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孩子愛和父母“談條件”,並非是件好事,爸媽應給他們劃個底線

“我再看一會動畫片就去睡覺!”

“給我一個棒棒糖我才去幼兒園!”

孩子愛和父母“談條件”,並非是件好事,爸媽應給他們劃個底線


不知道你家的孩子,是不是也經常這樣“講條件”呢?

有的孩子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會想盡各種方法讓父母順著自己的意思來。有些家長覺得沒啥大不了的,孩子的表現好,就應該給予獎勵。

愛談條件的孩子並不好

其實,如果家長們不把孩子和你“談條件”重視起來,一旦讓孩子習慣了“談條件”,對他今後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危害。

孩子愛和父母“談條件”,並非是件好事,爸媽應給他們劃個底線


1、不願意學習新事物

經常和父母談條件的孩子,其行為可以比喻成是在“做交易”,這樣會導致如果他們看不到交易的好處的話,就會拒絕做任何事。

時間久了,孩子便失去了對新鮮事的探索精神,而把更多的心思放在如何能讓父母給更多的好處上,最後孩子對新鮮事物的興趣也會失去了,這必然會對他的成長產生不好的影響。

孩子愛和父母“談條件”,並非是件好事,爸媽應給他們劃個底線


2、人生觀不正常

如果父母一直覺得孩子和自己“講條件”沒啥大不了的,就會讓他們錯以為所有事都可以用“條件”來解決。

朋友家裡有一對5歲和7歲的兩個男孩,當他們面對媽媽的時候,會經常胡鬧、怒吼,弄得媽媽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媽媽,我們要吃棒棒糖”

不給?兩個孩子對著哭,“媽媽,我們要邊看電視邊吃飯”不行?趴在地上,兩個人對著打滾。而面對爸爸時,兩兄弟會顯得非常規矩。爸爸說:“吃飯時間是十五分鐘,如果吃不完,就餓著肚子吧,而且沒有零食吃”。爸爸言出必行,而媽媽更容易讓步。

孩子愛和父母“談條件”,並非是件好事,爸媽應給他們劃個底線


談條件不如劃底線

心理學中有一個詞叫做“德西效應”:過多的獎勵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

對於孩子愛“講條件”這個壞習慣,家長一定要及時制止。

孩子愛和父母談條件,父母不如給他們劃個底線!

孩子愛和父母“談條件”,並非是件好事,爸媽應給他們劃個底線


1、底線不多,而在尺度

大部分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選擇權,比如想吃什麼,或者是看什麼電視,都可以有自由。但我們底線是,類似於“吃飯時間不能看電視”或者是“每天看電視時間是兩個小時,至於什麼時間看,你自己決定,加起來一共兩小時就行”。

這個度要牢牢掌握在我們家長手中,且在底線之內。你可以選擇不吃飯,但是不能吃飯時看電視,你可以看電視,但是不能超過兩個小時。

孩子愛和父母“談條件”,並非是件好事,爸媽應給他們劃個底線


2、獎勵應該建立在有所選擇

用物質去激勵孩子,也不是說完全不能,但是獎勵不是等價交換。父母設置獎勵,是為了鼓勵孩子取得成績的輔助手段,但不是孩子拿來用成績交換獎勵的籌碼。

比如吃飯這類事,並不是有獎勵的,是孩子應該做的,家長不要用這種事情為孩子換取好處。對於他們應該要做的事情,則要堅定的告訴孩子:“這是你應該完成的,沒有任何獎勵”。

孩子愛和父母“談條件”,並非是件好事,爸媽應給他們劃個底線


3、突破底線的孩子,要有所懲罰

有賞肯定就有罰,對孩子也要賞罰分明,孩子做的事情,已經突破父母的底線,那麼就應該有相應的懲罰。

懲罰也不一定是要靠打罵,有時候一個傷心的眼神,告訴他,因為你做錯了事情,所以3個小時不和他說話,都能讓孩子明白自己做錯了事情,父母在懲罰自己。

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是比起底線更重要的,就是當孩子觸碰到底線應該如何處理,如何讓孩子在底線範圍內玩耍。

孩子愛和父母“談條件”,並非是件好事,爸媽應給他們劃個底線


寄語:

父母要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底線觀念,讓他們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樣的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別因為溺愛孩子,而毀了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