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病由心起,魔由心生,不生氣就不生病

作為一名醫生,我和各種各樣的病人打交道已經半個世紀,對病人在疾病的痛苦中掙扎,感同身受。對心理情緒因素導致疾病的產生並纏綿難愈,瞭然胸中。這真可以說是病由心起,魔由心生。我多麼希望天下的人都不生病呀。

怎樣才能不生病?我的結論是:不生氣就不生病。這裡所說的“生氣”,代表所有的負向情緒和過激情緒,這裡的所說的“病”,主要是指心身性疾病和精神疾病。所以養生防病,養心、靜心為第一。

——北京中醫藥大學 郝萬山 教授

病由心起,魔由心生

人有情緒是本能,人能控制情緒是本領,人人都要認識本能,又應當不斷提高本領。很多疾病本來就可以不必發生。

人類在有文字記載以來就開始探討如何靜心的問題:

  • 老子《道德經》主張“致虛極,守靜篤”。(要使心靈虛空湛然到極點,要堅守清靜寂然不動的心境。)
  • 中醫學的奠基之作《黃帝內經》雲:“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 梁代醫學家、養生家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說:“靜者壽,躁者夭”。
  • 佛家的《華嚴經》認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病由心起,魔由心生,不生氣就不生病

養心是養生的第一法門

心要靜,身要動,營養均衡不過剩。

心要靜,靜能生慧,用智慧去處理一切,則諸般難題就會迎刃而解。而且心靜則身安,身安則體健,心安體健則百病少生。

身要動,動能生陽,陽氣旺盛而通達,則氣血流暢,肌肉豐滿,筋骨強健。營養均衡不過剩,就能夠不得或少得代謝性疾病。

靜心是健康長壽的首要法寶。影響人類健康長壽的主要因素是疾病,古代中醫把導致疾病的原因歸納為三個方面:

  • 一是感受了外來的風寒暑溼燥火以及具有傳染性的疫癘邪氣而發病,這叫外因。
  • 二是由於內生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過激或負向情緒持續過久而發病,這叫內因。
  • 三是由於飲食不當、性生活失調、外傷蟲獸所傷而發病,這叫不內外因。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物質生活的富足、預防醫學的發展,外因和不內外因都得到了有效的防範,唯獨情緒過激和負性情緒持久而導致發病的內因卻愈演愈烈,成為了威脅人類身心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半個世紀行醫經驗告訴我,意識情緒決定健康和人生,確切地說,就是你的意識情緒狀態,決定了你是否會有健康的身心,是否會有一生的好運氣,是否會有一輩子的幸福。

勇氣·淡定·主動 : 好情緒、正向情緒帶來高能量,壞情緒、負向情緒導致低能量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霍金斯博士在《意念力》一書中說,冷淡、冷漠、失望的情緒,使人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有深深的無奈感和無助感。肯定缺乏好運氣,這就讓他成為生活、事業等各方面的受害者。

書中指出,正向情緒包括勇氣、淡定、主動:

  • 具有勇氣意識情緒的人看世界,感到的是激動人心、充滿挑戰、新鮮有趣,完全有能力把握機會,通過學習不斷成長。
  • 淡定從容的人,無意於爭端、競爭和犯罪,因此人們和他交往會感到溫馨可靠,容易相處。
  • 凡事主動的人,思想開放,不驕傲不自滿,能看到和麵對自己的不足,虛心學習別人的優點和經驗,沒有學習障礙,能出色地完成各種任務。

待人真誠友善,懂得感恩,成長迅速,易於取得社交和經濟上的成功。下面,我給大家一些具體如何做的建議:

1.多讀書,增智慧

多讀書,才能提高精神境界和思想覺悟。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才能胸懷寬闊,才能“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才能放下許多不必要的糾結,才能健康、成功和幸福。

2.多感恩,少怨恨

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老師的教誨,感恩國家的培養。

有了感恩,心境就會平靜;有了感恩,學習工作就有了動力。少了怨恨,心情就會愉快。

認知變,情緒跟著變;情緒變,精力體力和身心健康跟著變;健康變,運氣和人生跟著變。

3.多寬容,少計較

很多人的快樂,並不在於自己有多好,而在於計較比別人好多少。

很多人的痛苦,並不在於自己有多不幸,而在於計較比別人更加不幸。

有沒有痛苦,源於你是不是計較。快不快樂,在於你能不能寬容。

有多少計較,就有多少痛苦。有幾分寬容,就有幾分快樂。

4.從公理,少私慾

要學會換位思考,要有同理心、同情心,才能理解對方。遇事從公理思考和處理,少從私心私慾思考和處理,情緒就會穩定。

5.要淡泊,不貪心

對錢財名利可追求,不貪婪。該得,得的坦然,該舍,舍的心安。

6.時刻尋求四個快樂

  • 助人為樂 你能幫助他人,就說明在這個方面你比他人強。
  • 知足常樂 能知足就不會有過度貪婪的慾望,因為貪婪的慾望會消耗你的正能量。
  • 自得其樂 時刻尋找生活中、身邊的快樂,你就會獲得正能量。
  • 沒樂找樂 美好的事物就在我們身邊,快樂就在我們身邊,就看我們是不是留意觀察和發現。

7.工作生活保持四種狀態

就是專注狀態、愉悅狀態、放鬆狀態、理智狀態。

做有智慧的人,不做情緒化的人。

只要有這四種狀態,即使你工作了一整天,依然會感到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勁。

因為這種意識情緒狀態,是高能量級別的,這樣工作一天,就等於增加補充了人體的能量。

8.心理學家提倡的心理轉換法

包括轉移法、改變觀念法和心理疏導法

  • 轉移法 比如在某一方面遇到挫折,千萬不要把自己陷在這個坑裡爬不起來,可以把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方面。
  • 改變觀念法 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也是心理轉換法的一種。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往往就會柳暗花明,峰迴路轉。

一位老婆婆,大女兒是賣鞋的,小女兒是賣傘的,這位老婆婆每天總是哭,晴天擔憂小女兒的傘賣不出去,為小女兒哭。雨天擔憂大女兒的鞋賣不出去,為大女兒哭。晴天也哭,雨天也哭,許多慢性病纏身。有人告訴她: “婆婆,晴天的時候,你大女兒的鞋店生意興隆,你應當為她笑。雨天的時候,小女兒的傘店生意興隆,你應當為她笑。”這位婆婆一想:“對呀!”從此每天都在笑,活得很開心,許多慢性病不久都好了。

  • 心理疏導 心理學家進行的心理疏導法也是有效方法,遇到心理的困惑不能解脫,可以向心理師諮詢。此外,還可以運用中醫藥調整臟腑功能,提高管理調控意識情緒的能力。
病由心起,魔由心生,不生氣就不生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