頭舞王,恐怕有不少就在首都電影院看過《霹靂舞》。

到1994年,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第一次讓中國觀眾見識到什麼是好萊塢大片,4000多萬元的總票房正式開啟了進口大片在中國內地的“掘金之路”。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亡命天涯》海報,內地第一部分賬電影,圖源豆瓣。


暫時的低谷 短暫的告別

不過在90年代,隨著各種文娛活動的興起,電視、KTV、迪廳、檯球、保齡球各領風騷,分流了大量觀眾

從1993年開始,中國電影市場進入長達十多年的低迷期。電影產量萎縮,高質量商業片稀缺,觀影人數持續低迷。1991年,在全國票價均價2元左右的情況下,中國電影總票房曾達到24億元,但到了2000年,總票房居然縮水至8.6億元

再加上,一些民營電影院在北京悄悄紮根,國營電影院每況愈下。像首都電影院這樣的還算日子好過的,收支尚且能維持平衡,有的電影院扛不住,便只能關門大吉。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上世紀80年代的首都電影院,圖源網絡。

進入新世紀,北京城市佈局不斷調整,一些老影院面臨拆遷,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首都電影院也在經營了66個年頭後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老首都電影院,胡鐵湘 / 攝,圖源網絡。

當時,由於首都電影院等單位的存在,長安街六部口路段南側有一條明顯的道路曲線,擠佔了交通道路,這一路段一下由6車道變成了4車道,成為市中心的一個老“堵點”。為了給長安街“疏通血管”,首都電影院被迫搬遷

“老首都”最後的日子裡,不少觀眾帶著相機到影院門前留影,紀念這座曾為無數人留下難忘時光的老建築。售票廳內一張大大的白布上,寫滿了影迷們深情的祝福。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2003年6月,“老首都”拆遷時第一任經理華旦妮在白布上簽字,圖源網絡。

幸而,首都電影院的離別只是短暫的。5年之後的2008年,嶄新的“首都電影院”的招牌在距離原址幾百米的地方——西單北大街新落成的西單大悅城,又掛起來了。

“新首都”的復出,正處中國電影低迷後的重新繁榮時期。此前剛剛經歷了院線制改革,可以由一個發行主體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與若干影院組合,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為電影業的觸底反彈提供了強大動力。

2008年新落成的首都電影院有14個影廳2008個座位,是當時北京廳數最多的電影院,其放映設備也是最先進的。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西單大悅城商場10層的首都電影院,圖源《西單》。

2009年,也就是首都電影院重張開業後的第二年,全年票房6182萬元,成為全國第一家年票房超過六千萬元的影院。這些年來,其排名也一直沒跌出過全國影院的前五名,是京城最火的影院之一

網上購票出現之前,只要碰上“五一”“十一”等節假日,“新首都”都會出現人山人海排隊的盛況,一直持續了三四年。最誇張的時候,近二十個售票窗口“火力全開”,觀眾也要排兩個小時隊才能買上票,影院全體工作人員只好全部停休,疏導觀眾。

從新新大戲院到首都電影院,西長安街畔83年光影流年

83年曆史,首都電影院見證著戲曲行業鼎盛時期的發展,也見證了電影放映業的變遷,是無數北京人心中難以割捨的記憶。

1937年3月7日,新新大戲院落成開幕,此後逐漸成為聞名全國的新型戲院;

解放後,新新大戲院改為電影院,被冠以“首都”之名,成為第一家國營電影院

改革開放後,首都電影院佔盡地利,成為無數北京人看電影的首選,《少林寺》《霹靂舞》等現象級影片都曾在這裡放映;

2003年,因為市政規劃,首都電影院被拆遷,但也在6年後迎來新生,並迅速恢復巔峰。

如今,“首都電影院”更是走出了西單,在金融街、在昌平,甚至在天津,都可以看到這五個字亮起。

這83年的歷史,見證了幾代人成長,也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美好的回憶。雖然“老首都”已經不再,卻有無數人攜著這些珍貴的記憶繼續前行……


您在首都電影院看過電影嗎?




本文圖片部分源自網絡,侵刪。

參考文章

[1] 馬龍,我的祖父馬連良

[2] 北京青年報,一代鬚生泰斗馬連良與京城的地理交匯

[3] 吳小如,三十年代北京的戲院

[4] 央廣網,新中國文化生活記憶|首都電影院:長安街畔的光影流年

[5] 千龍網,光影記憶:首都電影院

[6] 段柄仁主編,北京地方誌·風物圖志叢書·西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